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2年蚕桑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13 14:04:00
2002年的蚕桑生产,在经历了茧丝价格剧烈波动的考验后,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春蚕的发种量、产茧量增加近一成。夏秋蚕发种产茧同比有所减少,但减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茧价大幅度回落,但茧质普遍提高,统茧价在500元/50公斤上下,蚕农情绪基本稳定。去年蚕桑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2002]4号)文件下发后,市、县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及时制定蚕桑生产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蚕业的稳步发展。二是去冬今春在主产区的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栽桑热潮。市县主管部门,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栽桑纳入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采取政府扶持与蚕农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安康市新建桑园8万亩,汉中市新栽3万亩。其中以白河县和勉县最为突出,新栽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和9100亩。栽桑的规模和建园水平都是历年来少有的,且立地条件好,排灌设施齐全,成活率高,管理措施到位。三是春蚕前期雨量充沛,气温回升快,桑树发芽提早一周左右,使春蚕发种量增幅较大。四是省、市、县业务部门重视,措施得力。入春以来,省、市、县业务部门在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与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开展技术承包,促进了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结合各地实际,重点推广了省力化养蚕技术、塑料大棚养蚕技术和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旬阳县把蚕桑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基地乡、村配备了1000套省力化蚕台,同时,把养蚕技术资料及VCD光盘送到蚕农手中,有效地提高了蚕桑实用技术普及率,并且采取县上各职能部门集资,包扶基地乡村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勉县则采取抓基地乡、基地村的建设,采取抓小蚕共育中心户的形式,以点带面,辐射全县,推广桑园丰产管理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和方格簇上簇技术,全县小蚕共育普及率接近85%,这在全省范围内可能是排在最前面的。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省投产桑园面积为68万亩(统计数字为110万亩);全年发种50.5万张,比2001年减少3万张;生产蚕茧15406吨,同比减少733吨,减幅4.54%。全省9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蚕种55万张,同比略有增加。超毒蚕种比率基本上与去年持平,保持在农业部要求的2%以下水平。从实际收购情况看,蚕茧价格大幅回落,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价幅度接近30%。春茧综合均价为570/50公斤,夏秋茧在500元/50公斤以下,低的有300元/50公斤左右,与省物价局下达的中准价615元/50公斤相比,差距较大。从省站调查情况看,蚕农情绪基本稳定,目前尚未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
工作上,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一是转变职能,扎扎实实搞好服务工作。省站作为全省各级蚕业技术管理部门,从年初开始,把工作重点由抓蚕种生产和蚕种质量管理,向全方位抓蚕桑生产技术推广转变;向县、乡蚕技站和广大蚕农转变。二是深入蚕区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结合市、县蚕技推广重点,积极为生产第一线做好服务工作。各级业务部门对已经实施的技术推广课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先后有三个课题获省政府二、三等奖,为20多名基层同志解决了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成果证书。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此项工作力度。三是结合省上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省各级蚕技部门,积极配合妇联、扶贫办等单位,组织业务骨干,送技术下乡,办科技大院。重点抓了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大棚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和方格簇上簇技术推广工作。尤其是参加省妇联组织的科技大棚车,赴石泉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村组宣讲蚕桑技术,受到蚕农的一致称赞,得到县领导的好评。同四是切实抓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种质量管理工作。全省各级业务部门,坚持不懈地将家蚕防病工作作为蚕桑生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了检验手段,从每一个细节严格抓起。同时,狠抓了其它质量指标的检验工作,使全省蚕种质量稳步提高,蚕种超毒率连续3年保持在农业部要求的2%以下。从今年各地发种情况看,没有发生蚕种质量事故,蚕种用户比较满意,蚕种市场秩序井然。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省投产桑园面积为68万亩(统计数字为110万亩);全年发种50.5万张,比2001年减少3万张;生产蚕茧15406吨,同比减少733吨,减幅4.54%。全省9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蚕种55万张,同比略有增加。超毒蚕种比率基本上与去年持平,保持在农业部要求的2%以下水平。从实际收购情况看,蚕茧价格大幅回落,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价幅度接近30%。春茧综合均价为570/50公斤,夏秋茧在500元/50公斤以下,低的有300元/50公斤左右,与省物价局下达的中准价615元/50公斤相比,差距较大。从省站调查情况看,蚕农情绪基本稳定,目前尚未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
工作上,主要有以下几各方面:一是转变职能,扎扎实实搞好服务工作。省站作为全省各级蚕业技术管理部门,从年初开始,把工作重点由抓蚕种生产和蚕种质量管理,向全方位抓蚕桑生产技术推广转变;向县、乡蚕技站和广大蚕农转变。二是深入蚕区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结合市、县蚕技推广重点,积极为生产第一线做好服务工作。各级业务部门对已经实施的技术推广课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先后有三个课题获省政府二、三等奖,为20多名基层同志解决了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成果证书。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此项工作力度。三是结合省上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省各级蚕技部门,积极配合妇联、扶贫办等单位,组织业务骨干,送技术下乡,办科技大院。重点抓了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大棚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和方格簇上簇技术推广工作。尤其是参加省妇联组织的科技大棚车,赴石泉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村组宣讲蚕桑技术,受到蚕农的一致称赞,得到县领导的好评。同四是切实抓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种质量管理工作。全省各级业务部门,坚持不懈地将家蚕防病工作作为蚕桑生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了检验手段,从每一个细节严格抓起。同时,狠抓了其它质量指标的检验工作,使全省蚕种质量稳步提高,蚕种超毒率连续3年保持在农业部要求的2%以下。从今年各地发种情况看,没有发生蚕种质量事故,蚕种用户比较满意,蚕种市场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