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今年蚕桑生产工作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4-25 11:06:00
2002年,湖北省蚕桑生产在经历了茧丝价格剧烈波动的考验后,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年报统计,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为33.51万亩,比上年28.06万亩,新增5.45万亩,增长19.42%。全年发种量36.5万张,比上年35万张,增加1.5万张,增长4.29%。生产蚕茧12962吨,比上年12122吨,增加840吨,增长6.93%。蚕茧统茧均价450元/50公斤,比上年750元/50公斤,减少300元/50公斤,下降40%。蚕桑产值1.6亿元,比上年产值2.8亿元,减少1.2亿元,下降42.86%,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全省6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蚕种25万张,经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提高,蚕期微粒子病发生率继续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蚕区未发现微粒子病造成损失,湖北蚕种质量安全可靠。
2003年我省蚕桑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内外蚕桑生产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省蚕桑生产实际,今年我省蚕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培植龙头、创建品牌,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益,带动全省蚕茧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工作目标。
2003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38万亩,生产一代杂交种27万张,全年发种36万张,产茧13000吨,产值2亿元以上。
今年湖北蚕桑工作重点
1、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蚕业产业化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丝绸进出口经营权的扩大,我国占世界蚕丝贸易的80%以上,在国际丝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区域的调整,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的蚕茧主产区,蚕茧生产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有利于中部地区湖北蚕桑业的发展。以上有利因素,无疑对湖北省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关键是如何做大做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向蚕农宣传市场的周期变化规律和本地蚕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增强长远发展意识和应变措施,进一步提高蚕农对蚕茧市场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竞争力的“三增”要求,加强领导,加强宣传,因此,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搞好技术服务。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深化改革,加强蚕业管理,着力改造传统蚕桑产业结构,抓好优势区域特色带,强化基础建设,实现蚕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布局向集中优势区域转移,要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培植养蚕大户,推进“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等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实施行业名牌战略,培植名牌产品,提高全省茧丝绸行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以确保蚕种质量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强蚕种微粒病的检验检疫工作。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在全省上下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全方位进行防治,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微蚕种逐年减少,蚕种质量显著提高,养蚕环境也得到了净化。但微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地要慎重对待。各级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把蚕种微粒子病检验检疫工作放在首位,配套和完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及检验检疫室。这是今后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把关。今年各蚕种场的蚕种母蛾检疫工作,按照鄂农(办)[2002]19号文“关于做好蚕种母蛾检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蚕种母蛾检疫由省统一管理,划片定点检测,实行场长蚕种质量安全责任制。以省果茶蚕桑研究所和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麻城市、远安县、南漳县等蚕种场为检测点,检种期间省厅派专人到各检测点监督和技术指导。各检测点具体抽样袋蛾、母蛾检验,严格按照DB/T 140—2002湖北省地方标准“家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执行。各检测点的各级蚕种母蛾检验后,认真填写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检验报告(代检验证书),报厅审核合格后发给“湖北省农业厅蚕种质量合格证”。为了确保蚕种质量安全,生产优质蚕种,促进各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维护全省蚕种产销秩序的稳定 ,各蚕种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湖北省人民政府(97)128号省长令《湖北省果树、茶树、桑树种子苗木和蚕种管理办法》,实行《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许可证》、《蚕种质量合格证》“三证”管理。
3、以省委省政府2号文件为契机,开展优质茧示范园区创建活动。
为了推动全省桑蚕科技进步,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扩大优质茧比重,增强茧丝绸产品市场竟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鄂发[2003]2号文“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蚕茧是湖北地方九大特色产品之一。应以此文件精神为契机,2003年在蚕茧主产区的英山、罗田、麻城、远安、南漳等五县市,每个县市在蚕茧产区选择桑园立地条件好,蚕桑科技水平较高,领导重视,茧丝绸产业化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有技术专班和技术负责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建设高效示范园区。以示范园区推动湖北蚕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我省蚕茧产区集中,地方特色经济明显,在目前茧丝市场行情较低,桑苗价格便宜,各县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不失时机地发动蚕农再更新改造老桑园的基础上,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桑园,迎接市场行情的复苏。以行情低迷为契机,推进蚕业园区的建设。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围绕新品种、提高蚕茧产质产量和效益,加速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一是推广桑蚕省力化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实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二是推广“方格蔟”营茧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三是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无害化,把家蚕微粒子病的为害控制在最低点。四是夏秋蚕斑纹双限性“新华×九雪”、“895×892”新品种示范与推广。以上两对新品种是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选育而成,具有强健、产量高、丝质优、斑纹限性等特点,已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进一步在我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从2003年春季开始在各蚕种场进行少量试繁,秋季在各主产县市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以便尽快了解品种性状特点及掌握繁育和饲养技术,为大面积繁育与推广奠定基础,各试繁示范推广点要认真做好记载和年终书面总结材料。
