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高增长九大成因及三大负面效应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09 08:05:00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变单一的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并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因此,从改革方向看,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需要分流,但这个分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变化过快,则会使经济的安全性和居民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而且从操作层面看,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调整需要融资渠道的增加和创新,这方面的措施目前并不到位。
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并不多。多数居民对利率高于银行存款,风险相对低的投资品种有很大需求。因此,多数居民之所以把结余存入银行,与其说是理财观念上的保守,不如说是出于无奈。
个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金融资产集中在储蓄形式上。对于城乡居民来讲,股票市场和其他投资工具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损失很大,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另外,由于新的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或熟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敢染指于新的投资工具。
储蓄高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为了扩大消费、降低增长过快的居民储蓄,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储蓄利息收入征税以及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
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相关政策措施又难以见效,原因何在?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目的看,导致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只有搞清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分析这些存款增加的性质和储蓄目的,才能找到化解储蓄高增长的路径。
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对居民储蓄、消费、投资行为需要做综合分析。而对于储蓄高增长可能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消费活力不足、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理性地面对居民高储蓄、科学地引导庞大的居民结余购买力,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据人民银行统计,今年以来居民储蓄快速增长。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1至8月份,居民储蓄累计增加12288亿元,同比多增加2202亿元(见表1)。
近5年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达62.7%,平均每年递增17.1%,而同一时期GDP年均增长7.7%,两者相比,相差有9.4个百分点。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据对相关经济因素的分析,如此庞大的居民存款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逐渐促成的。
一、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从1979年到2002年23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7%。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呈稳步增加的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慢于城镇居民,但是收入也一直在缓慢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无疑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二、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变单一的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并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因此,从改革方向看,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需要分流,但这个分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变化过快,则会使经济的安全性和居民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而且从操作层面看,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调整需要融资渠道的增加和创新,这方面的措施目前并不到位。
从近几年城乡居民储蓄增长情况看,确实存在居民投资渠道少的问题。据统计,收入增长较快的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00年末同比增长9%,2001年末同比增长5.4%,而收入增长远低于城镇的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00年末同比增长18.6%,2001年末同比增长13.6%。这里有农民社会保障不足储蓄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农村投资渠道少于城镇:一是城镇居民购买股票的远远多于农村居民;二是国债和企业债发行主要在城镇;三是城镇居民购买各种保险的远多于农村居民。
应当指出,购买股票的城镇居民以高收入者为主,而大多数居民是无法承担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的,投资基金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投资工具,但目前也有较高风险。
因此,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最安全、最方便、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国债,近几年,每次发行国债银行门前都要排起长龙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农村居民缺乏国债投资渠道主要是因为农民居住分散,面向农民发行国债发行成本大大高于面向城镇居民发行,这个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从居民踊跃认购国债的情况可知,大多数居民对利率高于银行存款,风险相对低的投资品种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多数居民之所以把结余存入银行,与其说是理财观念上的保守,不如说是出于无奈。股市风云莫测,投机大于投资。保险服务不尽如人意,使得老百姓更愿意把得之不易的钱存到银行里,尽管获利甚微。
股市上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股割裂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人们的投资欲望。许多闲置资金由于缺乏长线投资目标只有盯紧数量有限的热点企业进行二级市场的跟风炒作,为投机行为推波助澜。虽然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但债券结构的不合理却不容忽视。凡此种种,使储蓄投资转化率极低。
个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金融资产集中在储蓄形式上。对于城乡居民来讲,股票市场和其他投资工具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损失很大,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另外,由于新的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或熟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敢染指于新的投资工具。
