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蚕桑养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26 12:21:00
甘肃省陇南地区康县通过蚕桑养殖,有效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让农民尝到了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也促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迈进,走出了一条模式创新、科技带动、市场调整的新路子。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康县,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蚕桑养植。康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蚕桑养殖的“规模化”。康县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9月提出,将康县北部、中部20个适宜种桑的乡镇确定为蚕桑养殖的重点乡镇,计划建成高标准桑园5万亩,采用“3+1”大棚养蚕模式进行蚕桑养殖。“3+1”模式则是要求每户栽3亩桑,建1个1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发展养蚕大户1万户,建成养蚕大棚1万个,养蚕1万张,实现产值1亿元,创税1000万元。随着这一发展思路的确定,康县的王坝、大南峪、望关楞都建起了实验示范点,高效密植桑园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递增,养蚕张数以每年1000张的速度递增。
其次,蚕桑养殖的“科技化”。康县借助蚕丝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全县建成了6个乡镇蚕桑站,配备近8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00多名农民技术员构成了细密的技术服务网络。每户养蚕户从整地栽苗、优良桑苗调入发放、施肥浇水、洒药灭虫、采桑育蚕、优良蚕具供给都有技术员全方位的指导帮助,1名技术员负责近200户养蚕户的技术跟踪指导,蚕茧质量日益提高。
投入技术力量以后,康县从单纯的种桑养蚕逐渐发展为立体式养殖,许多养蚕专业户在养蚕淡季摇身一变为蔬菜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因为推广了大棚养蚕模式,在每年养蚕淡季时,这些大棚又派上了其他用场,或种菜、或养鸡甚至养蘑菇,效益明显。
第三,蚕桑养殖的“产业化”。康县通过提供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让企业加入到蚕桑养殖的链条中来,以市场调节的手段,将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完结了康县蚕桑养殖的“产业化”链条,促使蚕桑养殖最大程度获益。
作为康县最大的一家蚕桑加工企业,康县富通茧丝绸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促进自身企业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康县蚕丝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富通公司规定,凡交250斤以上鲜茧的大户,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对建立大棚有困难的贫困农民公司投资2000元修建大棚并提供桑苗。同时,每年养蚕户的蚕茧由公司按照统一保护价收购,这样就将市场、农民和企业形成了共同体,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使康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上了快车道。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6月底,康县已经有20个乡镇12600户从事蚕桑养殖,春季养蚕4300张,产茧34万斤,农民茧款收入240万元。养蚕大棚发展到150个,养蚕区域由原有的6个乡镇辐射到21个乡镇,涌现出60多个养蚕专业村。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康县,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蚕桑养植。康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了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
首先,蚕桑养殖的“规模化”。康县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9月提出,将康县北部、中部20个适宜种桑的乡镇确定为蚕桑养殖的重点乡镇,计划建成高标准桑园5万亩,采用“3+1”大棚养蚕模式进行蚕桑养殖。“3+1”模式则是要求每户栽3亩桑,建1个1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发展养蚕大户1万户,建成养蚕大棚1万个,养蚕1万张,实现产值1亿元,创税1000万元。随着这一发展思路的确定,康县的王坝、大南峪、望关楞都建起了实验示范点,高效密植桑园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递增,养蚕张数以每年1000张的速度递增。
其次,蚕桑养殖的“科技化”。康县借助蚕丝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全县建成了6个乡镇蚕桑站,配备近8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00多名农民技术员构成了细密的技术服务网络。每户养蚕户从整地栽苗、优良桑苗调入发放、施肥浇水、洒药灭虫、采桑育蚕、优良蚕具供给都有技术员全方位的指导帮助,1名技术员负责近200户养蚕户的技术跟踪指导,蚕茧质量日益提高。
投入技术力量以后,康县从单纯的种桑养蚕逐渐发展为立体式养殖,许多养蚕专业户在养蚕淡季摇身一变为蔬菜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因为推广了大棚养蚕模式,在每年养蚕淡季时,这些大棚又派上了其他用场,或种菜、或养鸡甚至养蘑菇,效益明显。
第三,蚕桑养殖的“产业化”。康县通过提供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让企业加入到蚕桑养殖的链条中来,以市场调节的手段,将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完结了康县蚕桑养殖的“产业化”链条,促使蚕桑养殖最大程度获益。
作为康县最大的一家蚕桑加工企业,康县富通茧丝绸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促进自身企业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加快了康县蚕丝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富通公司规定,凡交250斤以上鲜茧的大户,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每年参与公司的利润分成;对建立大棚有困难的贫困农民公司投资2000元修建大棚并提供桑苗。同时,每年养蚕户的蚕茧由公司按照统一保护价收购,这样就将市场、农民和企业形成了共同体,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蚕桑养殖为突破口,使康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上了快车道。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2年6月底,康县已经有20个乡镇12600户从事蚕桑养殖,春季养蚕4300张,产茧34万斤,农民茧款收入240万元。养蚕大棚发展到150个,养蚕区域由原有的6个乡镇辐射到21个乡镇,涌现出60多个养蚕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