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2年蚕桑工作总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08 12:04:00
2002年由于国际丝绸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滑,造成国内蚕茧收购价格降低,蚕农收入减少,养蚕量减少,蚕茧总产量减少。加之今年养蚕气候不利,春蚕期持续低温多雨,中秋蚕久旱不雨,晚秋蚕又降温偏早,致使今年蚕病多,单产低,茧质下降,茧丝绸行业整体下降。2002年全省约新栽桑10万亩,农村养蚕全年发种73万盒,生产蚕茧2.6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4%、7.2%,其中春蚕发种35万盒,生产蚕茧1.4万吨,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9.3%和4%,春鲜茧收购均价530元/50kg,与去年同比下降34%;秋蚕发种38万盒,生产蚕茧1.2万吨,与去年同比下降33.6% 。全省鲜茧收购年均价524元/50kg,总产值2.72亿元,与去年 同比分别下降34%和40%,全省约35万农户栽桑养蚕,户均蚕茧收入777.14元,比去年的1285.7元减少508.56元。
2002年蚕种生产也受到市场及气候的影响,蚕种生产总量下降,公斤茧制种量下降,蚕种生产效益下降。由于蚕种品牌工程的实施,无毒蚕种比去年提高。全省15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一代杂交种64.6万盒,与去年同比减少10.32万盒,下降14%,无毒种率为42.6%,与去年同比提高2.3%,合格率100%的单位10个占生产单位总数的67%,与去年持平。全省生产合格原种17588张,合格率为96.74%,与去年持平。
2002年虽然国际丝绸市场不景气,养蚕气候不利,给蚕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全省蚕业工作者还是积极努力,及时传递分析市场行情,帮助蚕农分忧解难。建立科技示范园,推广优良桑蚕品种,提升蚕种、蚕茧品位,为迎战下一个市场波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就2002年蚕桑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 分析市场行情,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目前,丝绸在我国还主要是外向性商品,蚕茧是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料。从多年来丝绸行业起起落落的情况看,蚕茧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易多易少的动荡产业。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对国际贸易的承诺进一步实施,丝绸进出口经营权扩大,市场波动的灵敏度将会更大。但国际丝绸市场需要生丝的总量多年来基本稳定在每年5~6万吨左右,我国占世界蚕丝贸易量的80%以上,在国际丝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是全国蚕茧主产省之一,蚕茧产量及丝绸进出口总额均在全国第七位上下。并且随着经济区域的调整,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的蚕茧产区,蚕茧生产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我省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具有资源、劳力、区位优势。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做大做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分析市场行情,我们采取印发蚕业信息资料、科技下乡的形式,向蚕农宣传市场既有波谷定有波峰的周期变化规律和本地蚕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增强长远发展意识和应变措施,使蚕农对蚕茧市场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对蚕茧生产仍保持较平稳的心态。皖南黟县30多年来,蚕桑生产持续稳步发展。现有11200多个农户栽桑养蚕,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5%以上,蚕茧生产户均收入 3000多元。全县现有桑园4万多亩,年产鲜茧1500多吨, 茧丝绸行业产值1.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行业上缴税金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蚕茧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蚕种场、缫丝厂的生产效益也位于我省前列,茧丝绸行业已成为该县具有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
二、 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为蚕农提供放心蚕种
省蚕桑站严格依照《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对全省蚕种生产、经营单位核发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取消其蚕种生产、经营资格。对蚕种生产、经营单位从外省调进原种或一代杂交种,要求向省蚕种质量检验中心提交报验申请,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才使用。市、县蚕桑站根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要求,广泛宣传《条例》,认真执行《条例》。黄山市农业局今年就蚕种经营问题召开了协调会议,规定蚕种生产单位不得向无经营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销售蚕种,全市统一执行蚕种销售价格。黟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整顿蚕种销售市场发出了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持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核发的《安徽省蚕种经营许可证》到县工商部门申办有蚕种经营内容的《营业执照》。由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因蚕种问题造成蚕茧生产的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维护了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 建立科技示范园,推广蚕业适用技术
为了提升蚕种、蚕茧品位,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上。省蚕桑站实施的引智项目,从日本引进的桑蚕新品种431•433×902•904,经过2年的试繁示养已取得显著成效,该品种茧形大、匀正度好、产茧量高,适合于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为蚕茧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重点蚕区的地方政府注重引导,加大扶持,着力培育企业能人和农村带头人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黄山市农委、科委今年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扶持黟县碧山乡东村建立高标准蚕桑科技示范园100.6亩,栽植的桑苗全是新品种农桑14号。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干部刘圣明来我省东至县昭潭镇投资50万元建立蚕茧生产基地,发展新桑园118亩,新栽桑苗都是农桑系列和育711。2002年全省有蚕桑科技示范园200片,累计面积12000亩。金寨县新栽桑20969亩,其中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2238亩。黟县新栽桑11000亩,其中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1200亩。在抓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常抓不懈,以尽快提高我省蚕茧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黄山市以歙县、黟县为重点,以推广方格簇作为蚕茧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协调下,通过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方格簇的推广在蚕茧生产中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全市已有方格簇782万片,使用方格簇1955万次,收方格簇茧4287吨,农民增收1221万元,行业增收3225.75万元。裕安区在韩摆渡镇园艺场村和东湾村推广方格簇2.4万片,年产方格簇茧10000kg,蚕农盒种增收74元,鲜茧解舒率67.5%,比草笼茧质量明显提高。
四、 蚕种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新突破
