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并未过热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5-09 12:06:00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去年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继续稳步上行。最令人注目的变化是持续下降1年多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由负转正,这些均表明中国经济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开始形成,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有较大的缓解。
继续上行面临压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处于阶段性强势,主要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是汽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形成、外资的大举进入、出口的快速增长所凝聚的能量的集中释放,而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将面临回调的压力。
一是伊拉克战争使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入世效应递减的影响,外贸出口将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而出口需求增长的回落,将对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加速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受房地产可能出现中期性调整和更新改造投资可能明显减速的影响,整个投资难以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水平。今年前两个月,更新改造投资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虽然主要受需求扩大的影响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机构变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作用的结果,预计今后几个月更新改造投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
三是随着入世后体制接轨的加快和深化,特别是随着今后几个季度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逐步减退,入世的一些潜在压力将会逐步显现,进口的大量涌入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国内一些竞争力弱的产业(金融、商业、医药、农业)的冲击将会不断显现。因此,目前还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摆脱了调整型增长的趋势,宏观经济继续加速上行将面临着重重困难。
此外,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缓慢、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就业增长缓慢(特别是就业增长弹性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消费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倍以上,今年前两个月,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扩大到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1.8个百分点。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世界经济发生某些细微的变化,立刻会对东部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减弱其带动起中西部地区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长期束缚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很难实现更快的增长。
内在需求尚未启动
尽管年初中国投资、出口等社会需求增长强劲,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却相对有限,主要是消费需求增长偏弱。头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9.2%,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长继续疲弱,这表明从需求角度看,内需增长还未全面启动,因此当前仍然缺乏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当前物价的回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不会超过1%。在当前情况下,物价增长介于0-3%之间为正常区间,表示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但如果物价增长继续走高超过3%,则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
当前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回升,近期上涨了6%,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5.9%的基础上实现的,正负相抵,生产资料价格仅回升到2001年的水平;而且,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明显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动,在目前国内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缺乏动力,因此,没有必要担心当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
过热迹象并不明显
一是年度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应在7%-9%之间,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超过9%,并不预示着全年经济增长会超过9%,受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可能出现一定回落的影响,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会有所回调,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接近8%,难以超过合理区间上限。
二是以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即设备开工率)的增减变化以及供不应求商品数量的增减变化作为判断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依据,如果当前主要产品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供不应求商品的数量明显增多,表示经济可能出现过热。
去年以来,中国主要产品设备利用率在显著提高,但估计均不会超过80%(多数工业产品设备利用率估计在70%左右),这从价格回升力度不及经济增长回升强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根据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一个商品是供不应求的,表明当前经济并未出现过热。(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继续上行面临压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处于阶段性强势,主要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是汽车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形成、外资的大举进入、出口的快速增长所凝聚的能量的集中释放,而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将面临回调的压力。
一是伊拉克战争使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入世效应递减的影响,外贸出口将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而出口需求增长的回落,将对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加速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受房地产可能出现中期性调整和更新改造投资可能明显减速的影响,整个投资难以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水平。今年前两个月,更新改造投资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虽然主要受需求扩大的影响但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机构变动等不确定性因素作用的结果,预计今后几个月更新改造投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
三是随着入世后体制接轨的加快和深化,特别是随着今后几个季度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和入世正效应的逐步减退,入世的一些潜在压力将会逐步显现,进口的大量涌入和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对国内一些竞争力弱的产业(金融、商业、医药、农业)的冲击将会不断显现。因此,目前还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摆脱了调整型增长的趋势,宏观经济继续加速上行将面临着重重困难。
此外,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缓慢、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就业增长缓慢(特别是就业增长弹性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消费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已扩大到3倍以上,今年前两个月,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扩大到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1.8个百分点。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由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世界经济发生某些细微的变化,立刻会对东部地区产生较大影响,减弱其带动起中西部地区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长期束缚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很难实现更快的增长。
内在需求尚未启动
尽管年初中国投资、出口等社会需求增长强劲,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却相对有限,主要是消费需求增长偏弱。头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9.2%,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增长继续疲弱,这表明从需求角度看,内需增长还未全面启动,因此当前仍然缺乏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当前物价的回升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不会超过1%。在当前情况下,物价增长介于0-3%之间为正常区间,表示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但如果物价增长继续走高超过3%,则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
当前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回升,近期上涨了6%,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5.9%的基础上实现的,正负相抵,生产资料价格仅回升到2001年的水平;而且,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明显回升主要是受一些短期成本因素的推动,在目前国内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升缺乏动力,因此,没有必要担心当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
过热迹象并不明显
一是年度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应在7%-9%之间,今年一季度GDP增长超过9%,并不预示着全年经济增长会超过9%,受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可能出现一定回落的影响,今后几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会有所回调,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接近8%,难以超过合理区间上限。
二是以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即设备开工率)的增减变化以及供不应求商品数量的增减变化作为判断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依据,如果当前主要产品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供不应求商品的数量明显增多,表示经济可能出现过热。
去年以来,中国主要产品设备利用率在显著提高,但估计均不会超过80%(多数工业产品设备利用率估计在70%左右),这从价格回升力度不及经济增长回升强中可以得到印证;另外根据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一个商品是供不应求的,表明当前经济并未出现过热。(宏观经济研究院 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