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GDP劲增9.9% “过热”言之尚早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4-14 11:11:00
2003年中国经济的开局不同寻常。本报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将达到9.9%,这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速度的最高记录。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压力之后,中国经济终于看到了解脱的希望。
在这个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数字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伴随经济的回升,在一些地区电力短缺、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钢材、橡胶等生产资料供应由松趋紧,价格一路上扬。部分经济界人士由此担心:经济过热已见端倪,通货膨胀须加以防范。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怎样判断中国经济的真实状态与趋势,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是对新一届政府的考验。通货紧缩是否结束?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否已经启动?某些领域的过热苗头会不会愈演愈烈?现在就对这些问题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央高层已对此高度重视。
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南下浙江调研,并在杭州主持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五省市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建设部等部门参加的经济形势座谈会。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听取了部分经济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据接近高层的人士分析,最近各方面加强了对经济运行和趋势的监测与预警,有些趋势尚不明朗,需继续观察。经济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微调措施,但可以断定的是,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近期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
开局良好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全面好于去年年底的预期,国内经济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为17.2%,比去年同期加快了6.3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明显提高,1至2月实现利润增长了1.2倍。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2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8.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18.8%,分别加快了5.1和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在各地发展热情高涨、资金供应充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季度同比增长27%左右;进出口增长迅猛,1至3月同比增长超过40%;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1至2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6个百分点。
尤其具有标志意义的是, 3月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了0.2%,这是连续15个月以来零售物价指数首次由负转正。
“当前的经济回升是连续五年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是去年经济升温的延续、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效应的进一步显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这样认为。
姚景源认为,当前的经济总体是健康的,对某些地区和行业的问题应高度重视,但绝不能轻言过热。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大体一致,认为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加速增长,是去年国民经济升温态势的延续,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基本协调合理,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瓶颈显现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电力紧缺、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等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尤为突出。
4月8日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五省一市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总量中,这五省市占据了“半壁江山”——人口占23.8%,GDP占44%,进出口占70%。今年一季度,五省市的经济可谓“高开高走”:广东和浙江增长12.8%,上海和山东增长11.8%,江苏增长13.5%。五省市负责人均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中的许多指标都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
据透露,五省市负责人在汇报中都提到,在经济快速上升过程中,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已有所显现。广东今年以来用电负荷猛增,江门、中山、珠海已实行强制性错峰用电,广州、深圳、东莞实施拉闸限电。预计“十五”后三年广东省将缺电超过800万千瓦;江苏省一季度用电量上升24.5%,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最高用电负荷已高于去年夏天最高水平,每月都有限电现象,历史罕见,今年预计缺电335万千瓦;山东严重缺水,农村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预计上半年缺水80多亿立方米。
五省市领导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经济正处于难得的景气上升期,各个方面尚属协调,不宜做大的调整,国家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过,针对电力制约,广东、江苏、浙江都提出申请,希望国家加快审批周期,尽快批准开工华能汕头电厂扩建、茂名热电厂扩建、四湾核电站、长熟二电厂等项目的建设。
山东省提出,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效益滞后影响将逐步显现,有可能误导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一些本应淘汰的企业和产品,可能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导致结构调整的成果付诸东流。
据悉,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着手部署,调节缓解部分地区电力紧张。目前,中国有15个省缺电,8个省基本平衡,10个省区供大于求,短期看,还有相当的调剂余地。
审慎决断
最近,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又有了多种声音,而这个时点上的判断又显得格外重要。日前,人们从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报告中,大致可以得悉中央高层的口径。
曾培炎在杭州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不断增强,基本做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行业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的苗头,部分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都需要及时有效地提出解决措施。
曾培炎称,扩大内需的方针不会动摇。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是:加强对房地产投资引导,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别墅、高档商品房的盲目发展,促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大对钢材、汽车等行业的宏观监控力度,坚决制止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多方采取措施,解决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缓解部分地区缺水局面,同时加快城市和农业用水价格的改革进度;做好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应对预案。既要及早制止某些行业过热倾向的进一步蔓延,防止其演变成实际的过热,又要鼓励经济增长中的合理因素。
记者采访了部分经济专家和预测专家,他们均表示了对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高度关注,并对新一届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表示信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向好的趋势正是近年来求之不得的,今年的增长趋势注定是前高后低,二、三季度会有所回落。徐宏源同时强调,未来不确定因素很多,现在还很难说这个势头能够一直持续,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摆,而应维持现在的力度和方向。至于目前遇到的一些局部问题,应当有许多技术应对手段。
