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踏上“破冰之旅”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13 12:17:00
作为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传统产业,纺织工业一直被认为是“入世”后“受惠最大”的行业。当然,“受惠”的热点之一就是配额。多年来,配额一直是制约我国纺织出口的“坚冰”,“入世”后放宽配额限制,使我国从融化的“坚冰”中受益,纺织行业成为中国“入世”后“破冰之旅”的强势产业。
迎来发展好势头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工业生产、效益和出口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特别是纺织出口增长迅猛,成为“入世”后纺织业的一大亮点。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6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5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16%,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388.94亿美元。由于我国“入世”后,纺织设限国家放宽配额限制,使对这些地区出口比去年增长14.67%。其中对欧盟出口比去年增长21.88%,对美国出口增长9.84%。这充分显示出中国纺织业在成本和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国内市场看,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量增长14.78%,利润增长24.53%。其中国有纺织企业数量减少,实力增强,前10个月利润增长14.0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纺织产品开发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3.6%,新产品产值率同比增长8.3%,超过了工业总体增幅。一年来的事实证明,“入世”为纺织工业带来了旺盛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有关专家认为,今年纺织行业总体形势好于去年,首先要得益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善,欧美经济的缓慢复苏,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住房、汽车消费市场的火爆,拉动了对纺织类产品的有效需求。其次,“入世”后,我国取消了部分产品配额限制,使企业可凭借自己的产品优势和国际营销能力走出国门,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扩大产品出口提供了商机。其三,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国家还提高了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恢复。其四,“入世”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纺织业的地位。近年许多纺织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依托国内稳定的经济,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设备、制造、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
带来技术改造热潮
技术改造是纺织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工业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纺织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纺机进口增幅明显,国产无梭织机、工业缝纫机甚至出现脱销现象,全国纺织技改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今年1—10月,我国进口纺织先进设备达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4%。
其中无梭织机进口增长86.22%,预计今年将超过3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国内先进纺织设备的销售额也增长了26.8%。据了解,1999—2001年国家先后7次通过国债贴息支持纺织技改,建成的一批高档纺、织、染和化纤项目,共269项,总投资额312亿元。去年纺织行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近150亿元,比上年递增30%左右。这些措施都明显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水平。
今年出口的一个亮点是:技术进步改变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结构,以新技术带动面料出口,纺织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服装出口。前10个月,我国面料出口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6%;面料进口为42.2亿美元,同比下降3.87%。
重视价格持续走低问题
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虽数量增幅较大,但价格普遍走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纱线出口量增长29.37%,但价格下降14.62%;服装出口数量增长17.13%,价格下降5.42%。这表明纺织行业尚未摆脱“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纺织产品“量增价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首先是国际市场供过于求,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需求减缓,利润空间缩小。其二,技术进步带来单件产品价格下降是普遍规律。在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中化纤织物比重提高,而技术进步使化纤织物的单价仅是天然纤维织物单价的一半。其三,入世后我国棉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使纺织品价格走低。其四,除国内退税政策降低出口成本和自营出口企业增长过快,以及国际大采购商降低流通费用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难以通过创新附加值弥补成本利润的损失。
这就是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有加工制造品牌的优势,却没有创新品牌的优势。造成出口量增长迅猛,而创汇额下降。
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
为什么我国纺织行业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保持、加工质量也有长足进步的条件下,仍然难以提高纺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杜钰洲会长一针见血地说,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不足。
他说,创新与品牌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包含物质性和文化性创新,中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制造能力的竞争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创新能力的竞争力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造成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高,是一个制造大国却是一个品牌创新的弱国。如果中国产品在质量价格比优势基础上再进一步达到创新价格比优势,那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但创新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研发能力的积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
长期以来靠“以量取胜”的纺织出口模式,今年遭遇严重冲击。今年9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提出保护申请,对从中国进口的5种纺织服装商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据ATMI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纺织及成衣供应国,全世界纺织及成衣上半年进口增加总量中,中国即占了60%。这一贸易摩擦为中国纺织业敲响了警钟。因此,今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走品牌创新之路,否则将丢弃多年开拓的海外市场。
