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春夏蚕业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8 11:38:00
一、 2002年春夏季生产情况
1、 蚕种生产。2002年春季计划生产蚕种266万张,据初步统计,实际完成252万张,为计划的95%; 蚕种质量提高,微粒子病进一步得到控制,病毒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2、 蚕桑生产。据初步统计,春季全省发放蚕种102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幅5%;产茧2.9万吨,同比增加7%。夏季发放蚕种78.5万张,同比增加3.5万张,增幅4.5%,目前部分地方已开始收茧。
3、 鲜茧价格。今春省定价11.50元/公斤,实际收购价格全省平均为10.30元/公斤,与去年同期比较,降幅25%左右。
二、 春夏季蚕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 多数市州机构改革已经完成,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
2. 全省原种实施统一管理,取得了品种对路、质量保证、种款到位的良好成效,受到行业欢迎
3. 新品种的推广进一步增加,春夏分别达总量的68%和44.6%;
4. 蚕桑生产基本稳定,发展势头趋缓
5. 蚕种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普通蚕种成品检疫184万张,检出的不合格蚕种占0.73%,比2001年大幅度下降;杂交率抽检57个蚕种场,147个批14.5万张,合格率比去年进一步上升。
6. 普种供应实行市场准入,重新核发了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
7. 加强了蚕业执法,查处了多起无证供种等违法行为,维护了蚕业生产和经营秩序。
三、 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在蚕桑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市场疲软,茧丝价格大幅度下跌,给行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二是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三是普通种种款到位差,导致蚕种场投入不足,蚕种场生产难以继续,个别地方微粒子病有所抬头;四是蚕种生产主体发生变化(承包、租赁),个别蚕种场出现粗制滥造现象;五是行业管理职能调整,部分地方工作不到位,蚕业统计、信息滞后。
四、 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1、 关于当前蚕丝业形势。2001年以前,总的提法是蚕茧供应基本平衡,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从去年底后,已明确提出供过于求。全国蚕茧产量700—800万担就能满足供应,而现在全国产量已达1000万担以上,超过需求,只能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因此,缺乏优势的地区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2、 关于蚕业体制问题。省市两级作为管理部门,县一级作为基础,要从发展生产出发,走出产业化一体化的路子,不一定非搞上下对口。
3、 关于蚕改费问题。蚕改费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必要经费,全省从1952年起一直执行到今,该费的收取对于推进蚕桑技术进步、稳定基层技术推广队伍,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地力争予以保留,或采取其他形式继续提取,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4、 关于成立蚕业协会的问题。四川省由蚕业管理总站牵头,已成立起蚕业协会筹备组,希望全行业有关部门、单位踊跃入会,通过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
5、 关于今后的管理思路。一是继续健全完善以冷库为依托的蚕种管理体系、蚕种检验体系、质量监管体系,理顺关系,重构体系;冷库作为质量数量把关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冷库管理的规定,依法从业。二是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执法为手段,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四川蚕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 蚕种生产。2002年春季计划生产蚕种266万张,据初步统计,实际完成252万张,为计划的95%; 蚕种质量提高,微粒子病进一步得到控制,病毒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2、 蚕桑生产。据初步统计,春季全省发放蚕种102张,同比增加5万张,增幅5%;产茧2.9万吨,同比增加7%。夏季发放蚕种78.5万张,同比增加3.5万张,增幅4.5%,目前部分地方已开始收茧。
3、 鲜茧价格。今春省定价11.50元/公斤,实际收购价格全省平均为10.30元/公斤,与去年同期比较,降幅25%左右。
二、 春夏季蚕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1. 多数市州机构改革已经完成,行业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
2. 全省原种实施统一管理,取得了品种对路、质量保证、种款到位的良好成效,受到行业欢迎
3. 新品种的推广进一步增加,春夏分别达总量的68%和44.6%;
4. 蚕桑生产基本稳定,发展势头趋缓
5. 蚕种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省普通蚕种成品检疫184万张,检出的不合格蚕种占0.73%,比2001年大幅度下降;杂交率抽检57个蚕种场,147个批14.5万张,合格率比去年进一步上升。
6. 普种供应实行市场准入,重新核发了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
7. 加强了蚕业执法,查处了多起无证供种等违法行为,维护了蚕业生产和经营秩序。
三、 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在蚕桑生产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市场疲软,茧丝价格大幅度下跌,给行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二是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三是普通种种款到位差,导致蚕种场投入不足,蚕种场生产难以继续,个别地方微粒子病有所抬头;四是蚕种生产主体发生变化(承包、租赁),个别蚕种场出现粗制滥造现象;五是行业管理职能调整,部分地方工作不到位,蚕业统计、信息滞后。
四、 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1、 关于当前蚕丝业形势。2001年以前,总的提法是蚕茧供应基本平衡,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从去年底后,已明确提出供过于求。全国蚕茧产量700—800万担就能满足供应,而现在全国产量已达1000万担以上,超过需求,只能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因此,缺乏优势的地区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2、 关于蚕业体制问题。省市两级作为管理部门,县一级作为基础,要从发展生产出发,走出产业化一体化的路子,不一定非搞上下对口。
3、 关于蚕改费问题。蚕改费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必要经费,全省从1952年起一直执行到今,该费的收取对于推进蚕桑技术进步、稳定基层技术推广队伍,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地力争予以保留,或采取其他形式继续提取,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4、 关于成立蚕业协会的问题。四川省由蚕业管理总站牵头,已成立起蚕业协会筹备组,希望全行业有关部门、单位踊跃入会,通过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
5、 关于今后的管理思路。一是继续健全完善以冷库为依托的蚕种管理体系、蚕种检验体系、质量监管体系,理顺关系,重构体系;冷库作为质量数量把关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冷库管理的规定,依法从业。二是继续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执法为手段,以科技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促进四川蚕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