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浙江丝绸丰产不丰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1-19 12:08:00
    今年我省丝绸产业情况可以用“丰产难丰收”来概括。
    据省统计局统计,全省国有及500万元年销售以上的丝绸企业上半年完成丝产量14977吨,同比增长6.49%;丝织品产量161581万米,同比增长15.20%;印染丝织品产量60310万米,同比增长11.29%。
    据省丝绸协会对上报财务指标的106家丝绸企业汇总分析,上半年丝绸销售收入为42.06亿元,同比下降13.73%;盈亏相抵后,利润4357万元,同比减利9389万元,减幅达68.31%;有45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42.45%。上半年,省丝绸协会统计的丝绸企业出口交货值为22.10亿元,同比下降10.26%;丝绸自营出口企业出口4.12亿美元,同比下降4.14%。
    丝绸业“丰产难丰收”主要有三个原因。
    从原料供应来看,今年茧丝供大于求,库存没有压力,价格一路走低。今年浙江省春茧收购平均价格为627元/50公斤,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1.79%。主要由于近两年宁夏、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下,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兴养蚕。今年全国春茧发种量增加1.2%,收购量增加2.75%,收购价格下降29.03%,虽然春茧生产与收购的实际情况与业内人士原预测的增幅为10%的差距较大,但由于国际市场对丝绸产品需求的减少,国内市场长期低迷,茧丝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国内各企业低价竞销愈演愈烈,丝绸出口和内销价格降至历史低位,使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减幅很大。
    从国际需求来看,年初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对丝绸品的需求仍显疲软,上半年国内外客户单子少、小的情况仍然存在。
    从产业格局来看,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主要生产和加工中、低档产品,出口附加值很低,创汇能力仅为韩国的50%和意大利的8%。丝绸最终产品发展滞后,丝绸制品出口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至今未形成自主品牌,造成出口效益难以提高。
    突破口在终端产品
    浙江丝绸出口占到全国丝绸出口总量的50%,目前丝绸业面临滑坡,浙江丝绸应从哪里找突破口呢?
  专家认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终端产品的生产、在国际上打出自主品牌”是浙江省乃至全国丝绸产业的出路所在,但就目前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浙江的丝绸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少而又少,凯喜雅的出口产品中有自己的自主品牌。
  1997年的工业统计数据表明,浙江生产丝绸的企业有5000家左右,年销售额在2亿元—3亿元以上的大企业有10家左右,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只有3、4家。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据粗略估计,在发达国家参加一次展销会需要花费5万美元—10万美元,要打响一个品牌,需要参加很多的展销会,这样的花费也只有年销售额达4亿元—5亿元的企业才能支付得起,而这样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
    另外,产业定位也制约了品牌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向国外提供生丝之类的上中游产品,终端产品的出口有多以来样加工为主,众多的丝绸企业的出口渠道已经基本固定下来,要让他们寻找新的渠道销售终端产品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据《蚕丝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