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丝绸产业遭遇寒冬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25 12:11:00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丝绸价格连续“跳水”,致使整个丝绸产业从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到服装生产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今年上半年,浙江丝绸全行业“缩水”,亏损严重。以茧丝为例,价格倒挂使得主要生产企业的亏损面高达43%。今年1~5月,浙江省丝出口量下降了25.48%,出口额下降幅度达41.64%;丝织物的出口量虽上升2.23%,但由于价格锐降,出口总额减少了23%。
跨国集团采购遭“冷遇”
在丝绸产品出口量锐减的情况下,与跨国零售集团合作无疑是扩大出口额的捷径。然而,统计数据却表明,2001年,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6000亿美元,而销售我国产品额尚不到300亿美元,所占比例不足2%,丝绸产品更是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这些全球500强企业基本不向作为丝绸古国的我国采购丝绸产品。
是我国的丝绸商品不好吗?非也。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2002丝博会国际百货集团采购说明会上,跨国零售集团派出了强有力的阵容,以百盛集团为例,30多名来杭人员中有10多位中国各地区总经理,“好又多”更是派出近50名专业买手,但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冷遇”。面对知名跨国零售集团如此热情的“抢滩”行动,国内厂商态度却出人意料显得比较冷淡。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江总说,他们企业9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出口贸易进入国际市场的,因此,在华交会和广交会上,他们是力争订单。但面对丝博会的招商和采购,他们的定位却以宣传企业形象为主。他担心,如果跨国零售集团倾向于采购中、低档的丝绸产品,会对企业的形象产生负面效应。而这正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担忧,他们普遍认为,丝绸是一种较为名贵的面料,在超市里销售似乎有自贬身价之嫌。
名贵的丝绸就不适合超市经营了吗?国际百货集团招商采购团的经理们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表示,超市并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也需要较为高档的产品,只有质量好、款式新的丝绸产品,在国外才最为走俏。以家乐福为例,近年来它就经营了多种丝绸产品,主要为衬衣、裙子、睡衣、家纺类产品等,每年,家乐福都有一个“丝绸产品促销月”,丝绸的销量还是比较大的。看来浙江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丝绸产品定位高端不适合在全球的超市销售未免有点自抬身价,心态过于封闭了。
过分依赖订单生产
表面上看,丝绸销售和进出口呈现的萎缩之势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所致,实质上因为浙江丝绸产业存在着致命的症结:低端产品和过分依赖订单生产。中国生产的丝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中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其中浙江生丝占了近50%。可以说,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现在仅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缺乏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丝绸品牌,以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
当今世界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是随潮流而变的,需要优秀的设计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品牌引领潮流,而国内缺的就是这样的设计师,丝绸产品的款式普遍还是沿袭传统,缺乏时尚的元素,所以难以火爆。目前,浙江丝绸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在设计、款式,尤其是后整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使一条意大利的丝绸领带价值200美元、一件法国丝绸晚礼服售价高达上万美元,而中国产的丝绸领带只能卖几元钱,一件丝绸服装也不过几百元。
长久以来,浙江的丝绸产品都是以订单贸易的形式出口,在知名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大型百货商场中,丝绸产品不是直接进入,而是通过中间商供货。这样的销售渠道人为割裂了制造业与商业企业间的联系,造成浙江的丝绸商品无法自主进入国际市场。由于这种间接贸易,使许多企业往往习惯于“躺在订单上生产”,在参加各类交易展览会时,仅仅满足于有订单即可,小富即安,被动地生产,而不是积极地推销自身产品和品牌,造成了浙江丝绸企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现状。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企业之间又不得不展开“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致使原料、中低档丝绸产品沦落到任人杀价的地步。过度内耗又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创造力,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陷入了恶性循环。
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面对庞大的国际市场,浙江丝绸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业内人士指出,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九五”期间,浙江大力推行丝绸工业的技术改造,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但企业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跟上。
如今市场上,纺织纤维多样化、新型服饰面料层出不穷,使向来被视为高档品的真丝绸市场占有率下降。从今年夏季各大面料市场的销售汇总情况可以看出,真丝绸面料的销售额较去年下降8%左右。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欧洲纺织市场纯丝绸产品也在逐渐减少,100%真丝产品几乎没有。这表示,单一开发真丝绸的路将越来越窄,开发新型面料迫在眉睫。
因此,企业要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在大力发展丝绸服装、头巾、领带的同时,积极开拓丝绸最终产品新领域,特别是一些用丝量较大的产品,比如说丝绸床上用品等。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扩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出口比重,才能真正提高浙江丝绸产品的竞争力。
