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服装发展趋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26 14:06:00
除中国加入世贸外,香港服装业还受到业内多种发展趋势的影响,包括海外买家合并整固成风、生产设施外移、在全球市场上来自海外其他低成本供应商的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贸蓬勃发展,以及“快速反应”日趋重要等。
海外买家合并整固:在美国及欧盟,服装业正出现一片合并整固之风。美国专售低档货的小型零售商,抵挡不住大型业者的冲击,业务持续走下坡。目前,效率超卓的连锁优惠店及不设门市的零售商在美国触目皆是,吸引大量消费者,这类零售商在与香港供应商讨价还价时占尽上风,迫使港商不得不调低出口价。
与此同时,大型零售商也进行重大改组及重建,尤其是连锁优惠店异军突起,其中包括沃尔马(Wal-Mart)及Kmart等。连锁优惠店的服装销量在1995年超过百货公司,其后者的差距更不断扩大。据研究公司NPD表示,去年美国消费的服装开支高达1,823亿美元,其中连锁店的服装销量增长28%,而GAP等时装专门店所占的比重亦差不多。1997年至2000年间,时装专门店的服装销售增长15%,而连锁优惠店则上升23%;相比之下,期间白货公司的销售增幅下跌5%,现时只占美国消费者服装开支的20%。美国服装市场的另一发展趋势是,随着连锁优惠店日趋普及和私家品牌渐受欢迎,美国家庭已习惯在不同的零售渠道购物。
在英国,马莎(Marks & Spencer)及Arcadia Group等主要服装零售商在面临Matalan及 Peacock等实惠零售商的强力挑战。与此同时,在欧洲大陆,Leclerc、Auchan、Syteme U等零售商纷纷组织采购合作社,以便与供应商议价时占更大优势。
离岸生产:由于劳工短缺以及生产成本上升,香港制衣业者已在成本地区设立离岸设施。港商投资的地点相当分散,生产网络已伸展至全球各地,包括澳洲、印尼、毛里求斯、墨西哥、尼日利亚、南非、南韩、泰国和越南等。在众多生产基地中,中国内地是港商的首选,原因是生产成本低,文化一脉相承,地理上又接近,而且消费市场有利可图。据贸发局就离岸贸易所作的调查显示,港商出口的服装中,有54%在内地生产。
来自低成本供应地的竞争日大:尽管港商不断扩展离岸生产,但是来自海外供应商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自从多个发展中国家于80年代实行贸易自由化以来,大部分服装买家均采取多元化策略,向不同的国家及地区采购货品。诸如中国、印尼、膜西哥、波兰、罗马尼亚、泰国、印度和土耳其等新兴生产国,由于成本结构远比其他地区低廉,在全球服装出口所占的比重正逐渐增加,而香港及台湾等历史悠久的供应地区,所占的份额却不断缩减。
部分国家及地区在全球服装出口中所占比重
总值(亿美元) 占全球出口(%)
1999年 1980年 1990年 1999年
中国 300.8 4.0 9.0 16.2
意大利 132.4 11.2 11.0 7.1
香港* 95.7 11.5 8.6 5.1
美国 82.7 3.1 2.4 4.4
墨西哥** 78.1 0.0 0.5 4.2
德国 74.4 7.0 7.3 4.0
土耳其 65.2 0.3 3.1 3.5
法国 56.9 5.6 4.3 3.1
南韩 48.7 7.3 7.3 2.6
印度*** 47.8 1.5 2.3 2.6
英国 44.9 4.6 2.8 2.4
印尼 38.6 0.2 1.5 2.1
注:*本产品出口 **包括出口加工区的付运量 ***1999年项下实为1998年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2000年国际贸易统计
与此同时,随着地区性的贸易在欧洲及北美洲相继出现,来自海外供应商的竞争更见激烈.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输往美国的服装免缴关税,有见及此,不少美国零售商及进口商均由亚洲转向墨西哥采购。而随着去年10月美国通过2002年贸易与发展法案,并根据”加勒比海盆地优惠方案“向该区国家某些产品给予关税及配额优惠,预料美国零售商和进口商也会由墨西哥转往加勒比海国家采购。单从这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对香港的影响不大。有关数据显示,墨西哥现已超越中国内地及香港,成为美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地,而香港在美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亦由1992年的14%降至2000年首9月的7.4%。