2001年全省蚕桑工作会议上张华建副主任要求蚕种场加快改革力度,搞活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发挥蚕种场的整体优势。在改革的途中蚕种场也有了新的起色,黟县蚕种场实行经营业绩与职工工资挂钩,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蚕种生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扩大,效益增长,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双赢。绩溪县蚕种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严重亏损,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没有保障,企业向法院申请破产,由黄山市汇丰拍卖有限公司绩溪分公司拍卖,以828万元标的拍卖给一家涉农的民营企业,继续经营蚕种生产。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蚕桑生产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二是蚕种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三是蚕桑科技投入少,推广手段无力。
2002年蚕种生产也受到市场及气候的影响,蚕种生产总量下降,公斤茧制种量下降,蚕种生产效益下降。由于蚕种品牌工程的实施,无毒蚕种比去年提高。全省15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一代杂交种64.6万盒,与去年同比减少10.32万盒,下降14%,无毒种率为42.6%,与去年同比提高2.3%,合格率100%的单位10个占生产单位总数的67%,与去年持平。全省生产合格原种17588张,合格率为96.74%,与去年持平。
2002年虽然国际丝绸市场不景气,养蚕气候不利,给蚕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全省蚕业工作者还是积极努力,及时传递分析市场行情,帮助蚕农分忧解难。建立科技示范园,推广优良桑蚕品种,提升蚕种、蚕茧品位,为迎战下一个市场波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现就2002年蚕桑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 分析市场行情,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目前,丝绸在我国还主要是外向性商品,蚕茧是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料。从多年来丝绸行业起起落落的情况看,蚕茧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易多易少的动荡产业。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对国际贸易的承诺进一步实施,丝绸进出口经营权扩大,市场波动的灵敏度将会更大。但国际丝绸市场需要生丝的总量多年来基本稳定在每年5~6万吨左右,我国占世界蚕丝贸易量的80%以上,在国际丝绸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是全国蚕茧主产省之一,蚕茧产量及丝绸进出口总额均在全国第七位上下。并且随着经济区域的调整,浙江、山东、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的蚕茧产区,蚕茧生产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我省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具有资源、劳力、区位优势。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做大做强,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分析市场行情,我们采取印发蚕业信息资料、科技下乡的形式,向蚕农宣传市场既有波谷定有波峰的周期变化规律和本地蚕业经济的发展优势,增强长远发展意识和应变措施,使蚕农对蚕茧市场波动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提高,对蚕茧生产仍保持较平稳的心态。皖南黟县30多年来,蚕桑生产持续稳步发展。现有11200多个农户栽桑养蚕,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5%以上,蚕茧生产户均收入 3000多元。全县现有桑园4万多亩,年产鲜茧1500多吨, 茧丝绸行业产值1.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左右,行业上缴税金8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蚕茧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蚕种场、缫丝厂的生产效益也位于我省前列,茧丝绸行业已成为该县具有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
二、 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为蚕农提供放心蚕种
省蚕桑站严格依照《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对全省蚕种生产、经营单位核发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取消其蚕种生产、经营资格。对蚕种生产、经营单位从外省调进原种或一代杂交种,要求向省蚕种质量检验中心提交报验申请,经检验、检疫合格后方才使用。市、县蚕桑站根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要求,广泛宣传《条例》,认真执行《条例》。黄山市农业局今年就蚕种经营问题召开了协调会议,规定蚕种生产单位不得向无经营资格的单位或个人销售蚕种,全市统一执行蚕种销售价格。黟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对整顿蚕种销售市场发出了通知,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蚕种经营活动都必须持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核发的《安徽省蚕种经营许可证》到县工商部门申办有蚕种经营内容的《营业执照》。由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因蚕种问题造成蚕茧生产的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效维护了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 建立科技示范园,推广蚕业适用技术
为了提升蚕种、蚕茧品位,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上。省蚕桑站实施的引智项目,从日本引进的桑蚕新品种431•433×902•904,经过2年的试繁示养已取得显著成效,该品种茧形大、匀正度好、产茧量高,适合于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为蚕茧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重点蚕区的地方政府注重引导,加大扶持,着力培育企业能人和农村带头人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黄山市农委、科委今年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扶持黟县碧山乡东村建立高标准蚕桑科技示范园100.6亩,栽植的桑苗全是新品种农桑14号。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学院干部刘圣明来我省东至县昭潭镇投资50万元建立蚕茧生产基地,发展新桑园118亩,新栽桑苗都是农桑系列和育711。2002年全省有蚕桑科技示范园200片,累计面积12000亩。金寨县新栽桑20969亩,其中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2238亩。黟县新栽桑11000亩,其中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1200亩。在抓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常抓不懈,以尽快提高我省蚕茧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黄山市以歙县、黟县为重点,以推广方格簇作为蚕茧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协调下,通过有关部门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方格簇的推广在蚕茧生产中取得显著成效。2002年全市已有方格簇782万片,使用方格簇1955万次,收方格簇茧4287吨,农民增收1221万元,行业增收3225.75万元。裕安区在韩摆渡镇园艺场村和东湾村推广方格簇2.4万片,年产方格簇茧10000kg,蚕农盒种增收74元,鲜茧解舒率67.5%,比草笼茧质量明显提高。
四、 蚕种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新突破
2001年全省蚕桑工作会议上张华建副主任要求蚕种场加快改革力度,搞活用人机制,打破大锅饭,发挥蚕种场的整体优势。在改革的途中蚕种场也有了新的起色,黟县蚕种场实行经营业绩与职工工资挂钩,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蚕种生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扩大,效益增长,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双赢。绩溪县蚕种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严重亏损,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基本生活费没有保障,企业向法院申请破产,由黄山市汇丰拍卖有限公司绩溪分公司拍卖,以828万元标的拍卖给一家涉农的民营企业,继续经营蚕种生产。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蚕桑生产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不高。二是蚕种生产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三是蚕桑科技投入少,推广手段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