要想打好国际牌,品牌建设必不可少。几十年来,我国丝绸出口一直使用统一的“梅花”牌,各地不分彼此,不分产品好坏,都用这个牌子。这么多年下来,“梅花”牌发展成了中低档的丝绸品牌,至今没打出名气。意大利服装企业虽然以几个人、十几个人的中小企业为主,但他们对产品工艺精益求精,十分重视品牌的创建与维护,企业和本国及法国的时装设计师联系密切,产品能体现世界的流行趋势,所以大受欢迎。因此,意大利服装利润丰厚,名牌产品一件上万美元,利润率很高。而国内企业为别人加工衣服,或出口原料、粗加工产品,一件只赚1美元左右,需要卖几千件衣服才抵得上人家一件衣服的利润。在目前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足“深加工”文章,改变丝绸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丝绸企业要走向世界,只有走联合之路,减少内耗,变被动获取订单生产为主动走出国门展示产品,打造中国丝绸整体形象和名优品牌群体优势,从战略上把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让“丝绸大国”变成“丝绸强国”。
跨国集团采购遭“冷遇”
在丝绸产品出口量锐减的情况下,与跨国零售集团合作无疑是扩大出口额的捷径。然而,统计数据却表明,2001年,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6000亿美元,而销售我国产品额尚不到300亿美元,所占比例不足2%,丝绸产品更是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这些全球500强企业基本不向作为丝绸古国的我国采购丝绸产品。
是我国的丝绸商品不好吗?非也。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的2002丝博会国际百货集团采购说明会上,跨国零售集团派出了强有力的阵容,以百盛集团为例,30多名来杭人员中有10多位中国各地区总经理,“好又多”更是派出近50名专业买手,但却出乎意料地遭到了“冷遇”。面对知名跨国零售集团如此热情的“抢滩”行动,国内厂商态度却出人意料显得比较冷淡。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江总说,他们企业9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出口贸易进入国际市场的,因此,在华交会和广交会上,他们是力争订单。但面对丝博会的招商和采购,他们的定位却以宣传企业形象为主。他担心,如果跨国零售集团倾向于采购中、低档的丝绸产品,会对企业的形象产生负面效应。而这正是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担忧,他们普遍认为,丝绸是一种较为名贵的面料,在超市里销售似乎有自贬身价之嫌。
名贵的丝绸就不适合超市经营了吗?国际百货集团招商采购团的经理们对此并不认同。他们表示,超市并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也需要较为高档的产品,只有质量好、款式新的丝绸产品,在国外才最为走俏。以家乐福为例,近年来它就经营了多种丝绸产品,主要为衬衣、裙子、睡衣、家纺类产品等,每年,家乐福都有一个“丝绸产品促销月”,丝绸的销量还是比较大的。看来浙江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丝绸产品定位高端不适合在全球的超市销售未免有点自抬身价,心态过于封闭了。
过分依赖订单生产
表面上看,丝绸销售和进出口呈现的萎缩之势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所致,实质上因为浙江丝绸产业存在着致命的症结:低端产品和过分依赖订单生产。中国生产的丝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量保持在4万吨,中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其中浙江生丝占了近50%。可以说,中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现在仅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缺乏有影响力、知名度的丝绸品牌,以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
当今世界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是随潮流而变的,需要优秀的设计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品牌引领潮流,而国内缺的就是这样的设计师,丝绸产品的款式普遍还是沿袭传统,缺乏时尚的元素,所以难以火爆。目前,浙江丝绸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但在设计、款式,尤其是后整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使一条意大利的丝绸领带价值200美元、一件法国丝绸晚礼服售价高达上万美元,而中国产的丝绸领带只能卖几元钱,一件丝绸服装也不过几百元。
长久以来,浙江的丝绸产品都是以订单贸易的形式出口,在知名的跨国零售集团和大型百货商场中,丝绸产品不是直接进入,而是通过中间商供货。这样的销售渠道人为割裂了制造业与商业企业间的联系,造成浙江的丝绸商品无法自主进入国际市场。由于这种间接贸易,使许多企业往往习惯于“躺在订单上生产”,在参加各类交易展览会时,仅仅满足于有订单即可,小富即安,被动地生产,而不是积极地推销自身产品和品牌,造成了浙江丝绸企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现状。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企业之间又不得不展开“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致使原料、中低档丝绸产品沦落到任人杀价的地步。过度内耗又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的敏感性和生产的创造力,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增加丝纤维的消费总量,陷入了恶性循环。
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面对庞大的国际市场,浙江丝绸企业该如何应对呢?业内人士指出,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九五”期间,浙江大力推行丝绸工业的技术改造,丝绸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但企业管理水平却没有同步跟上。
如今市场上,纺织纤维多样化、新型服饰面料层出不穷,使向来被视为高档品的真丝绸市场占有率下降。从今年夏季各大面料市场的销售汇总情况可以看出,真丝绸面料的销售额较去年下降8%左右。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欧洲纺织市场纯丝绸产品也在逐渐减少,100%真丝产品几乎没有。这表示,单一开发真丝绸的路将越来越窄,开发新型面料迫在眉睫。
因此,企业要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在大力发展丝绸服装、头巾、领带的同时,积极开拓丝绸最终产品新领域,特别是一些用丝量较大的产品,比如说丝绸床上用品等。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扩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出口比重,才能真正提高浙江丝绸产品的竞争力。
要想打好国际牌,品牌建设必不可少。几十年来,我国丝绸出口一直使用统一的“梅花”牌,各地不分彼此,不分产品好坏,都用这个牌子。这么多年下来,“梅花”牌发展成了中低档的丝绸品牌,至今没打出名气。意大利服装企业虽然以几个人、十几个人的中小企业为主,但他们对产品工艺精益求精,十分重视品牌的创建与维护,企业和本国及法国的时装设计师联系密切,产品能体现世界的流行趋势,所以大受欢迎。因此,意大利服装利润丰厚,名牌产品一件上万美元,利润率很高。而国内企业为别人加工衣服,或出口原料、粗加工产品,一件只赚1美元左右,需要卖几千件衣服才抵得上人家一件衣服的利润。在目前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足“深加工”文章,改变丝绸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丝绸企业要走向世界,只有走联合之路,减少内耗,变被动获取订单生产为主动走出国门展示产品,打造中国丝绸整体形象和名优品牌群体优势,从战略上把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让“丝绸大国”变成“丝绸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