未来的风险增大,也迫使居民不得不加大储蓄。在收入分配体制、消费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价格体制、教育体制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居民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面临一些过去由单位和国家承担的改革成本,转为由个人自己承担,迫使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加。
一部分投资人因为资本市场回报率不高和风险较大,暂时撤出资本市场的投资,存放到"储蓄"上。或者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将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投入到"储蓄"上,等待机会再次进行投资。
三、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
从近年来我国制度改革变迁看,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以及新旧体制交替使居民心存疑虑,增加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与居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和推广,过去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个人身上;而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增加储蓄。部分居民认为,1980年代我国改革基本依靠财政拨款,而现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教育、医疗、住房改革,都要从老百姓兜里掏钱。尽管从长期来看,这些改革措施在理顺体制、增强市场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居民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加之各项措施集中出台,短期内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最后导致居民即期消费下降,储蓄倾向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居民住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问卷列示的十余种储蓄目的当中,把子女教育摆在首位的家庭最多,达到36.5%(见表2)。这一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学历竞赛的轮番升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如今重新受到国人推崇,在有就学子女的家庭中,教育已经上升为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排在第二位的储蓄目的是养老,选择率为31.5%。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少被访者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被访者对未来养老问题表示担忧,故以此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家庭也超过了三成。
排在养老之后的储蓄目的是防病,选择率为10.1%。在医疗制度改革后,由个人承担的医药费比例明显提高,居民家庭用于治疗和药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因此以防病作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城市家庭逐渐增多。
除子女教育、养老及防病外,选择率靠前的储蓄目的还有买住房(7.2%)、子女婚嫁(5.7%)和防失业(3.0%)。
四、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所需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并不是资金、技术及各种物质资源,而是信用。目前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主要是生产商和经销商的信用水平不高,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抑制了个人即期消费。消费者为了躲避"消费陷井"减少个人损失,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宁愿将钱存入银行,致使储蓄倾向上升,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五、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虽然从今年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转负为正,但此前长达14个月的消费价格指数负增长局面,大部分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如家用电器等大件商品价格战激烈,面对货源充足,价格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存在着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即期消费行为延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升高的原因之一。但从今年1月份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转负为正,1至8月累计为100.6%,其中8月份为100.9%,呈缓慢回升之势,表明消费心理有所变化。
六、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偏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突出的因素是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带有明显的享受性、发展性,其家庭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已经饱和。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效果不显著,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高收入者享受性消费热点的缺乏;其次,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仅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渠道并不多。比如资本市场中的股市,近几年处于低迷状态,期货市场也不健全。国内经济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机会,但常规项目,如日常消费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行业利润率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小。而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业,如电信行业等,具有垄断性质,有许多介入障碍。因此,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的资金出路不多,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七、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
城镇居民储蓄高增长,首先应剔除的是不能对消费市场形成现实需求的那部分,如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性资金流入银行,成为"假性"存款,这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一些行业经济景气度不高,导致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较低,民间投资者便将闲置的资金大量存入银行,以等待投资最佳时机。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1994年、1995年和1998年公款私存以及个体经营资金在当年储蓄存款增加额中的比重曾经基本稳定在30%左右。虽然实行储蓄实名制和银行储蓄利率下调以后,公款私存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所占的比重只升不降。
此外,以存款形式表现的还有"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和"公款私存"等。由于这部分存款隐蔽性较强,难以统计,因此,谁也难以说出其准确的数字,但这部分存款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构成对消费市场的需求。
