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面料为中国服装业助力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2-16 15:02:00
近几年,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中国东部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该地区产业集群带的迅速崛起。2002年1-11月,中国纺织业88.05%的效益产生在我国东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五省市,产业集群带间的互动推动了面料生产企业间、面辅料市场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品质的提高,并加速中国纺织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002年,东部五省市的面料生产企业和面料市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就连福建等其他东部城市也显示出非常强劲的上升势头。无论是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还是新兴的民营面料企业,抑或是颇具规模的市场都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集中采购的便利条件,“杉杉”、“雅戈尔”、“罗蒙”、“报喜鸟”、“美特斯·邦威”、“金犀宝”等国内知名衬衫、西服、休闲装品牌的国产面料的选择大都出自这里。同时这一现象也为应对国际大集团的集中采购打下了基矗名企为名牌加油“现在国产面料其实已经和国外的差异不大,我们公司的精纺面料都是在山东、浙江和江苏的知名企业中采购,因为品牌企业的质量和信誉都有保证。”报喜鸟集团采购部负责人谭先生这样说。和他持同样观点的中国服装知名品牌还很多。福建的"金犀宝"品牌总经理马克林讲到:“十年前,我们品牌几乎都用进口面料,尤其是化纤面料一般都会从日本采购。但是现在近80%的面料都在国内采购,广东的针织品、江苏的毛、麻纺织品是我们常用的,而有的化纤面料和纯棉面料品种在我们家门口就能找到我们满意的”。“我们的面料全部来自国内,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广东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因为他们的生产规模、新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力量值得信任。”美特斯·邦威"品牌徐副总经理的语气十分肯定。可见,中国的名牌纺织企业的确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品牌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品质基矗现拥有棉纺纱锭27万枚、气流纺5000头、总资产20亿元的山东德棉集团,在"科技兴企"的方针指导下,"九五"期间共投入技改资金10余亿元,而2000年3.4亿元的国债技改贷款项目,现已进入正常生产,目前他们又在积极申请第四批、第六批、第八批国债技改贷款。强势资金的注入,使德棉集团膨胀了企业规模,引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备,蓄积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截至2002年8月底,共实现销售收入13.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8%。其中出口创汇614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6%。
2002年,江苏阳光集团累计投资近2亿多元用于新品开发,共开发新品7000多个,在男装品种开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女装品种和休闲装品种开发与国际同步;利用特种纤维生产功能性高级呢绒技改项目的顺利投产;承担的纳米精纺面料的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近年来阳光集团已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如2002年开发的印花雅丽呢、双弹可机洗花呢、绢毛麻花呢、蛋白丝薄花呢、丝毛灯芯绒等新品均填补国际空白。在国际市场方面,2002年新设阳光意大利分公司、阳光俄罗斯分公司、阳光日本贸易代表处,并使产品成功地打入了世界毛纺强国意大利以及欧美等著名连锁网络,预计外贸销售将比2001年增长50%以上。
无锡协新集团利用已完成的第一批国债技改贷款1.2亿元和已完成一半的第八批国债技改贷款1亿元,在织造方面实现100%无梭化;在染整方面年年都有先进设备引进;在纺纱方面达到100%的无结头纱……2002年,产值达6.8亿元,出口达2000多万美元,在国内市场不仅为名牌服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为公安、邮政、水利等集团服装的制作提供面料。
吴江丝绸厂在每年产值40%由新产品创造的基础上,2002年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新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真丝与各种纤维混合方面共开发出500多个品种,化纤和人造丝开发上也有100多个新品问世。2002年引进喷气织机使吴江丝绸厂拿到了来自德国和日本帝人、东丽公司的订单。
国债贴息贷款、民营资金的注入,为中国的纺织面料企业带来了新的微型机。中国服装企业将采购的重点转移回国内,也必将增添纺织面料企业的信心,促进他们下一步的发展。
市场为中、小企业呐喊
2002年,东部地区一些已名扬四海的面辅料市场并没有出现坐等生意的现象,相反,他们不断从各个方面改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让一些正在发展中的中、小服装企业能够抱着希望而来,更带着希望而归。
2002年浙江绍兴轻纺城在提高品位和面向高档两方面进步非凡。以绍兴恒美企业和浙江大和纺织印染服装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数码纺织面料,不仅为服装面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装饰面料拓宽了新领域,而数码印花技术给提高染整水平开辟了新途径。而通过向欧美市场出口后,给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带来突破性进展,许多企业出口面料的均价在每米1美元,有的已突破2美元,同时这一强劲的冲击力也极大激励了内贸交易的产品升级。
承接2001年秋冬牛市行情,2002年西樵区域纺织企业与轻纺城高开高走,火爆行情一直持续到8月份。而在新产品的创新上,西樵轻纺城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化纤仿毛面料的潮流又回来了,汇龙公司的仿毛面料2002年提升了层次,刚刚推出的2003春夏仿毛面料,目前已接到步森、红豆、杉杉、才子、虎豹、伟志等80多个国内外品牌服装厂家订单上百万米。而伴随休闲时代的到来,西樵的棉麻天然纤维产品已经从单纯的纯天然纤维产品扩展到几乎全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领域。西樵的棉制品、牛仔面料以时尚、休闲、环保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棉和化纤的思维模式。另外,西樵品牌意识的强化,是2002年西樵轻纺城市场的又一道风景线,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造就了老板们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打造面料品牌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文化理念提升面料销售是西樵纺织业的创新。
