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价格非理性波动将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06 09:21:00
业内人士认为,茧丝暴涨的这种非理性价格波动对整个行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及发展十分不利,建议国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市场进行适当调整。
权威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茧丝市场在茧丝价格连续两年下滑后出现陡然上涨,价格低谷与高峰之间差价达到了50%以上。分析认为,当前茧丝市场上的价格呈迅速上涨,总体供需平衡中的局部失衡被过度放大,反映出整个茧丝市场发育的不健全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国家厂丝储备的规模不足,没有达到应有的调控数量,一旦受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对茧丝市场供求失衡的预期,国家现有储备投放不足以稳住市场,依然可能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投机商利用茧丝绸市场进行投机活动,在行情低迷时人为打压茧丝价格,放大行业低迷效应;在行情好转时,大肆拉抬市场价格,使茧丝预期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茧丝价格非理性的波动,可能会对整个行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带来影响,蚕茧价格过高,质量下降,缫丝成本大幅度上升,绸厂不愿加工,客商不敢下单,而过高的价格不仅影响到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对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一是对缫丝企业的影响。丝价的上涨给近年来举步维艰的缫丝企业带来短线生机,但是由于缫丝企业的原料干茧的价格上涨速度快于生丝,致使茧本高于丝价,这些缫丝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据测算,由于茧价的过快上涨,缫丝企业生产每吨丝的利润由6月初的0.2万元变为目前的亏损2万多元,并有加剧之势,给企业带来越来越重的压力。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丝绸行业的亏损面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茧丝价格平稳回升到目前的价格水平包含价格合理的回归,但是短期内急剧的价格上涨和茧丝价格倒挂则是不正常的,给工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这些企业一般以订单形式进行生产和贸易,由于大部分合同在蚕丝原料价格较低时就已签订(11万元左右/吨),在目前组织生产所购进的原料每吨已高出原来的预计成本4万-5万元,预计近期(2个月)将给国内贸易企业增加4亿多元的成本,很多出口企业会因国内价格变动形成出口亏损。茧、丝价格短期内迅速上扬,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形成较大压力。
三是对秋茧收购的不利影响。蚕茧生产周期长于生丝,茧丝短期里价格飚升不会立刻带来蚕茧供应量增加。受季节决定供应有限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秋茧收购价格突破1000元/担,但茧质不高,少数地区出现高价诱购、茧贩活动等破坏收购秩序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和调节,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蚕茧大战”,但已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茧丝价格的迅速上涨将会刺激蚕农扩大明年生产,过度增加蚕丝产量,一旦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又会造成新一轮的供过于求,可能重蹈弃桑伤农的悲剧。蚕农对价格信号的过度反应,会导致明年的蚕桑产量大增,在总体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蚕茧大量增产酝酿着茧价下跌,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
针对当前茧丝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国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市场进行适当调整:
--及时动用国家蚕丝储备,加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防止茧丝价格超大幅度上扬。同时进一步完善蚕丝储备机制,加大国家蚕丝储备力度。业内人士测算,要达到调控市场的茧丝储备量应该在3000至5000吨左右,以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约需储备资金7亿元左右,目前储备资金贷款来源不畅,决策过程过长,必须加紧解决。
--加强对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重点产区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实现茧丝绸行业协调发展,从体制上入手保证茧丝生产的良性发展,解决茧丝生产和流通中的诸多矛盾。
--建立行业监测及预警机制,定期发布茧丝的生产、流通、外贸信息,引导企业防范市场风险,在茧丝绸市场运行进入到非正常区域临界点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进行政策和信息指导,充分做好用国家储备调控市场的准备。
--积极研究改革丝类出口管理办法,规范出口秩序,在完善丝类出口许可证有偿使用办法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和企业自律,使我国的丝绸出口能保持稳定、适度增长的态势。
权威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茧丝市场在茧丝价格连续两年下滑后出现陡然上涨,价格低谷与高峰之间差价达到了50%以上。分析认为,当前茧丝市场上的价格呈迅速上涨,总体供需平衡中的局部失衡被过度放大,反映出整个茧丝市场发育的不健全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国家厂丝储备的规模不足,没有达到应有的调控数量,一旦受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对茧丝市场供求失衡的预期,国家现有储备投放不足以稳住市场,依然可能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投机商利用茧丝绸市场进行投机活动,在行情低迷时人为打压茧丝价格,放大行业低迷效应;在行情好转时,大肆拉抬市场价格,使茧丝预期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茧丝价格非理性的波动,可能会对整个行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带来影响,蚕茧价格过高,质量下降,缫丝成本大幅度上升,绸厂不愿加工,客商不敢下单,而过高的价格不仅影响到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对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极为不利。
一是对缫丝企业的影响。丝价的上涨给近年来举步维艰的缫丝企业带来短线生机,但是由于缫丝企业的原料干茧的价格上涨速度快于生丝,致使茧本高于丝价,这些缫丝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据测算,由于茧价的过快上涨,缫丝企业生产每吨丝的利润由6月初的0.2万元变为目前的亏损2万多元,并有加剧之势,给企业带来越来越重的压力。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丝绸行业的亏损面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对贸易企业的影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茧丝价格平稳回升到目前的价格水平包含价格合理的回归,但是短期内急剧的价格上涨和茧丝价格倒挂则是不正常的,给工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这些企业一般以订单形式进行生产和贸易,由于大部分合同在蚕丝原料价格较低时就已签订(11万元左右/吨),在目前组织生产所购进的原料每吨已高出原来的预计成本4万-5万元,预计近期(2个月)将给国内贸易企业增加4亿多元的成本,很多出口企业会因国内价格变动形成出口亏损。茧、丝价格短期内迅速上扬,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形成较大压力。
三是对秋茧收购的不利影响。蚕茧生产周期长于生丝,茧丝短期里价格飚升不会立刻带来蚕茧供应量增加。受季节决定供应有限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秋茧收购价格突破1000元/担,但茧质不高,少数地区出现高价诱购、茧贩活动等破坏收购秩序的现象。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和调节,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蚕茧大战”,但已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茧丝价格的迅速上涨将会刺激蚕农扩大明年生产,过度增加蚕丝产量,一旦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又会造成新一轮的供过于求,可能重蹈弃桑伤农的悲剧。蚕农对价格信号的过度反应,会导致明年的蚕桑产量大增,在总体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蚕茧大量增产酝酿着茧价下跌,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
针对当前茧丝市场出现的异常波动,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国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市场进行适当调整:
--及时动用国家蚕丝储备,加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防止茧丝价格超大幅度上扬。同时进一步完善蚕丝储备机制,加大国家蚕丝储备力度。业内人士测算,要达到调控市场的茧丝储备量应该在3000至5000吨左右,以目前市场价格计算,约需储备资金7亿元左右,目前储备资金贷款来源不畅,决策过程过长,必须加紧解决。
--加强对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重点产区贸工农一体化改革实现茧丝绸行业协调发展,从体制上入手保证茧丝生产的良性发展,解决茧丝生产和流通中的诸多矛盾。
--建立行业监测及预警机制,定期发布茧丝的生产、流通、外贸信息,引导企业防范市场风险,在茧丝绸市场运行进入到非正常区域临界点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进行政策和信息指导,充分做好用国家储备调控市场的准备。
--积极研究改革丝类出口管理办法,规范出口秩序,在完善丝类出口许可证有偿使用办法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和企业自律,使我国的丝绸出口能保持稳定、适度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