在这个令人惊讶与欣喜的数字背后,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伴随经济的回升,在一些地区电力短缺、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钢材、橡胶等生产资料供应由松趋紧,价格一路上扬。部分经济界人士由此担心:经济过热已见端倪,通货膨胀须加以防范。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怎样判断中国经济的真实状态与趋势,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是对新一届政府的考验。通货紧缩是否结束?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否已经启动?某些领域的过热苗头会不会愈演愈烈?现在就对这些问题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央高层已对此高度重视。
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南下浙江调研,并在杭州主持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五省市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建设部等部门参加的经济形势座谈会。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听取了部分经济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据接近高层的人士分析,最近各方面加强了对经济运行和趋势的监测与预警,有些趋势尚不明朗,需继续观察。经济主管部门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许会有一些微调措施,但可以断定的是,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近期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
开局良好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年前三个月,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全面好于去年年底的预期,国内经济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为17.2%,比去年同期加快了6.3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明显提高,1至2月实现利润增长了1.2倍。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2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8.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18.8%,分别加快了5.1和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在各地发展热情高涨、资金供应充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季度同比增长27%左右;进出口增长迅猛,1至3月同比增长超过40%;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1至2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6个百分点。
尤其具有标志意义的是, 3月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了0.2%,这是连续15个月以来零售物价指数首次由负转正。
“当前的经济回升是连续五年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是去年经济升温的延续、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和微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效应的进一步显现,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这样认为。
姚景源认为,当前的经济总体是健康的,对某些地区和行业的问题应高度重视,但绝不能轻言过热。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大体一致,认为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普遍加速增长,是去年国民经济升温态势的延续,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基本协调合理,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瓶颈显现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电力紧缺、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等引人注目的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尤为突出。
4月8日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五省一市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在中国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总量中,这五省市占据了“半壁江山”——人口占23.8%,GDP占44%,进出口占70%。今年一季度,五省市的经济可谓“高开高走”:广东和浙江增长12.8%,上海和山东增长11.8%,江苏增长13.5%。五省市负责人均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中的许多指标都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
据透露,五省市负责人在汇报中都提到,在经济快速上升过程中,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已有所显现。广东今年以来用电负荷猛增,江门、中山、珠海已实行强制性错峰用电,广州、深圳、东莞实施拉闸限电。预计“十五”后三年广东省将缺电超过800万千瓦;江苏省一季度用电量上升24.5%,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最高用电负荷已高于去年夏天最高水平,每月都有限电现象,历史罕见,今年预计缺电335万千瓦;山东严重缺水,农村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预计上半年缺水80多亿立方米。
五省市领导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经济正处于难得的景气上升期,各个方面尚属协调,不宜做大的调整,国家应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过,针对电力制约,广东、江苏、浙江都提出申请,希望国家加快审批周期,尽快批准开工华能汕头电厂扩建、茂名热电厂扩建、四湾核电站、长熟二电厂等项目的建设。
山东省提出,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效益滞后影响将逐步显现,有可能误导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一些本应淘汰的企业和产品,可能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导致结构调整的成果付诸东流。
据悉,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着手部署,调节缓解部分地区电力紧张。目前,中国有15个省缺电,8个省基本平衡,10个省区供大于求,短期看,还有相当的调剂余地。
审慎决断
最近,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又有了多种声音,而这个时点上的判断又显得格外重要。日前,人们从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报告中,大致可以得悉中央高层的口径。
曾培炎在杭州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不断增强,基本做到了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行业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的苗头,部分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都需要及时有效地提出解决措施。
曾培炎称,扩大内需的方针不会动摇。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是:加强对房地产投资引导,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别墅、高档商品房的盲目发展,促进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加大对钢材、汽车等行业的宏观监控力度,坚决制止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多方采取措施,解决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缓解部分地区缺水局面,同时加快城市和农业用水价格的改革进度;做好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应对预案。既要及早制止某些行业过热倾向的进一步蔓延,防止其演变成实际的过热,又要鼓励经济增长中的合理因素。
记者采访了部分经济专家和预测专家,他们均表示了对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取向的高度关注,并对新一届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表示信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当前的经济增长向好的趋势正是近年来求之不得的,今年的增长趋势注定是前高后低,二、三季度会有所回落。徐宏源同时强调,未来不确定因素很多,现在还很难说这个势头能够一直持续,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摆,而应维持现在的力度和方向。至于目前遇到的一些局部问题,应当有许多技术应对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