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丝绸公司探索桑树良种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7 11:05:00
在桑树良种化与蚕业发展研讨会上,海宁市丝绸公司作了题为《提高质量 优化服务 为蚕业发展提供优质良种桑苗》的专题报告,着重介绍了在桑树良种化建设的先进经验。
目前,桑苗生产已成为海宁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育苗面积2万亩左右,产优质商品苗4亿株以上,产值近亿元。繁育的主要桑品种有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农桑系列、育71-1、盛东1号、海宁桑等1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近年来新育成的良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育71-1、盛东二号、海宁桑等桑苗占总量的50%以上。繁育的桑苗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远销全国22个省区,为我国蚕桑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桑苗生产的发展,也为海宁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桑苗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市桑苗这一传统特色产业,海宁市通过建基地、优品种、创品牌、办协会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推进了桑苗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靠科技、抓服务,建设区域化桑苗基地。
(一) 发挥自然优势,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市嫁接桑苗生产由原来的6个乡镇45个村,调整到现在全市桑苗生产总量的95% 以上集中在3个镇38个村,基本形成了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二)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品种。据今年的初步统计,新品种桑苗比例可达72.9%,其中农桑系列占新品种苗的75%。这不仅为推广桑树良种,满足蚕桑生产发展需要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海宁市桑苗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品种贮备。
(三) 推广先进育苗技术,稳步提高桑苗质量。海宁市苗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改进了一系列有利于桑苗质量提高的培苗新技术:1、改变传统的嫁接方法,延长嫁接时间。2、控制培苗密度,确保苗木匀整粗壮。3、控制苗叶利用,提高种植成活率。 4、实施桑苗标准,确保商品苗质量。
(四) 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苗农生产。通过建立桑苗示范基地对苗区和苗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一是苗地集中连片、沟渠配套,做到能灌能排,有利于桑苗产质量的提高。二是明显。改善苗农的生产条件,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三是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镇桑苗产业朝着高起点、高标准方向发展,推进桑苗产业化进程。
(五) 优化服务,建立苗农协会创品牌。在提升桑苗产业档次,树立海宁嫁接桑苗种纯、质优新形象和逐步提高广大苗农品牌意识等方面,海宁市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创办苗农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等措施,努力提高苗农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
二、重质量、讲诚信,开创桑苗产业新局面。
海宁市经过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周王庙、长安和郭店三个产苗镇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并开始向产业化经营迈进。但是,在桑苗品种的布局上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建立适应市场的产销机制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在桑苗质量的提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为了结合省蚕桑优化改造项目的实施,下一步计划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完善基地建设、优化桑苗品种、健全产销机制和提倡诚信经营等工作,为全国各地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良种桑苗,使海宁市从桑苗大市向桑苗强市迈进。
(一) 强化基础,争创名牌,提升产业层次。在桑苗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以已建成的“浙江省优质桑苗繁育示范基地”为样板,进一步做好基地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建好千亩桑苗繁育示范围、优质品种桑母本国、良种桑资源圃和桑树新品种示范园。在品牌建设上,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苗农的品牌和质量意识,把打品牌、创名牌贯穿桑苗产销的全过程,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在浙江省《桑苗分级与检验》标准的基础上,制订“苗旺”牌、“海宁桑”牌桑苗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基础设施的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海宁桑苗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出圃桑苗的质量。
(二) 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引种繁育步伐。在做好从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和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引进的25个桑树新品种适应性试验的同时,准备加强与全国蚕桑科研院所以及生产业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引进和繁育更多适应于不同地区栽培的桑树新品种,以满足各地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海宁桑苗不但在质量上胜人一筹,而且更要在品种上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
(三) 重视产销结合,完善组织机制。积极抓好标准化、优质化生产,提高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引导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转换机制,加强诚实经营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营销户联培苗户等多种形式的产销结合这篇文章。
(四)抓好宣传服务,提高市场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加大对海宁优质良种桑苗的宣传力度,以扩大在省内外的影响;其次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收购、办证、装运等高质量的一条龙服务制度,为各地客户排忧解难,满足客户对桑苗质量的要求;最后要在周王庙镇现有桑苗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增加硬件设施投入,使之成为在全国有影响、上规模的桑苗批发交易市场。