八、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由于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跌幅近40%,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从股市撤资,转而把资金存入银行。据央行调查,2002年选择投资股票的人数仅占7%,已降到近两年的最低点。因此,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是储蓄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九、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以1980年代末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过后,这几十年正是居民为了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消费升级而积蓄资金的储备期,目前部分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购买住房、汽车的"拾万元级"消费能力,但大部分家庭的消费水平仍然未达到这个水平,单靠自己积累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居民消费要达到全面升级,还应借助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因此规范和建立信用体系,才能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使居民消费快速升级。
储蓄高增长的负面效应
一、加剧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从城镇居民购买力构成看,属间接融资的银行存款和直接融资的有价证券之比为5:1,二者比例明显失衡;从目前金融机构交易总体情况看,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了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这种情形极其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获取困难。
二、使专业银行财务风险高度集中,潜伏着一定的隐患。储蓄高增长使居民的金融债权主要集中在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成了聚合千百万居民家庭巨额债务的负债者;而在银行资产项目结构中,风险最大的是贷款,所占份额不仅大,而且多数是无抵押、且担保程度又很低的信用贷款。银行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国有企业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贷款,非但付不起息,而且还不了本,这种约束力很低的不良债权成为银行的沉重负担。与银行债权约束力软化的情况相反,其债务的约束是硬的,欠居民的债总是要还的。一旦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银行将面临巨额挂帐和挤兑风潮的双重压力。
三、储蓄率增高定会伴生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增高一定会伴生消费率的下降和平均消费倾向的长期下降,储蓄与消费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毋庸置疑。面对储蓄的高增长现象,在当前经济增长需要继续扩大内需来拉动的形势下,这种储蓄高增长现象令人担忧。
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8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91.1%以后,连年持续下降,2001年到了历史的最低谷77.4%,2002年又略有上升,达到了78.3%。这条消费倾向的轨迹,形象地记录了居民消费发展的漫漫历程。消费倾向的最高点正是我国居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革命期间,攀比、抢购盛行,之后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内需不足,储蓄倾向强劲。2002年出现了转折,消费倾向又开始回升,这预示着储蓄积足了十几年的消费势能,消费升级准备期即将结束,第三次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消费浪潮即将而来。但当前储蓄仍然高位增长,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和直接投资。
如何消化巨额居民储蓄
首先,要分析储蓄存款的内在构成。众所周知,储蓄目的与股票投资的目的不同,不能寄希望于让居民购买股票代替储蓄。一方面,1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活期存款,需要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一点银行储蓄优于股市投资。另一方面,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大头是长期储蓄,其目的较复杂,有养老用的,有准备购买住房的,有防备急病用的,有为孩子上大学准备的,有为买大件商品积攒的,也有投资的。
从储户的行为看,之所以在目前如此低的存款利率下还选择储蓄,说明他们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其他几个储蓄动机也都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将储蓄资金向股票市场分流的可能性很小。此外,还应考虑到,居民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养老、购买住房、防备急病和失业、子女教育等需求的增加,是为了适应这些方面的改革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从实际需要考虑,目前大多数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对此要再作一点分析。
居民储蓄总量很大,但人均很少,10万亿居民储蓄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只有7600多元,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估计,即占人口20%的人拥有储蓄存款的80%,这最富有的20%的人群人均储蓄存款也就25000多元,其余80%的人人均储蓄存款只有1550多元,户均不到5000元。想想一个家庭5000元能干什么?得一场大病住院押金就要5000元,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养老需要钱,平时总得有点急需要应付吧?
事实上,这10万亿居民储蓄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类机构、企业的资金,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的生产资金,刨去这些,真正的居民储蓄存款并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中的储蓄存款主要用来应付日常急需,还谈什么增加消费?更谈不上到风险性很大的股票市场投资了。这就是为什么八次降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照样增加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居民储蓄存款受储蓄收益下调的影响较小;中低收入者占储户的比重大、存款少、怕风险,不愿意将有限的储蓄转移到其他的投资形式上去;现阶段居民并不把投资作为储蓄的目的。
居民储蓄"高烧"不退,全国居民储蓄率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尽管银行存款利率经过数次降息,但储蓄仍然是持续高增长,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发展直接投资。现阶段的重点应是:逐渐放开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以及上市方面的限制,研究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得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的规范化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让居民的储蓄渠道通过市场多渠道回流企业;协调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适当引导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
二、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在积极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消费者在未来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以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镇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对"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增强扶持力度;加强失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鼓励弹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刺激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全面普及。
