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四大结症致使国内绒市陷入价格战怪圈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0-17 11:46:00
业界专家认 为,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来都无法摆脱价格大战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羊绒产业存在的四大结症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内蒙古鄂尔多斯、维信、盘古、新疆天山、天津牧津、北京雪莲、宁夏盛雪绒等十几位国内重点羊绒企业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指出,羊绒价格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他们呼吁,羊绒价格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回归,保持“三个有利于”,即农牧民、初级加工厂家和最终产品生产厂家三者都能接受的合理水平线上。但羊绒价格能否实现理性回归的关键,不在于外部市场的变化,而在于能否克服产业内部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一个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品出口大国。但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了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据统计,我国山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00万只猛增到近两年的6000万只,羊绒年产量由2800吨激增至98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而加工能力比原料产量膨胀得更快。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除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羊绒也大多流进我国进行加工;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不足2000万件。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每遇原料紧俏,众多厂家就你争我夺,哄抬价格;每遇原料充足,各厂家又竞相压价,农牧民被迫宰杀山羊,形成了羊绒产业各链条之间的恶性循环。十几年间,羊绒市场已经爆发了1988年、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四次争夺原料的价格大战。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几十元,跌出亏本线,最高时每公斤四五百元,超出成本三四倍。每次大战的结果都使不少企业和农牧民惨遭损失,而另一些企业和二道贩子大发横财。
二是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害人害己。我国羊绒制品出口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在国际市场,卖价高的羊绒制品是发达国家老牌企业的高精尖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国产羊绒衫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国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我国羊绒产品缺乏品牌。尽管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3/4是中国产品,但真正挂中国牌的不到20%。同样一件羊绒衫,挂上外国企业的牌子能够卖到500美元,而挂上中国企业的牌子却只能卖到几十美元。我们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在国外注册的商标太少,申请专利的技术太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大家为了接单创汇,将利润水平压低到了最低程度,有时不得不亏本履约,而外商则趁机联合压价,坐收渔人之利。
三是原料掺杂使假和制品的假冒伪劣反复出现。每遇市场疲弱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跌越低,质量反而越来越好;每当羊绒紧俏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涨越高,质量却越来越差,掺杂使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式各异。2000年,国内年产原绒9400吨,加上蒙古绒在内不过11000吨,加工成无毛绒,充其量在4800吨左右。而有关统计显示,仅河北清河县、内蒙古临河市、宁夏同心县三大加工基地和几大厂家,实际加工分流无毛绒就达到6000多吨,这多出来的1000多吨来自假冒伪劣。鄂尔多斯集团总裁王林祥说,他在美国市场上看到,一些明明只有30%含绒量的羊绒素衫却挂着纯羊绒的标志。
四是缺乏行业自律,无序竞争,内战不断。国内羊绒企业多年来习惯于在动荡起伏的绒市上投机取利,各自为战。成品少时,大家抢购原料,互相挑价,大打原料战;成品多时,大家又互相压价,竞相倾销,大打市场战。这也是造成以上以上三个“老大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以来出现的原料大涨,制品小涨,国外不热,国内火暴,归根结底就是国内众多羊绒加工企业在羊绒市场上无序竞争的反映。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内蒙古鄂尔多斯、维信、盘古、新疆天山、天津牧津、北京雪莲、宁夏盛雪绒等十几位国内重点羊绒企业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指出,羊绒价格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他们呼吁,羊绒价格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回归,保持“三个有利于”,即农牧民、初级加工厂家和最终产品生产厂家三者都能接受的合理水平线上。但羊绒价格能否实现理性回归的关键,不在于外部市场的变化,而在于能否克服产业内部的老大难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一个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品出口大国。但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了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据统计,我国山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00万只猛增到近两年的6000万只,羊绒年产量由2800吨激增至98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而加工能力比原料产量膨胀得更快。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除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羊绒也大多流进我国进行加工;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不足2000万件。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每遇原料紧俏,众多厂家就你争我夺,哄抬价格;每遇原料充足,各厂家又竞相压价,农牧民被迫宰杀山羊,形成了羊绒产业各链条之间的恶性循环。十几年间,羊绒市场已经爆发了1988年、1994年、1997年和2000年四次争夺原料的价格大战。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几十元,跌出亏本线,最高时每公斤四五百元,超出成本三四倍。每次大战的结果都使不少企业和农牧民惨遭损失,而另一些企业和二道贩子大发横财。
二是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害人害己。我国羊绒制品出口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在国际市场,卖价高的羊绒制品是发达国家老牌企业的高精尖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国产羊绒衫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国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我国羊绒产品缺乏品牌。尽管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3/4是中国产品,但真正挂中国牌的不到20%。同样一件羊绒衫,挂上外国企业的牌子能够卖到500美元,而挂上中国企业的牌子却只能卖到几十美元。我们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在国外注册的商标太少,申请专利的技术太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大家为了接单创汇,将利润水平压低到了最低程度,有时不得不亏本履约,而外商则趁机联合压价,坐收渔人之利。
三是原料掺杂使假和制品的假冒伪劣反复出现。每遇市场疲弱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跌越低,质量反而越来越好;每当羊绒紧俏之时,羊绒原料和羊绒制品的价格越涨越高,质量却越来越差,掺杂使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式各异。2000年,国内年产原绒9400吨,加上蒙古绒在内不过11000吨,加工成无毛绒,充其量在4800吨左右。而有关统计显示,仅河北清河县、内蒙古临河市、宁夏同心县三大加工基地和几大厂家,实际加工分流无毛绒就达到6000多吨,这多出来的1000多吨来自假冒伪劣。鄂尔多斯集团总裁王林祥说,他在美国市场上看到,一些明明只有30%含绒量的羊绒素衫却挂着纯羊绒的标志。
四是缺乏行业自律,无序竞争,内战不断。国内羊绒企业多年来习惯于在动荡起伏的绒市上投机取利,各自为战。成品少时,大家抢购原料,互相挑价,大打原料战;成品多时,大家又互相压价,竞相倾销,大打市场战。这也是造成以上以上三个“老大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以来出现的原料大涨,制品小涨,国外不热,国内火暴,归根结底就是国内众多羊绒加工企业在羊绒市场上无序竞争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