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用非织造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03 12:08:00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全国约有水稻种植面积5亿亩。为了使水稻获得高产,水稻育秧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日本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将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总结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织造布育秧技术。
非织造布覆盖水稻育秧: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秧采用农膜覆盖,虽然保温性能好,但透气差,秧棚内易产生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秧苗的生产。而采用非织造布覆盖,透气性能良好,能改善秧棚内的小气候,为水稻育秧提供适宜的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和水分等条件,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发育。非织造布覆盖育秧与农膜覆盖育秧相比,前者秧苗健壮、无病害、成苗率高,从而节省稻种和农药,平均增产幅度为5%~15%,每亩增值100元人民币左右。非织造布覆盖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有复合膜拱棚育秧、夹带拱棚覆盖育秧和夹带非织造布浮动覆盖育秧三种。
水稻育秧盘:水稻产区过去的传统育苗方法是在育苗期以田间本土作床,播种育秧。传统方法出苗率低、成长期长、苗弱、起苗时易伤根,且费工费力。纺织工业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选用纺粘法丙纶长丝非织造布制作水稻育秧盘,即将非织造布作为育秧床土的垫底材料,种子撒在床上进行育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非织造布育秧盘具有透气、保水、保肥和隔凉等优良特性,适宜秧苗的生长,同时又可以保护根系不往土里深扎,使根横向生长,促进根系粗壮,达到育苗壮秧标准。起苗移栽时,连同垫底的非织造布一同卷起,便于运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膜覆盖材料:非织造布应用的方式主要是露地浮面覆盖和保温。使用非织造布农作物覆盖材料,夏季可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冬季则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春季可促进作物早熟,而秋季能延后栽培。覆盖非织造布后可提高土壤湿度,减少土壤的侵蚀,还具有灭菌杀虫、除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作用。蔬菜可增产约10%~20%,露地栽培的芹菜、生菜、青菜、菠菜、荠菜、豆苗等可增产20%左右,提早10天~20天上市。
基质材料:我国人多地少,无土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可用于如阳台、走廊、沙漠等一般农业或园艺等不宜进行生产的地方,因此该项技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非织造布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被用于生产蔬菜、水果和种植园林植物在国外已实用化,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非织造布重量轻、清洁卫生、便于管理,适用于大规模的室内蔬菜生产,栽培花卉、育苗及绿化环境。非织造布植物栽培基比土壤能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四大肥力条件,而且便于人为地调节和控制,提供较优越的植物根部通气条件,避免由土壤引起的病虫害。在施肥方式上采用营养液的方式添加,可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及植物不同的生长时期,控制营养液中各元素的含量,肥分流失少,既避免了土壤中出现的缺肥和偏肥问题,又提高了肥分的利用率。
农业土工布: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农田水土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基本上属于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再加上水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节水灌溉的问题,尤其是西部的缺水现象比较突出,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农用土工布的开发和利用为节水材料提供了基础。
农用非织造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范围内非织造布产品的消耗量在逐年递增。农田技术非织造布产品的消耗量1985年为3500万美元,1990年为5800万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1.06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农用非织造布的年消费额将达到1.58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7.8%。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民市场意识的逐步增强,农业用非织造布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农用非织造布保温幕的年用量将达到10万吨,非织造布的浮动覆盖布的年需要量将达到5万吨,保温被的用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水稻育秧每年将会使用600吨左右的农用非织造布。由此可见,农用非织造布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耕地少、人口多,1.2亿公顷耕地养活12.5亿人口,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搞精细农业和都市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农用非织造布是一项新的技术,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示范,使之技术配套、使用规范。要不断加强对农用非织造布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强度、均匀性、耐气候性以及各项性能,在产品的规格和幅宽上按应用需要及时调整,使非织造布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非织造布覆盖水稻育秧:长期以来我国水稻育秧采用农膜覆盖,虽然保温性能好,但透气差,秧棚内易产生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秧苗的生产。而采用非织造布覆盖,透气性能良好,能改善秧棚内的小气候,为水稻育秧提供适宜的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和水分等条件,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发育。非织造布覆盖育秧与农膜覆盖育秧相比,前者秧苗健壮、无病害、成苗率高,从而节省稻种和农药,平均增产幅度为5%~15%,每亩增值100元人民币左右。非织造布覆盖水稻育秧的主要方式有复合膜拱棚育秧、夹带拱棚覆盖育秧和夹带非织造布浮动覆盖育秧三种。
水稻育秧盘:水稻产区过去的传统育苗方法是在育苗期以田间本土作床,播种育秧。传统方法出苗率低、成长期长、苗弱、起苗时易伤根,且费工费力。纺织工业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选用纺粘法丙纶长丝非织造布制作水稻育秧盘,即将非织造布作为育秧床土的垫底材料,种子撒在床上进行育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非织造布育秧盘具有透气、保水、保肥和隔凉等优良特性,适宜秧苗的生长,同时又可以保护根系不往土里深扎,使根横向生长,促进根系粗壮,达到育苗壮秧标准。起苗移栽时,连同垫底的非织造布一同卷起,便于运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膜覆盖材料:非织造布应用的方式主要是露地浮面覆盖和保温。使用非织造布农作物覆盖材料,夏季可降低土壤和空气温度,冬季则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春季可促进作物早熟,而秋季能延后栽培。覆盖非织造布后可提高土壤湿度,减少土壤的侵蚀,还具有灭菌杀虫、除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作用。蔬菜可增产约10%~20%,露地栽培的芹菜、生菜、青菜、菠菜、荠菜、豆苗等可增产20%左右,提早10天~20天上市。
基质材料:我国人多地少,无土栽培技术节水、节肥,可用于如阳台、走廊、沙漠等一般农业或园艺等不宜进行生产的地方,因此该项技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非织造布作为无土栽培的基质被用于生产蔬菜、水果和种植园林植物在国外已实用化,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非织造布重量轻、清洁卫生、便于管理,适用于大规模的室内蔬菜生产,栽培花卉、育苗及绿化环境。非织造布植物栽培基比土壤能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四大肥力条件,而且便于人为地调节和控制,提供较优越的植物根部通气条件,避免由土壤引起的病虫害。在施肥方式上采用营养液的方式添加,可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及植物不同的生长时期,控制营养液中各元素的含量,肥分流失少,既避免了土壤中出现的缺肥和偏肥问题,又提高了肥分的利用率。
农业土工布:近年来,由于乱砍滥伐,植被受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农田水土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基本上属于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再加上水的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节水灌溉的问题,尤其是西部的缺水现象比较突出,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农用土工布的开发和利用为节水材料提供了基础。
农用非织造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范围内非织造布产品的消耗量在逐年递增。农田技术非织造布产品的消耗量1985年为3500万美元,1990年为5800万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1.06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农用非织造布的年消费额将达到1.58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7.8%。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农民市场意识的逐步增强,农业用非织造布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农用非织造布保温幕的年用量将达到10万吨,非织造布的浮动覆盖布的年需要量将达到5万吨,保温被的用量将达到10万吨以上,水稻育秧每年将会使用600吨左右的农用非织造布。由此可见,农用非织造布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耕地少、人口多,1.2亿公顷耕地养活12.5亿人口,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搞精细农业和都市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农用非织造布是一项新的技术,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示范,使之技术配套、使用规范。要不断加强对农用非织造布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强度、均匀性、耐气候性以及各项性能,在产品的规格和幅宽上按应用需要及时调整,使非织造布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