针对部分居民消费升级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的全面普及。特别是对居民不熟悉贷款程序等问题,应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适当收取手续费,以减少消费者的"鞍马劳顿"之苦,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如何成功启动高收入群体的高额购买力,成为消费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领域。
对于高收入群体购买的特高消费品,如购买住房和汽车等,在征收收入所得税时,将应纳税的收入部分减去上述特定的消费额,使应纳税的部分减少。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消费比其他阶层额度大,又由于有了优惠政策,可调动他们高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在投资和消费中建立了一个接通点。使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快转化有效购买力,成为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防止其资金长期滞留储蓄。
五、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消费市场不规范化、消费陷阱多的现象由来已久,对此城乡居民深恶痛绝。这也是抑制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要加大规范力度,彻底清理整顿消费环境,通过法制化管理,使消费市场规范化、秩序化。
对消费品市场存在的诈骗、欺瞒和损害消费者的行为,要强化打击力度,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居民银行存款转化为即期消费。(国家统计局 严先溥)
表1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 单位:亿元
年份 年底余额 年增加额
总计 定期 活期 总计 定期 活期
1978 210.6 128.9 81.7 29.0 17.2 11.8
1980 399.5 304.9 94.6 118.5 138.5 -20.0
1985 1622.6 1225.2 397.4 407.9 324.3 83.6
1990 7119.8 5911.2 1208.6 1923.4 1695.8 227.6
1991 9241.6 7691.7 1549.9 2121.8 1780.5 341.3
1992 11759.4 9425.2 2334.2 2517.8 1733.5 784.3
1993 15203.5 11971.0 3232.5 3444.1 2545.8 898.3
1994 21518.8 16838.7 4680.1 6315.3 4867.7 1447.6
1995 29662.3 23778.2 5884.1 8143.5 6939.5 1204.0
1996 38520.8 30873.4 7647.4 8858.5 7095.2 1763.3
1997 46279.8 36226.7 10053.1 7759.0 5353.3 2405.7
1998 53407.5 41791.6 11615.9 7615.4 5473.7 2141.7
1999 59621.8 44955.1 14666.7 6253.0 3198.5 3054.5
2000 64332.4 46141.7 18190.7 4976.7 1310.3 3666.4
2001 73762.4 51434.9 22327.6 9457.6 4144.5 5313.2
2002 86910.6 58788.9 28121.7 13233.2 7432.0 5801.2
2003年8月底 99255.6
表2 城市居民家庭首要储蓄目的选择情况 单位:%
储蓄目的 百分比
子女教育 36.5
养 老 31.5
防 病 10.1
买 住 房 7.2
子女婚嫁 5.7
防 失 业 3.0
防意外急需 1.8
准备进行经营性投资 0.9
买 汽 车 0.6
买大件耐用消费品 0.5
准备进行实业投资 0.5
装修住房 0.4
准备购买有价证券 0.3
子女出国 0.3
旅 游 0.2
尚未考虑具体用途 0.1
其 它 0.4
合 计 100.0
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并不多。多数居民对利率高于银行存款,风险相对低的投资品种有很大需求。因此,多数居民之所以把结余存入银行,与其说是理财观念上的保守,不如说是出于无奈。
个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金融资产集中在储蓄形式上。对于城乡居民来讲,股票市场和其他投资工具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损失很大,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另外,由于新的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或熟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敢染指于新的投资工具。
储蓄高增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为了扩大消费、降低增长过快的居民储蓄,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对储蓄利息收入征税以及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
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相关政策措施又难以见效,原因何在?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性质和储蓄目的看,导致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只有搞清居民高储蓄的原因,分析这些存款增加的性质和储蓄目的,才能找到化解储蓄高增长的路径。
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对居民储蓄、消费、投资行为需要做综合分析。而对于储蓄高增长可能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消费活力不足、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理性地面对居民高储蓄、科学地引导庞大的居民结余购买力,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据人民银行统计,今年以来居民储蓄快速增长。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1至8月份,居民储蓄累计增加12288亿元,同比多增加2202亿元(见表1)。
近5年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达62.7%,平均每年递增17.1%,而同一时期GDP年均增长7.7%,两者相比,相差有9.4个百分点。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据对相关经济因素的分析,如此庞大的居民存款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逐渐促成的。
一、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从1979年到2002年23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7%。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呈稳步增加的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慢于城镇居民,但是收入也一直在缓慢增长。居民收入的增长无疑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二、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变单一的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方式,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并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因此,从改革方向看,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需要分流,但这个分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变化过快,则会使经济的安全性和居民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受到影响。而且从操作层面看,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调整需要融资渠道的增加和创新,这方面的措施目前并不到位。