2003年我省蚕桑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内外蚕桑生产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省蚕桑生产实际,今年我省蚕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培植龙头、创建品牌,增强竞争力,提高效益,带动全省蚕茧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工作目标。
2003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38万亩,生产一代杂交种27万张,全年发种36万张,产茧13000吨,产值2亿元以上。
今年湖北蚕桑工作重点
1、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蚕业产业化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丝绸进出口经营权的扩大,我国占世界蚕丝贸易的80%以上,在国际丝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区域的调整,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的蚕茧主产区,蚕茧生产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有利于中部地区湖北蚕桑业的发展。以上有利因素,无疑对湖北省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关键是如何做大做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向蚕农宣传市场的周期变化规律和本地蚕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增强长远发展意识和应变措施,进一步提高蚕农对蚕茧市场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竞争力的“三增”要求,加强领导,加强宣传,因此,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搞好技术服务。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深化改革,加强蚕业管理,着力改造传统蚕桑产业结构,抓好优势区域特色带,强化基础建设,实现蚕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布局向集中优势区域转移,要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蚕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培植养蚕大户,推进“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等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实施行业名牌战略,培植名牌产品,提高全省茧丝绸行业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以确保蚕种质量安全为重点,切实加强蚕种微粒病的检验检疫工作。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在全省上下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全方位进行防治,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微蚕种逐年减少,蚕种质量显著提高,养蚕环境也得到了净化。但微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地要慎重对待。各级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把蚕种微粒子病检验检疫工作放在首位,配套和完善检验、检疫仪器设备及检验检疫室。这是今后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把关。今年各蚕种场的蚕种母蛾检疫工作,按照鄂农(办)[2002]19号文“关于做好蚕种母蛾检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蚕种母蛾检疫由省统一管理,划片定点检测,实行场长蚕种质量安全责任制。以省果茶蚕桑研究所和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麻城市、远安县、南漳县等蚕种场为检测点,检种期间省厅派专人到各检测点监督和技术指导。各检测点具体抽样袋蛾、母蛾检验,严格按照DB/T 140—2002湖北省地方标准“家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执行。各检测点的各级蚕种母蛾检验后,认真填写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检验报告(代检验证书),报厅审核合格后发给“湖北省农业厅蚕种质量合格证”。为了确保蚕种质量安全,生产优质蚕种,促进各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维护全省蚕种产销秩序的稳定 ,各蚕种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湖北省人民政府(97)128号省长令《湖北省果树、茶树、桑树种子苗木和蚕种管理办法》,实行《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许可证》、《蚕种质量合格证》“三证”管理。
3、以省委省政府2号文件为契机,开展优质茧示范园区创建活动。
为了推动全省桑蚕科技进步,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扩大优质茧比重,增强茧丝绸产品市场竟争力。根据省委、省政府鄂发[2003]2号文“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蚕茧是湖北地方九大特色产品之一。应以此文件精神为契机,2003年在蚕茧主产区的英山、罗田、麻城、远安、南漳等五县市,每个县市在蚕茧产区选择桑园立地条件好,蚕桑科技水平较高,领导重视,茧丝绸产业化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有技术专班和技术负责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建设高效示范园区。以示范园区推动湖北蚕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我省蚕茧产区集中,地方特色经济明显,在目前茧丝市场行情较低,桑苗价格便宜,各县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不失时机地发动蚕农再更新改造老桑园的基础上,发展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桑园,迎接市场行情的复苏。以行情低迷为契机,推进蚕业园区的建设。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围绕新品种、提高蚕茧产质产量和效益,加速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一是推广桑蚕省力化饲养综合配套技术,实现蚕茧优质高产高效。二是推广“方格蔟”营茧技术,提高蚕茧质量。三是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努力实现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无害化,把家蚕微粒子病的为害控制在最低点。四是夏秋蚕斑纹双限性“新华×九雪”、“895×892”新品种示范与推广。以上两对新品种是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选育而成,具有强健、产量高、丝质优、斑纹限性等特点,已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了进一步在我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从2003年春季开始在各蚕种场进行少量试繁,秋季在各主产县市进行小面积示范推广,以便尽快了解品种性状特点及掌握繁育和饲养技术,为大面积繁育与推广奠定基础,各试繁示范推广点要认真做好记载和年终书面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