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订蚕桑西进规划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03 08:11:00
茧丝绸行业是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茧量居全国第二,生丝及丝织品产量、丝绸产品出口创汇均居全国首位。蚕桑是浙江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部分地区农民增收和保障丝绸工业的优质原料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在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制订的《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中,蚕茧被列为全省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确定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为优势生产区域。近年来,由于茧丝绸市场行情的低迷和嘉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主产区的蚕茧产量呈下滑趋势,“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形成将明显加快嘉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该地区蚕桑生产逐步衰退的趋势虽有一个过程但将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西部的淳安等地的蚕茧生产却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显示了西部蚕桑发展的潜力。为了满足浙江丝绸行业对优质原料茧的需求,根据该省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和部分欠发达地区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农民增收的需要,当前有必要在稳定现有蚕茧优势区域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蚕茧基地。因此,实施“蚕桑西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规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增加优质茧有效供给为核心,依据浙江西部蚕桑生产现状,明确蚕桑西进区域、发展方向、主攻目标和建设重点,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茧生产基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的蚕桑优势区域。
《规划》根据有一定生产基础、产业优势明显、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原则,确定了浙西的淳安县、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兰溪市、开化县,以及浙中的武义县、缙云县等8个市、县为蚕桑西进的重点范围。这些地区,一是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蚕桑生产已有一定基础,并涌现了一批快速发展的典型;三是桑园立地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增产潜力大;四是有较好的蚕业产业化基础,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因此,具备建立新的优质茧生产优势区域的条件。
《规划》提出蚕桑西进的主攻方向是:巩固和发展蚕桑基地,提高亩桑产茧和蚕茧质量,增加优质茧生产总量。西进的目标:一是开发蚕桑新基地。重点是选择重点区域,集中成片地发展稳产高产的新桑园,到2007年8个县发展新桑园20万亩,其中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规模小区的面积,占新发展面积的50%以上;大力推广桑树良种,新桑园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到2007年西部8个县蚕茧产量比现有产量增加50%以上;新建投产桑园平均亩桑产茧130公斤以上,比现有平均水平翻一番,亩桑产值达到2500元以上;能缫高品位厂丝的优质原料茧比例占50%以上;创建3个以上在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蚕茧品牌,品牌茧占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是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到2007年经营桑园3亩以上的蚕桑规模大户达到10000户。推广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建立规模养蚕示范点(每个点至少有大棚5只,饲养蚕种30张以上),到2007年达到50个;同时建立示范性规模共育室(一期饲养蚕种30张以上)50只。四是加快蚕业产业化建设。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产业化试点,培育产业化龙头组织8个,对蚕农带动面达到50%;为全省蚕茧产业化提供典型和经验。
要实现《规划》的目标,各级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蚕桑生产放到应有的位置;落实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管理;大力开发针对西部实际的蚕桑新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提高适用先进技术到位率,全面提高蚕茧质量与效益;实施龙头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化;建立投入机制,制订配套政策,加强蚕桑基础。
目前浙江蚕桑主产县仍集中于嘉湖地区。该《规划》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子规划,旨在蚕桑西进和重点蚕区的优化改造两手抓,通过渐进式的调整,建立新的优质茧基地,以稳定浙江的蚕桑生产。
《规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增加优质茧有效供给为核心,依据浙江西部蚕桑生产现状,明确蚕桑西进区域、发展方向、主攻目标和建设重点,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茧生产基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的蚕桑优势区域。
《规划》根据有一定生产基础、产业优势明显、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原则,确定了浙西的淳安县、临安市、桐庐县、建德市、兰溪市、开化县,以及浙中的武义县、缙云县等8个市、县为蚕桑西进的重点范围。这些地区,一是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蚕桑生产已有一定基础,并涌现了一批快速发展的典型;三是桑园立地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增产潜力大;四是有较好的蚕业产业化基础,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因此,具备建立新的优质茧生产优势区域的条件。
《规划》提出蚕桑西进的主攻方向是:巩固和发展蚕桑基地,提高亩桑产茧和蚕茧质量,增加优质茧生产总量。西进的目标:一是开发蚕桑新基地。重点是选择重点区域,集中成片地发展稳产高产的新桑园,到2007年8个县发展新桑园20万亩,其中连片种植30亩以上的规模小区的面积,占新发展面积的50%以上;大力推广桑树良种,新桑园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到2007年西部8个县蚕茧产量比现有产量增加50%以上;新建投产桑园平均亩桑产茧130公斤以上,比现有平均水平翻一番,亩桑产值达到2500元以上;能缫高品位厂丝的优质原料茧比例占50%以上;创建3个以上在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蚕茧品牌,品牌茧占蚕茧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是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到2007年经营桑园3亩以上的蚕桑规模大户达到10000户。推广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建立规模养蚕示范点(每个点至少有大棚5只,饲养蚕种30张以上),到2007年达到50个;同时建立示范性规模共育室(一期饲养蚕种30张以上)50只。四是加快蚕业产业化建设。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产业化试点,培育产业化龙头组织8个,对蚕农带动面达到50%;为全省蚕茧产业化提供典型和经验。
要实现《规划》的目标,各级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蚕桑生产放到应有的位置;落实规划,分类指导,加强管理;大力开发针对西部实际的蚕桑新技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提高适用先进技术到位率,全面提高蚕茧质量与效益;实施龙头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化;建立投入机制,制订配套政策,加强蚕桑基础。
目前浙江蚕桑主产县仍集中于嘉湖地区。该《规划》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子规划,旨在蚕桑西进和重点蚕区的优化改造两手抓,通过渐进式的调整,建立新的优质茧基地,以稳定浙江的蚕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