走过2002年,中国的纺织企业已经打开了“瓶颈”的缺口,在技改和产品开发上有了极大的进步,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面料设计还达不到国际水平,未来的完善之路还将更加艰巨。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过2002年的中国纺织业已开始成熟,未来之路将充满希望。
2002年,东部五省市的面料生产企业和面料市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就连福建等其他东部城市也显示出非常强劲的上升势头。无论是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还是新兴的民营面料企业,抑或是颇具规模的市场都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集中采购的便利条件,“杉杉”、“雅戈尔”、“罗蒙”、“报喜鸟”、“美特斯·邦威”、“金犀宝”等国内知名衬衫、西服、休闲装品牌的国产面料的选择大都出自这里。同时这一现象也为应对国际大集团的集中采购打下了基矗名企为名牌加油“现在国产面料其实已经和国外的差异不大,我们公司的精纺面料都是在山东、浙江和江苏的知名企业中采购,因为品牌企业的质量和信誉都有保证。”报喜鸟集团采购部负责人谭先生这样说。和他持同样观点的中国服装知名品牌还很多。福建的"金犀宝"品牌总经理马克林讲到:“十年前,我们品牌几乎都用进口面料,尤其是化纤面料一般都会从日本采购。但是现在近80%的面料都在国内采购,广东的针织品、江苏的毛、麻纺织品是我们常用的,而有的化纤面料和纯棉面料品种在我们家门口就能找到我们满意的”。“我们的面料全部来自国内,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广东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因为他们的生产规模、新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力量值得信任。”美特斯·邦威"品牌徐副总经理的语气十分肯定。可见,中国的名牌纺织企业的确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品牌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品质基矗现拥有棉纺纱锭27万枚、气流纺5000头、总资产20亿元的山东德棉集团,在"科技兴企"的方针指导下,"九五"期间共投入技改资金10余亿元,而2000年3.4亿元的国债技改贷款项目,现已进入正常生产,目前他们又在积极申请第四批、第六批、第八批国债技改贷款。强势资金的注入,使德棉集团膨胀了企业规模,引进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先进设备,蓄积了企业发展的后劲。截至2002年8月底,共实现销售收入13.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8%。其中出口创汇614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6%。
2002年,江苏阳光集团累计投资近2亿多元用于新品开发,共开发新品7000多个,在男装品种开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女装品种和休闲装品种开发与国际同步;利用特种纤维生产功能性高级呢绒技改项目的顺利投产;承担的纳米精纺面料的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近年来阳光集团已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如2002年开发的印花雅丽呢、双弹可机洗花呢、绢毛麻花呢、蛋白丝薄花呢、丝毛灯芯绒等新品均填补国际空白。在国际市场方面,2002年新设阳光意大利分公司、阳光俄罗斯分公司、阳光日本贸易代表处,并使产品成功地打入了世界毛纺强国意大利以及欧美等著名连锁网络,预计外贸销售将比2001年增长50%以上。
无锡协新集团利用已完成的第一批国债技改贷款1.2亿元和已完成一半的第八批国债技改贷款1亿元,在织造方面实现100%无梭化;在染整方面年年都有先进设备引进;在纺纱方面达到100%的无结头纱……2002年,产值达6.8亿元,出口达2000多万美元,在国内市场不仅为名牌服装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同时为公安、邮政、水利等集团服装的制作提供面料。
吴江丝绸厂在每年产值40%由新产品创造的基础上,2002年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新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真丝与各种纤维混合方面共开发出500多个品种,化纤和人造丝开发上也有100多个新品问世。2002年引进喷气织机使吴江丝绸厂拿到了来自德国和日本帝人、东丽公司的订单。
国债贴息贷款、民营资金的注入,为中国的纺织面料企业带来了新的微型机。中国服装企业将采购的重点转移回国内,也必将增添纺织面料企业的信心,促进他们下一步的发展。
市场为中、小企业呐喊
2002年,东部地区一些已名扬四海的面辅料市场并没有出现坐等生意的现象,相反,他们不断从各个方面改进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让一些正在发展中的中、小服装企业能够抱着希望而来,更带着希望而归。
2002年浙江绍兴轻纺城在提高品位和面向高档两方面进步非凡。以绍兴恒美企业和浙江大和纺织印染服装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数码纺织面料,不仅为服装面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装饰面料拓宽了新领域,而数码印花技术给提高染整水平开辟了新途径。而通过向欧美市场出口后,给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带来突破性进展,许多企业出口面料的均价在每米1美元,有的已突破2美元,同时这一强劲的冲击力也极大激励了内贸交易的产品升级。
承接2001年秋冬牛市行情,2002年西樵区域纺织企业与轻纺城高开高走,火爆行情一直持续到8月份。而在新产品的创新上,西樵轻纺城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化纤仿毛面料的潮流又回来了,汇龙公司的仿毛面料2002年提升了层次,刚刚推出的2003春夏仿毛面料,目前已接到步森、红豆、杉杉、才子、虎豹、伟志等80多个国内外品牌服装厂家订单上百万米。而伴随休闲时代的到来,西樵的棉麻天然纤维产品已经从单纯的纯天然纤维产品扩展到几乎全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领域。西樵的棉制品、牛仔面料以时尚、休闲、环保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棉和化纤的思维模式。另外,西樵品牌意识的强化,是2002年西樵轻纺城市场的又一道风景线,归根结底是市场竞争造就了老板们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打造面料品牌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文化理念提升面料销售是西樵纺织业的创新。
走过2002年,中国的纺织企业已经打开了“瓶颈”的缺口,在技改和产品开发上有了极大的进步,步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面料设计还达不到国际水平,未来的完善之路还将更加艰巨。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过2002年的中国纺织业已开始成熟,未来之路将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