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11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31 09:59:00
11月份经济特征
11月份,货币政策效应显现,贷款增幅持续下降,企业存款明显减少,居高不下的货币供应量有所回落,但工业增长再创新高,物价指数上升明显。虽然大部分商品仍然供过于求,整体经济暂无严重通货膨胀之忧,但能源紧缺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值得关注。
中国亟待建立与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能源发展和安全战略。临近岁末,明年的政策和改革蓝图日渐清晰,财政政策将有重大调整,金融改革步入攻坚阶段。有迹象显示,明年将会实施一些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
一、宏观经济态势
1、工业增速再创新高、汽车增速再度回升。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6亿元,同比增长17.9%。1至11月,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6694亿元,同比增长16.8%。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以及冶金四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9%,拉动当月工业增长约8.4个百分点。从上述行业主要产品看,电子计算机、微机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1.3倍和74.9%。汽车生产增速较上月明显回升,当月产量41.96万辆,同比增长32.7%,其中轿车产量20.02万辆,同比增长71.6%。1-11月累计,我国汽车和轿车产量达到405.3万辆和180.6万辆,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和81.4%。钢和钢材当月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月增长23.3%和28.3%,累计钢产量突破2亿吨,是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
2、消费平稳增长、物价显著上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02.7亿元,增长9.7%。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06.3亿元,同比增长8.9%,高于去年同期增长幅度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94.9亿元,增长10.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07.8亿元,增长7.6%。
多数商品类的销售均有较快增长。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统计数据看,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6.4%,其中饮料类增长22.1%。服装类、鞋帽类、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19.5%、17.1%和12%。商品类零售额中仍以家具、汽车、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等热点商品领先增长,如家具类同比增长43.1%,汽车类增长42.8%,通讯器材类增长39.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4%,体育和娱乐用品类增长32.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5.4%,金银珠宝类增长17.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2%,日用品类增长14.1%。但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同比仅增长5.3%。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上年同期上涨3%,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3.9%。食品价格上涨8.1%,是当月CPI猛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月上涨3.2%和2.2%。1-11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
3、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开工项目继续减少。1-11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累计完成投资346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6%。
与1-10月相比,全部投资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增速回落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略有加速,加快了1.2个百分点;各行业投资增速有升有降。冶金、纺织、煤炭投资增幅回落,其中,冶金行业投资增速回落了10个百分点,机械、电力和有色金属行业投资仍有小幅上升。
11月当月完成投资4152亿元,增长25.3%,与上月相比,增幅上升了2.7个百分点。11月当月新开工项目8821个,在上月大幅减少的基础上又减少2.6%,新开工项目增长势头得到控制。1-11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8.5%,增速比1-10月快2.1个百分点。
4、出口加快顺差扩大、利用外资大幅放慢。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86.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当月出口总值达417.6亿美元,增长33.8%,连续3个月超过400亿美元;当月进口369亿元,增长28.5%,当月实现贸易顺差48.6亿美元。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609.3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出口3903.4亿美元,增长32.9%;进口3705.9亿美元,增长39.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97.5亿美元。
今年1-11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6616家,同比增长19.31%;合同外资金额1005.02亿美元,同比增长37.0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0.20%。
二、金融市场运行
1、货币供应增幅回落、贷款继续少增。11月末,M2余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0.4%,M1余额为8.08万亿元,增长18.9%,M0余额为1.84万亿元,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8、0.4和2.2个百分点,而比上月回落0.6、0.7和1.2个百分点。1-11月份,现金累计净投放1162亿元,同比多投放504亿元。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当月企业存款同比少增582亿元。
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各项存款余额为2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幅比1月份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月末余额为7.5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上月低1.1个百分点;居民储蓄余额为10.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5%。
当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继续少增,少增514亿元,贷款增加趋势继续减缓,10、11两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同比少增620亿元。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77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幅同比高6.9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7个百分点,比今年最高时的8月份低1.3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
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26357亿元,同比多增加1055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18475亿元人民币贷款7882亿元。从贷款投向看,中长期贷款中的基本建设贷款增加5467亿元,同比多增加2955亿元;个人消费信贷增加4267亿元,同比多增加1205亿元;票据融资累计增加3935亿元,同比多增加1987亿元;其他短期贷款增加3536亿元,同比多增加845亿元;农业贷款增加1824亿元,同比多增加469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加514亿元,同比多增加218亿元。以上6项共多增贷款7679亿元,占多增贷款的72.8%。11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2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同业市场资金面缓和、利率明显回落。银行间市场交易保持活跃,市场利率比上月明显回落。11月份当月,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1.3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成交0.2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月下降20个百分点。今年1-11月份累计成交15.50万亿元,同比多成交4.70万亿元,增长43.5%。
11月,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连续6个月上扬后出现下降,分别由上月的2.86%和3.11%下降至2.51%和2.71%,分别下降了0.35和0.4个百分点。11月末,7天品种的拆借和回购日加权平均利率已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 股市走出低谷、成交有效放大。11月,上证综指以1346点开盘,一度创下1307点年内新低,月末在积极股市政策和多方利好政策刺激下反弹,报收1397点。当月,证券市场筹资额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股票成交额也有效放大。数据显示,沪深两市11月份筹资总额为215.95亿元,同比增16.84%。成交金额合计2783.50亿元,同比增50.72%;成交量425.38亿股,同比增90.78%。
未来趋势与建议: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引人关注
财政政策重大调整、国有银行综合改革、"积极资本市场政策"提出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引人关注