今后纺织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适应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生态纺织,突破绿色壁垒,把绿色纺织品、环保服装等作为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从而全面提高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迎来发展好势头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工业生产、效益和出口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特别是纺织出口增长迅猛,成为“入世”后纺织业的一大亮点。据海关统计,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值为6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10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5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16%,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388.94亿美元。由于我国“入世”后,纺织设限国家放宽配额限制,使对这些地区出口比去年增长14.67%。其中对欧盟出口比去年增长21.88%,对美国出口增长9.84%。这充分显示出中国纺织业在成本和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国内市场看,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量增长14.78%,利润增长24.53%。其中国有纺织企业数量减少,实力增强,前10个月利润增长14.08%。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纺织产品开发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3.6%,新产品产值率同比增长8.3%,超过了工业总体增幅。一年来的事实证明,“入世”为纺织工业带来了旺盛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有关专家认为,今年纺织行业总体形势好于去年,首先要得益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改善,欧美经济的缓慢复苏,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住房、汽车消费市场的火爆,拉动了对纺织类产品的有效需求。其次,“入世”后,我国取消了部分产品配额限制,使企业可凭借自己的产品优势和国际营销能力走出国门,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扩大产品出口提供了商机。其三,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国家还提高了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恢复。其四,“入世”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纺织业的地位。近年许多纺织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依托国内稳定的经济,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设备、制造、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
带来技术改造热潮
技术改造是纺织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新型工业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为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纺织技术改造速度加快,纺机进口增幅明显,国产无梭织机、工业缝纫机甚至出现脱销现象,全国纺织技改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今年1—10月,我国进口纺织先进设备达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4%。
其中无梭织机进口增长86.22%,预计今年将超过3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外,国内先进纺织设备的销售额也增长了26.8%。据了解,1999—2001年国家先后7次通过国债贴息支持纺织技改,建成的一批高档纺、织、染和化纤项目,共269项,总投资额312亿元。去年纺织行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近150亿元,比上年递增30%左右。这些措施都明显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水平。
今年出口的一个亮点是:技术进步改变了纺织产品的出口结构,以新技术带动面料出口,纺织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服装出口。前10个月,我国面料出口6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6%;面料进口为42.2亿美元,同比下降3.87%。
重视价格持续走低问题
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虽数量增幅较大,但价格普遍走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纱线出口量增长29.37%,但价格下降14.62%;服装出口数量增长17.13%,价格下降5.42%。这表明纺织行业尚未摆脱“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纺织产品“量增价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首先是国际市场供过于求,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需求减缓,利润空间缩小。其二,技术进步带来单件产品价格下降是普遍规律。在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中化纤织物比重提高,而技术进步使化纤织物的单价仅是天然纤维织物单价的一半。其三,入世后我国棉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使纺织品价格走低。其四,除国内退税政策降低出口成本和自营出口企业增长过快,以及国际大采购商降低流通费用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难以通过创新附加值弥补成本利润的损失。
这就是说,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有加工制造品牌的优势,却没有创新品牌的优势。造成出口量增长迅猛,而创汇额下降。
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
为什么我国纺织行业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保持、加工质量也有长足进步的条件下,仍然难以提高纺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杜钰洲会长一针见血地说,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不足。
他说,创新与品牌是相互联系的,创新包含物质性和文化性创新,中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制造能力的竞争力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创新能力的竞争力方面仍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造成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不高,是一个制造大国却是一个品牌创新的弱国。如果中国产品在质量价格比优势基础上再进一步达到创新价格比优势,那才是真正的竞争力。但创新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研发能力的积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
长期以来靠“以量取胜”的纺织出口模式,今年遭遇严重冲击。今年9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提出保护申请,对从中国进口的5种纺织服装商品实行特别保障措施。据ATMI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纺织及成衣供应国,全世界纺织及成衣上半年进口增加总量中,中国即占了60%。这一贸易摩擦为中国纺织业敲响了警钟。因此,今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走品牌创新之路,否则将丢弃多年开拓的海外市场。
今后纺织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适应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生态纺织,突破绿色壁垒,把绿色纺织品、环保服装等作为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从而全面提高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