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美国反倾销要统筹思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2-16 08:34:00
中国企业在研究国际化经营时注重或只看到国外市场需求空间和本企业的比较优势,很少研究中国产品进入对方市场后,该国政府的反应,同时往往只看见本企业产品在该国市场的影响,看不到其他同类中国产品在该国的影响,从来都是只看近期市场形势,不看长期综合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是缺少战略预见性的主要表现。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战略思想,总以为可以用经济方法开拓国际市场,就可以稳定发展,却总在事实面前碰壁
美国日前先后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和对可锻铸管反倾销,已引起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提出中国企业应对美国反倾销的建议和意见,包括建立中国企业联盟,与国外企业合作贴牌生产,等等。
中国企业在出口经营中如何保持发展和稳定,不仅是经营问题而且涉及战略问题,因此,不仅要在经营方面做好应对反倾销的准备和努力,更要在国际战略和整体战略上研究防败,制订应急战略。如果只从眼前的经营领域考虑和实施应对反倾销,而不从战略角度研究长远防败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顾此失彼。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要针对未来环境做出正确的预见,并根据预见指导各项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缺少战略预见,就意味丧失主动权,当然出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仅仅把防败局限于应对反倾销,实际上是把争取主动权变为被动,这样势必使企业难以稳定发展。
中国企业在研究国际化经营时注重或只看到国外市场需求空间和本企业的比较优势,很少研究中国产品进入对方市场后,该国政府的反应,同时往往只看见本企业产品在该国市场的影响,看不到其他同类中国产品在该国的影响,从来都是只看近期市场形势,不看长期综合市场环境变化所会带来的影响,这就是缺少战略预见性的主要表现。比如美国限制中国的针织品、胸衣、袍服等三种纺织品进口。据《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其中的胸衣产品美国已经没有生产厂家,中国产品并不造成和存在冲击本地厂商问题。何以美国要限制胸衣呢?
如果稍稍冷静分析,不难看出美国表面上是用限制胸衣做陪衬,实际上是对中国针织品限制。这种“声东击西”、“指桑骂槐”的手法十分浅薄地反映了某些美国人用经济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就如同用政治军事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如美伊战争),在国际市场中常常不是用经济的办法解决经济问题,或者常常用经济办法解决非经济问题。在大多数经济问题上都不是用经济的办法解决。美国的双重标准就不是经济办法,而是不公平办法,是以强凌弱的办法。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战略思想,总以为可以用经济方法开拓国际市场,就可以稳定发展,却总在事实面前碰壁。
我中心曾于2001年1月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国际大公司准备兼并中国优势企业,尤其视生产集中度高的企业更为“眼中钉”。当时不被理解,甚至外经贸部有人提出“不存在”可能,时至今日,大量事实已证明。今年四月我中心又针对美国调查中国电池生产出口一事明确指出,这个调查是兼并中国电池企业的先兆。这都是从战略上预见未来的风险和防败,而不是经营层次上的。
针对美国近期的反倾销活动扩大升级,切不可仅仅从经营上来认识,仅仅加大预警和应对准备(当然要高度加强这方面工作),还应从战略角度来看。因此很可能不限于劳动密集度高、生产成本低的中国产品要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其他凡是能对美国产品形成竞争的中国产品都有这种可能。
因为除了前述的非经济因素外,从宏观形势看,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正在恢复和上升,新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快的出现,为美国企业创造利用这些新出现空间的有利条件,是美国政府的职责。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政府也承担如此职责,只是缺少美国政府恃强凌弱的实力和心态。正是针对国际经济回升的环境变化,美国政府在战略上做了调整。这就如中国渐成为世界加工厂后,日本的对华经济做了战略调整一样,为了在中国市场上与美欧大企业更有利竞争,日本要求其原来合资企业尽可能独资或控股,以防被欧美企业打败或制约。
总之,从宏观环境变化来调整企业战略是应对市场经营风险和威胁的前提。所以中国企业在考虑如何应对美国反倾销时,要从中国企业、美国企业、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及其他影响五个方面来统筹思考,切不可自己限制了自己。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 陈枫)
美国日前先后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和对可锻铸管反倾销,已引起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提出中国企业应对美国反倾销的建议和意见,包括建立中国企业联盟,与国外企业合作贴牌生产,等等。
中国企业在出口经营中如何保持发展和稳定,不仅是经营问题而且涉及战略问题,因此,不仅要在经营方面做好应对反倾销的准备和努力,更要在国际战略和整体战略上研究防败,制订应急战略。如果只从眼前的经营领域考虑和实施应对反倾销,而不从战略角度研究长远防败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顾此失彼。企业的发展战略是要针对未来环境做出正确的预见,并根据预见指导各项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缺少战略预见,就意味丧失主动权,当然出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仅仅把防败局限于应对反倾销,实际上是把争取主动权变为被动,这样势必使企业难以稳定发展。
中国企业在研究国际化经营时注重或只看到国外市场需求空间和本企业的比较优势,很少研究中国产品进入对方市场后,该国政府的反应,同时往往只看见本企业产品在该国市场的影响,看不到其他同类中国产品在该国的影响,从来都是只看近期市场形势,不看长期综合市场环境变化所会带来的影响,这就是缺少战略预见性的主要表现。比如美国限制中国的针织品、胸衣、袍服等三种纺织品进口。据《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其中的胸衣产品美国已经没有生产厂家,中国产品并不造成和存在冲击本地厂商问题。何以美国要限制胸衣呢?
如果稍稍冷静分析,不难看出美国表面上是用限制胸衣做陪衬,实际上是对中国针织品限制。这种“声东击西”、“指桑骂槐”的手法十分浅薄地反映了某些美国人用经济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就如同用政治军事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如美伊战争),在国际市场中常常不是用经济的办法解决经济问题,或者常常用经济办法解决非经济问题。在大多数经济问题上都不是用经济的办法解决。美国的双重标准就不是经济办法,而是不公平办法,是以强凌弱的办法。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战略思想,总以为可以用经济方法开拓国际市场,就可以稳定发展,却总在事实面前碰壁。
我中心曾于2001年1月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国际大公司准备兼并中国优势企业,尤其视生产集中度高的企业更为“眼中钉”。当时不被理解,甚至外经贸部有人提出“不存在”可能,时至今日,大量事实已证明。今年四月我中心又针对美国调查中国电池生产出口一事明确指出,这个调查是兼并中国电池企业的先兆。这都是从战略上预见未来的风险和防败,而不是经营层次上的。
针对美国近期的反倾销活动扩大升级,切不可仅仅从经营上来认识,仅仅加大预警和应对准备(当然要高度加强这方面工作),还应从战略角度来看。因此很可能不限于劳动密集度高、生产成本低的中国产品要遭到美国政府的打压,其他凡是能对美国产品形成竞争的中国产品都有这种可能。
因为除了前述的非经济因素外,从宏观形势看,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正在恢复和上升,新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快的出现,为美国企业创造利用这些新出现空间的有利条件,是美国政府的职责。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政府也承担如此职责,只是缺少美国政府恃强凌弱的实力和心态。正是针对国际经济回升的环境变化,美国政府在战略上做了调整。这就如中国渐成为世界加工厂后,日本的对华经济做了战略调整一样,为了在中国市场上与美欧大企业更有利竞争,日本要求其原来合资企业尽可能独资或控股,以防被欧美企业打败或制约。
总之,从宏观环境变化来调整企业战略是应对市场经营风险和威胁的前提。所以中国企业在考虑如何应对美国反倾销时,要从中国企业、美国企业、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及其他影响五个方面来统筹思考,切不可自己限制了自己。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 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