目前物价上升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基础原材料两个部分。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的形势没有改变,其中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属于恢复性反弹,对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反而有利。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没有持续上涨的动力。但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值得关注,有可能引起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也有可能减少加工行业的利润,这就会增大经济运行的风险,影响和阻碍经济增长。
能源紧张矛盾进一步激化
电、煤、油等能源的紧张给传统的能源供应体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形成巨大冲击。国家严格管制的电价和油价被频频突破。除了广东对定额以上的电量加价,近日四川省政府也冒"越权之嫌",决定在枯水期继续实行煤、电价格联动。另外,由国家物价部门严格控制的油价开始出现混乱,限定的价格逐步"失守"。在山西,每升柴油价格已经从2.9元左右提高到3.2元,93号汽油涨到3.1元。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出现了零售油价超出国家规定水平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出现能源短缺现象不是偶然的。1997年以来,国家为拉动内需,加大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拉动了钢铁、建材、汽车、化工等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重工业的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产业结构由轻转重。一般说来,重工业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因此能源需求迅速上升。另外,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其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在电、煤、油中,电力短缺是最基本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全年用电需求尚差1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有关机构预计明年的电力紧张依然延续,直到2006年才会有根本好转。
尽管中国一次能源的人均资源量远低于全球水平,全球市场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仍然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中国并没有陷入能源危机,但鉴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中国急需制订一个与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能源发展安全战略。11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要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安排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加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突出抓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和节约用水工作,搞好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12月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包括:投入60亿元在国内四个港口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备受关注的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开始启动;对我国现在使用各项能源数据进行重新审核和校正,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以摸清油气资源"家底";研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多元化能源进口战略;此外,已有专家提议有关部门早日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以便中国石油企业在石油价格上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国家发改委已经意识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病,正在着手进行定价修改之前的市场调研。
政策出台影响深远
伴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一些重大的政策和改革目标相继推出。最为引人注目的大事有三个,一个是财政政策的重大调整,一个是国有银行的改革将有重大举措,再一个是所谓"积极资本市场政策"的提出和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政策讨论的再次升温。
明年的财政政策在规模和投向都有重大调整。有关方面预计,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很可能再减少200亿-300亿元,目前财政项目库里的项目已经不多,新债规模将逐年压缩。国家财政还将继续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投资比例将有所压缩,投入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改造、社保体系建设等公共品领域的比例将加大。另外,伴随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将做出相应调整,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的增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分享比例今年为5∶5,明年将改为6∶4。中央从所得税增长中多分享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明年税制改革有两大重要看点:即增值税转型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研究表明,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相当于将增值税率从17%降到约11%,而人们预期内外资统一所得税率将是25%-30%之间,对于广大的内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减税安排。但是,如何实施仍有待观察,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原则是"将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分步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为了降低税制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关部门计划先从东北及一些重点扶持的行业试点,"允许企业抵扣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进项税金",然后逐步推广。这样,此次改革可能采取"逐步转型"的办法。比如,投资中机器设备只允许增量抵扣;也可能采取分行业逐步转型的办法。完成转型之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扩大,即体现"宽税基,低税率"的原则。看来,涉及利益关系调整的改革的确不易。
除了增值税转型和统一企业所得税以外,消费税改革的方向和办法是,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适当扩大税基。央行关注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对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从其意见的倾向性看,征收房地产税模式有可能代替初始一次性把地价全部打入的土地批租制。另外,明年税制改革还将在改进个人所得税、规范城镇建设税费、统一城乡税制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国有银行改革的方案目前还不明朗,但基本思路不外乎通过输血、剥离、发债等多种手段,降低目前高达20%的不良资产率,提高目前只有5%的资本充实率,最后通过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为上市创造条件。据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已分别向监管当局递交了"综合改革计划书",央行目前正在研究向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计划,其中两家试点银行将先行获得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四大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方案中,均提出以发债方式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为了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发债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另外,还有一种方案,主张将14000亿元不良资产从2004年开始卖断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部分以垃圾债券方式在产权交易所出售。
此番输血到底是活血化淤还是败血于内,关键要看此番买单能否换来一个真正具有活力的现代银行治理机制。银行上市不是目标,也不是万灵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银行有可能陷入依赖输血的怪圈。政府最高决策层看来已经下了银行改革的决心,这意味着多年回避的存量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要冒一定的风险。
就在银行改革紧锣密鼓的同时,资本市场似乎也到了一个临界点,11月大盘指数一度创出了年内新低,有关测算显示,去掉股市规模迅速扩大和成分指数中样本股的频繁更换等因素的影响,大盘指数实际上已经跌破了千点大关。在此背景下,有关"积极股市政策"的呼声占据主流,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问题,再次成为官方、媒体和市场上讨论的主题。这是中国改革和股市健康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我们把国有股减持问题不是作为一个宏观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微观问题;不是集中处理,而是分散解决;不只在市场内减持,而且在市场外减持;不只在发行后减持,而且在发行前减持,也许就可以找到逐步解决的办法。(课题组成员:张曙光、汪新波、金岩石、李皎予) (湘财证券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