目前,桑苗生产已成为海宁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育苗面积2万亩左右,产优质商品苗4亿株以上,产值近亿元。繁育的主要桑品种有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农桑系列、育71-1、盛东1号、海宁桑等1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近年来新育成的良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育71-1、盛东二号、海宁桑等桑苗占总量的50%以上。繁育的桑苗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远销全国22个省区,为我国蚕桑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桑苗生产的发展,也为海宁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桑苗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市桑苗这一传统特色产业,海宁市通过建基地、优品种、创品牌、办协会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推进了桑苗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靠科技、抓服务,建设区域化桑苗基地。
(一) 发挥自然优势,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目前全市嫁接桑苗生产由原来的6个乡镇45个村,调整到现在全市桑苗生产总量的95% 以上集中在3个镇38个村,基本形成了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二)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品种。据今年的初步统计,新品种桑苗比例可达72.9%,其中农桑系列占新品种苗的75%。这不仅为推广桑树良种,满足蚕桑生产发展需要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海宁市桑苗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品种贮备。
(三) 推广先进育苗技术,稳步提高桑苗质量。海宁市苗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改进了一系列有利于桑苗质量提高的培苗新技术:1、改变传统的嫁接方法,延长嫁接时间。2、控制培苗密度,确保苗木匀整粗壮。3、控制苗叶利用,提高种植成活率。 4、实施桑苗标准,确保商品苗质量。
(四) 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苗农生产。通过建立桑苗示范基地对苗区和苗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一是苗地集中连片、沟渠配套,做到能灌能排,有利于桑苗产质量的提高。二是明显。改善苗农的生产条件,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打好基础。三是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镇桑苗产业朝着高起点、高标准方向发展,推进桑苗产业化进程。
(五) 优化服务,建立苗农协会创品牌。在提升桑苗产业档次,树立海宁嫁接桑苗种纯、质优新形象和逐步提高广大苗农品牌意识等方面,海宁市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创办苗农协会、实施品牌战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等措施,努力提高苗农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
二、重质量、讲诚信,开创桑苗产业新局面。
海宁市经过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周王庙、长安和郭店三个产苗镇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并开始向产业化经营迈进。但是,在桑苗品种的布局上与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建立适应市场的产销机制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在桑苗质量的提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为了结合省蚕桑优化改造项目的实施,下一步计划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完善基地建设、优化桑苗品种、健全产销机制和提倡诚信经营等工作,为全国各地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良种桑苗,使海宁市从桑苗大市向桑苗强市迈进。
(一) 强化基础,争创名牌,提升产业层次。在桑苗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以已建成的“浙江省优质桑苗繁育示范基地”为样板,进一步做好基地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建好千亩桑苗繁育示范围、优质品种桑母本国、良种桑资源圃和桑树新品种示范园。在品牌建设上,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苗农的品牌和质量意识,把打品牌、创名牌贯穿桑苗产销的全过程,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在浙江省《桑苗分级与检验》标准的基础上,制订“苗旺”牌、“海宁桑”牌桑苗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基础设施的加强品牌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海宁桑苗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出圃桑苗的质量。
(二) 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引种繁育步伐。在做好从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和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引进的25个桑树新品种适应性试验的同时,准备加强与全国蚕桑科研院所以及生产业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引进和繁育更多适应于不同地区栽培的桑树新品种,以满足各地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海宁桑苗不但在质量上胜人一筹,而且更要在品种上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
(三) 重视产销结合,完善组织机制。积极抓好标准化、优质化生产,提高品种纯度和苗木质量,以品牌拓市场,以市场引导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转换机制,加强诚实经营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营销户联培苗户等多种形式的产销结合这篇文章。
(四)抓好宣传服务,提高市场知名度。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加大对海宁优质良种桑苗的宣传力度,以扩大在省内外的影响;其次要继续健全和完善收购、办证、装运等高质量的一条龙服务制度,为各地客户排忧解难,满足客户对桑苗质量的要求;最后要在周王庙镇现有桑苗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增加硬件设施投入,使之成为在全国有影响、上规模的桑苗批发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