另一方面,鉴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的扩展计划面临僵局,以及有关方面希望能在2005年之前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美国现在正与智利及其他国家商谈双边贸易协议。类似的事态发展显然对香港服装出口商不利,因为美国的零售商及进口商均会倾向转往获美国给予进口优惠的国家采购。
美国五大服装供应地所占市场比重
供应地 1992年 2000年(1月-9月)
比重% 排名 比重% 排名
墨西哥 3.6 7 13.1 1
中国 16.5 1 13.1 2
香港* 14.0 2 7.4 3
多明尼加共和国 3.8 6 3.7 5
台湾 7.9 4 3.5 8
注:*本产出口 资料来源:《香港对外贸易》,2000年12月
在欧洲方面,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由于占有地利及获得进口优惠,正逐渐蚕食香港在欧盟所占的市场份额。举例来说,波兰服装输往欧盟没有配额限制,也不用缴纳关税。此外,欧盟于1996年与土耳其成立关税同盟,撤消对该国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和进口关税。虽然1992至1999年间,香港及其他主要供应地在欧盟试产的排名不变,但是香港所占的比重于这7年内已由9.6%降至7.5%。
欧盟五大服装供应地所占市场比重
供应地 1992年 1999年
比重% 排名 比重% 排名
中国 13.1 1 19.9 1
土耳其 10.6 2 12.3 2
香港* 9.6 3 7.5 3
突尼斯 4.7 5 6.8 4
摩洛哥 4.8 4 4.1 7
注:*本产出口 资料来源:《香港对外贸易》,2000年12月
互联网日趋普及:通过互联网与个方面联络,所涉成本低廉,有助于服装买家与供应商加强联系。互联网的应用范围甚广,包括营销及推广、收集市场资讯及潮流动向、采购物料、供应链管理,以及直销等。有见及此,近年业界纷纷扩大投资,增强资讯科技和电子商贸的能力,籍此掌握企业对消费者(B2C)及企业对企业(B2B)交易活动带来的新机会。据专门研究电子商贸的市场调查公司Forrester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电子商贸销售额将由2000年的6,570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68,000亿美元。到2004年,电子商贸将占全球销售额的8.6%,其中以美国所占的份额最大,达全球的47%,接着是西欧(23%)及日本(13%)。虽然互联网为服装提供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但是随着所谓新经济工业的泡沫爆破,近期网上零售商纷纷进行整固。
目前,香港不少制造业(包括服装业)均使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资讯科技,以加强供应管理及分销网络。据贸发局1月中香港时装的报告显示,在1,260家受访的参展商和买家中,约20%使用互联网从事直销,其中约四分之三更在网上进行营销及推广。此外,也有不少公司为服装贸易商提供网上支援服务,包括纺织资讯网(TexWatch.com)、纺织联网(i-Textile.com)及纺互网(Apparelcircle.com)。
快速反应日益重要:在快速反应带来的压力下,地域相近成了买家选择外国供应商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条件:因此,欧盟及美国买家均倾向从临近的东欧及拉美国家采购货品。为了抗衡竞争对手在地理上的优势,港商必须在实行快速反应方面增加投资。目前,香港厂商主要通过有效采购和引进技术等办法来应付快速反应带来的挑战。许多公司在放码、排麦、放样、裁剪等方面均用上电脑辅助设计及电脑辅助制造(CAD/CAM)等先进的技术。扩大应用资讯科技及互联网通讯技术,有助加强供应链管理,进而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