从近几年城乡居民储蓄增长情况看,确实存在居民投资渠道少的问题。据统计,收入增长较快的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00年末同比增长9%,2001年末同比增长5.4%,而收入增长远低于城镇的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000年末同比增长18.6%,2001年末同比增长13.6%。这里有农民社会保障不足储蓄倾向高于城镇居民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农村投资渠道少于城镇:一是城镇居民购买股票的远远多于农村居民;二是国债和企业债发行主要在城镇;三是城镇居民购买各种保险的远多于农村居民。
应当指出,购买股票的城镇居民以高收入者为主,而大多数居民是无法承担股票市场的高风险的,投资基金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投资工具,但目前也有较高风险。
因此,对于大多数城乡居民来说,最安全、最方便、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方式就是购买国债,近几年,每次发行国债银行门前都要排起长龙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农村居民缺乏国债投资渠道主要是因为农民居住分散,面向农民发行国债发行成本大大高于面向城镇居民发行,这个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场上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从居民踊跃认购国债的情况可知,大多数居民对利率高于银行存款,风险相对低的投资品种有着极大的需求。因此,我国多数居民之所以把结余存入银行,与其说是理财观念上的保守,不如说是出于无奈。股市风云莫测,投机大于投资。保险服务不尽如人意,使得老百姓更愿意把得之不易的钱存到银行里,尽管获利甚微。
股市上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股割裂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人们的投资欲望。许多闲置资金由于缺乏长线投资目标只有盯紧数量有限的热点企业进行二级市场的跟风炒作,为投机行为推波助澜。虽然我国债券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但债券结构的不合理却不容忽视。凡此种种,使储蓄投资转化率极低。
个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金融资产集中在储蓄形式上。对于城乡居民来讲,股票市场和其他投资工具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近几年股市缩水较大,一部分股民损失很大,使大多数居民不得不谨慎投资。另外,由于新的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或熟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敢染指于新的投资工具。
未来的风险增大,也迫使居民不得不加大储蓄。在收入分配体制、消费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价格体制、教育体制以及金融体制等方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居民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面临一些过去由单位和国家承担的改革成本,转为由个人自己承担,迫使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加。
一部分投资人因为资本市场回报率不高和风险较大,暂时撤出资本市场的投资,存放到"储蓄"上。或者因为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将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投入到"储蓄"上,等待机会再次进行投资。
三、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
从近年来我国制度改革变迁看,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以及新旧体制交替使居民心存疑虑,增加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与居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改革在不断深入和推广,过去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个人身上;而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增加储蓄。部分居民认为,1980年代我国改革基本依靠财政拨款,而现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教育、医疗、住房改革,都要从老百姓兜里掏钱。尽管从长期来看,这些改革措施在理顺体制、增强市场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居民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加之各项措施集中出台,短期内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最后导致居民即期消费下降,储蓄倾向增强。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居民住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问卷列示的十余种储蓄目的当中,把子女教育摆在首位的家庭最多,达到36.5%(见表2)。这一情况表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学历竞赛的轮番升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如今重新受到国人推崇,在有就学子女的家庭中,教育已经上升为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
排在第二位的储蓄目的是养老,选择率为31.5%。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不少被访者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被访者对未来养老问题表示担忧,故以此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家庭也超过了三成。
排在养老之后的储蓄目的是防病,选择率为10.1%。在医疗制度改革后,由个人承担的医药费比例明显提高,居民家庭用于治疗和药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长,因此以防病作为首要储蓄目的的城市家庭逐渐增多。
除子女教育、养老及防病外,选择率靠前的储蓄目的还有买住房(7.2%)、子女婚嫁(5.7%)和防失业(3.0%)。
四、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所需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并不是资金、技术及各种物质资源,而是信用。目前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主要是生产商和经销商的信用水平不高,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抑制了个人即期消费。消费者为了躲避"消费陷井"减少个人损失,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宁愿将钱存入银行,致使储蓄倾向上升,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五、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虽然从今年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转负为正,但此前长达14个月的消费价格指数负增长局面,大部分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如家用电器等大件商品价格战激烈,面对货源充足,价格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存在着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即期消费行为延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升高的原因之一。但从今年1月份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转负为正,1至8月累计为100.6%,其中8月份为100.9%,呈缓慢回升之势,表明消费心理有所变化。
