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呈多元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0-15 11:58:00
    截至到2001年底,纺织行业共有上市公司84家(包括纺织、服装和化纤类公司,不包括主业已转型的公司)。其中服装行业20家,化纤行业25家,其他纺织品类(包括综合类公司)39家。84家公司总股本共258.97亿股,占沪深市场总股本4838.35亿股的5.35%。由于新股发行和增资扩股的速度较慢以及主业转型等原因,纺织公司占沪深市场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纺织板块总股本在各子行业的分布看,占比重较大的有化纤41.6%、服装19.4%、毛纺14%、综合类公司13.1%。各行业的龙头公司基本已上市,如服装行业的雅戈尔、茉织华;毛纺行业的江苏阳光、凯诺科技;棉纺行业的黑牡丹、鲁泰;羊绒行业的鄂尔多斯;以及主业多元化的华联控股、申达股份等。这批公司借助资本市场之动力得到快速发展,尽显行业龙头之风范;但也有一批国有企业转制不彻底,身为上市公司却不能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应该说,业绩分化是纺织板块的主要特点。
  化纤行业:90年代初期盈利丰厚,加之产业特点决定了规模较大,导致该时期化纤上市公司快速增加。随着化纤行业盈利能力的不断下滑,近几年化纤上市公司呈现萎缩的趋势。一方面是已上市的化纤公司纷纷重组转型,典型的例子有泰康化纤(现为聚友网络)、广华化纤(现为英豪科教)、天津美纶(现为泰达股份)、黔凯涤(现为太光电信)粤富华等。琼海虹、琼海德、联华合纤等也逐步转型;另一方面化纤行业近几年上市的公司寥寥无几。2000和2001两年纺织板块共有22家公司发行新股(包括增发),其中只有兴业聚酯和春晖股份两家是化纤公司。
  服装行业:由于出口拉动和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多年来快速增长。其上市公司也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近年来服装板块业绩分化严重,既有雅戈尔、茉织华、杉杉股份、帝贤B等一批绩优公司,又有ST黎明、ST幸福、ST中燕、ST康赛等绩差公司,这四家公司也是纺织板块中仅有的ST公司。
  毛纺织行业:在纺织行业中虽属小行业,但在纺织板块中所占比重很大。如果以净资产计算,毛纺类公司所占比重为17.55%,还略高于服装类公司净资产所占比重。仅2000和2001两年,毛纺行业就有7家公司发行并上市,占同期纺织行业上市家数的44%。大多数毛纺类上市公司的特点是净资产值高、盈利能力强。其中一些公司以毛纺为主、多元化经营。如南山实业、华西村、金宇集团、四环生物(原振新股份)等;一些公司逐步向下游服装业拓展,如凯诺科技、江苏阳光等。这批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目前经营状况较好,属纺织板块中的绩优股。而天山纺织、三毛派神、上海三毛等公司的业绩近两年呈下滑的趋势。
  棉纺织行业是大行业,但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多年来行业不景气造成的。但从棉纺上市公司的业绩看,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华茂股份、鲁泰、黑牡丹是纺织板块中少有的高成长绩优公司。棉纺板块中只有第一纺织的经营状况显得步履维艰。
  综合类公司是指主业涉及多个子行业的公司。如华联控股、龙头股份、申达股份、华源发展、维科精华、浙江富润等。这批公司一般大股东实力雄厚,管理层素质高,发展战略清晰,业绩稳定增长,是纺织板块中的蓝筹股。
  与沪深市场总体水平相比,纺织板块具有几个特点:
  股本和经营规模偏小。对2002年中报数据统计显示,纺织行业84家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为31611万股,流通股本为9551万股,而同期沪深两市平均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分别为46055万股和13231万股。分别低31.36%和27.81%。在纺织板块中,只有仪征化纤、雅戈尔、神马实业、鄂尔多斯、海欣股份总股本超过5亿股,有51家公司的总股本在3亿股以下;从流通股本看,超过2亿股的只有上述5家公司,有48家公司的流通股在1亿股以下。中小盘股的比重远远高于沪深市场的同类指标。
  从经营规模看,2002中期纺织上市公司平均主营收入39411万元,而沪深上市公司平均为69400万元,纺织板块低于平均水平43.21%。
  纺织板块股本和经营规模偏小的原因,一是除化纤行业外,纺织品和服装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本身的经济规模不宜过大;二是行业的成长性较差,业绩增长缓慢,上市公司无法进行较快的股本扩张。
  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1998年以前纺织行业每况愈下,上市公司的业绩也跌入谷底。盈利能力远远低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1999年以来,纺织行业及上市公司效益快速回升。2000年纺织板块平均每股收益0.212元,净资产收益率7.74%,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且超过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纺织板块在维持了3年的平稳增长后,2001年盈利水平又大幅下降。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比2000年大幅下降了46%和45%。比沪深平均水平分别低16.8%和23.9%。
  筹资能力较弱。据笔者统计,1992年至2001年底,纺织上市公司利用股市共募集资金359.74亿元。而同期沪深股市共募集资金6095.98亿元。纺织筹资额占沪深总筹资额的5.90%,低于纺织公司家数占沪深公司总家数7.24%的比重。平均每家筹资额低于沪深平均水平的18.58%,说明纺织上市公司筹资能力远远低于沪深市场的平均水平。
  纺织板块筹资能力较低的原因,首先是纺织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其成长性不被市场看好,制约了筹资功能的发挥;二是纺织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导致筹资额较低;三是纺织板块业绩较差,多数公司达不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失去再筹资功能。
  资产重组和产业转型频繁。纺织行业属传统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低且增长缓慢,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主动的或被动的、逐步的或快速的进行资产重组和产业转型。
  所谓主动产业转型是指公司本身自觉地对主业进行的调整,而非受外力,如新股东重组的推动。此种转型一般是通过增量资产的调整来实现的。即将筹集资金投向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如江苏吴中、开开实业、四环生物、海欣股份、龙头股份等大规模投资制药产业;茉织华投向特种印刷业;远东股份、浙大网新(原浙江天然)、华源发展投向电子网络产品等。其中开开实业、四环生物的产业转型较明显;浙大网新经过几年的调整,已从服装企业转型为高科技企业。
  被动产业转型是指公司本身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控股股东变更后进行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对资产存量进行调整,使公司很快进入新的行业。目前纺织板块中此种转型仍占多数。2001年纺织板块有16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发生变更,有5家公司由此更名。此类转型一般有当地政府支持,转型容易成功。如ST沈新开(原黎明股份)和ST英特(原凯地丝绸)。但一些以炒作为目的的“转型”,使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的也不乏先例。如望春花、美亚股份等。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须借资本市场之动力,创行业龙头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