六、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偏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最突出的因素是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带有明显的享受性、发展性,其家庭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已经饱和。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效果不显著,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导致高收入者享受性消费热点的缺乏;其次,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仅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投资渠道并不多。比如资本市场中的股市,近几年处于低迷状态,期货市场也不健全。国内经济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虽然也有一些机会,但常规项目,如日常消费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行业利润率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资金的吸引力较小。而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业,如电信行业等,具有垄断性质,有许多介入障碍。因此,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的资金出路不多,没有很好的投资渠道,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七、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
城镇居民储蓄高增长,首先应剔除的是不能对消费市场形成现实需求的那部分,如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性资金流入银行,成为"假性"存款,这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一些行业经济景气度不高,导致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较低,民间投资者便将闲置的资金大量存入银行,以等待投资最佳时机。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1994年、1995年和1998年公款私存以及个体经营资金在当年储蓄存款增加额中的比重曾经基本稳定在30%左右。虽然实行储蓄实名制和银行储蓄利率下调以后,公款私存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中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所占的比重只升不降。
此外,以存款形式表现的还有"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和"公款私存"等。由于这部分存款隐蔽性较强,难以统计,因此,谁也难以说出其准确的数字,但这部分存款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构成对消费市场的需求。
八、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由于近年来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跌幅近40%,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从股市撤资,转而把资金存入银行。据央行调查,2002年选择投资股票的人数仅占7%,已降到近两年的最低点。因此,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是储蓄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九、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以1980年代末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过后,这几十年正是居民为了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消费升级而积蓄资金的储备期,目前部分家庭消费水平已达到了购买住房、汽车的"拾万元级"消费能力,但大部分家庭的消费水平仍然未达到这个水平,单靠自己积累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居民消费要达到全面升级,还应借助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因此规范和建立信用体系,才能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使居民消费快速升级。
储蓄高增长的负面效应
一、加剧了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从城镇居民购买力构成看,属间接融资的银行存款和直接融资的有价证券之比为5:1,二者比例明显失衡;从目前金融机构交易总体情况看,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了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这种情形极其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获取困难。
二、使专业银行财务风险高度集中,潜伏着一定的隐患。储蓄高增长使居民的金融债权主要集中在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成了聚合千百万居民家庭巨额债务的负债者;而在银行资产项目结构中,风险最大的是贷款,所占份额不仅大,而且多数是无抵押、且担保程度又很低的信用贷款。银行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国有企业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贷款,非但付不起息,而且还不了本,这种约束力很低的不良债权成为银行的沉重负担。与银行债权约束力软化的情况相反,其债务的约束是硬的,欠居民的债总是要还的。一旦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银行将面临巨额挂帐和挤兑风潮的双重压力。
三、储蓄率增高定会伴生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增高一定会伴生消费率的下降和平均消费倾向的长期下降,储蓄与消费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毋庸置疑。面对储蓄的高增长现象,在当前经济增长需要继续扩大内需来拉动的形势下,这种储蓄高增长现象令人担忧。
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8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91.1%以后,连年持续下降,2001年到了历史的最低谷77.4%,2002年又略有上升,达到了78.3%。这条消费倾向的轨迹,形象地记录了居民消费发展的漫漫历程。消费倾向的最高点正是我国居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革命期间,攀比、抢购盛行,之后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内需不足,储蓄倾向强劲。2002年出现了转折,消费倾向又开始回升,这预示着储蓄积足了十几年的消费势能,消费升级准备期即将结束,第三次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消费浪潮即将而来。但当前储蓄仍然高位增长,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即期消费和直接投资。
如何消化巨额居民储蓄
首先,要分析储蓄存款的内在构成。众所周知,储蓄目的与股票投资的目的不同,不能寄希望于让居民购买股票代替储蓄。一方面,1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活期存款,需要的是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一点银行储蓄优于股市投资。另一方面,10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中的大头是长期储蓄,其目的较复杂,有养老用的,有准备购买住房的,有防备急病用的,有为孩子上大学准备的,有为买大件商品积攒的,也有投资的。
从储户的行为看,之所以在目前如此低的存款利率下还选择储蓄,说明他们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其他几个储蓄动机也都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将储蓄资金向股票市场分流的可能性很小。此外,还应考虑到,居民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养老、购买住房、防备急病和失业、子女教育等需求的增加,是为了适应这些方面的改革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从实际需要考虑,目前大多数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对此要再作一点分析。
居民储蓄总量很大,但人均很少,10万亿居民储蓄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只有7600多元,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估计,即占人口20%的人拥有储蓄存款的80%,这最富有的20%的人群人均储蓄存款也就25000多元,其余80%的人人均储蓄存款只有1550多元,户均不到5000元。想想一个家庭5000元能干什么?得一场大病住院押金就要5000元,孩子上学需要钱,老人养老需要钱,平时总得有点急需要应付吧?
事实上,这10万亿居民储蓄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类机构、企业的资金,还有一部分是农民的生产资金,刨去这些,真正的居民储蓄存款并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中的储蓄存款主要用来应付日常急需,还谈什么增加消费?更谈不上到风险性很大的股票市场投资了。这就是为什么八次降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照样增加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居民储蓄存款受储蓄收益下调的影响较小;中低收入者占储户的比重大、存款少、怕风险,不愿意将有限的储蓄转移到其他的投资形式上去;现阶段居民并不把投资作为储蓄的目的。
居民储蓄"高烧"不退,全国居民储蓄率仅次于日本,高居世界第二。尽管银行存款利率经过数次降息,但储蓄仍然是持续高增长,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快发展直接投资。现阶段的重点应是:逐渐放开企业股票和债券发行以及上市方面的限制,研究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使得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逐渐成为企业正常的规范化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积极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让居民的储蓄渠道通过市场多渠道回流企业;协调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适当引导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
二、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在积极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消费者在未来生活方方面面的安全感,以提高居民即期消费水平。要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安排,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专款专用;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镇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从而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对"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群体增强扶持力度;加强失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积极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鼓励弹性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刺激低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全面普及。
针对部分居民消费升级能力不足的情况,应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的全面普及。特别是对居民不熟悉贷款程序等问题,应大力发展代办贷款机构,适当收取手续费,以减少消费者的"鞍马劳顿"之苦,促进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有效缩短居民消费升级的时间。
四、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如何成功启动高收入群体的高额购买力,成为消费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领域。
对于高收入群体购买的特高消费品,如购买住房和汽车等,在征收收入所得税时,将应纳税的收入部分减去上述特定的消费额,使应纳税的部分减少。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消费比其他阶层额度大,又由于有了优惠政策,可调动他们高消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在投资和消费中建立了一个接通点。使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尽快转化有效购买力,成为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防止其资金长期滞留储蓄。
五、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消费市场不规范化、消费陷阱多的现象由来已久,对此城乡居民深恶痛绝。这也是抑制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要加大规范力度,彻底清理整顿消费环境,通过法制化管理,使消费市场规范化、秩序化。
对消费品市场存在的诈骗、欺瞒和损害消费者的行为,要强化打击力度,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居民银行存款转化为即期消费。(国家统计局 严先溥)
表1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 单位:亿元
年份 年底余额 年增加额
总计 定期 活期 总计 定期 活期
1978 210.6 128.9 81.7 29.0 17.2 11.8
1980 399.5 304.9 94.6 118.5 138.5 -20.0
1985 1622.6 1225.2 397.4 407.9 324.3 83.6
1990 7119.8 5911.2 1208.6 1923.4 1695.8 227.6
1991 9241.6 7691.7 1549.9 2121.8 1780.5 341.3
1992 11759.4 9425.2 2334.2 2517.8 1733.5 784.3
1993 15203.5 11971.0 3232.5 3444.1 2545.8 898.3
1994 21518.8 16838.7 4680.1 6315.3 4867.7 1447.6
1995 29662.3 23778.2 5884.1 8143.5 6939.5 1204.0
1996 38520.8 30873.4 7647.4 8858.5 7095.2 1763.3
1997 46279.8 36226.7 10053.1 7759.0 5353.3 2405.7
1998 53407.5 41791.6 11615.9 7615.4 5473.7 2141.7
1999 59621.8 44955.1 14666.7 6253.0 3198.5 3054.5
2000 64332.4 46141.7 18190.7 4976.7 1310.3 3666.4
2001 73762.4 51434.9 22327.6 9457.6 4144.5 5313.2
2002 86910.6 58788.9 28121.7 13233.2 7432.0 5801.2
2003年8月底 99255.6
表2 城市居民家庭首要储蓄目的选择情况 单位:%
储蓄目的 百分比
子女教育 36.5
养 老 31.5
防 病 10.1
买 住 房 7.2
子女婚嫁 5.7
防 失 业 3.0
防意外急需 1.8
准备进行经营性投资 0.9
买 汽 车 0.6
买大件耐用消费品 0.5
准备进行实业投资 0.5
装修住房 0.4
准备购买有价证券 0.3
子女出国 0.3
旅 游 0.2
尚未考虑具体用途 0.1
其 它 0.4
合 计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