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日渐萎缩应引起关注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06 11:59:00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壁垒越积越厚,加上周边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异军突起,生产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薄弱的我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发挥空间日益萎缩,出口增长渐显疲态。
据武汉海关介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几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为0.62美元,韩国为3.63美元,德国为21.48美元;我国服装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为0.43美元,韩国为2.69美元,德国为18美元。尽管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工资成本提升的压力可以向中西部地区释放,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成本优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正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迅速崛起,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199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显示优势指数为17.51,到1998年下降为6.97,而印度分别为11.76和15.31,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我国输往美国的纺织品价格与印度相比,每平方米要高1美元左右,因此许多美、欧传统客户已开始转向印、巴等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WTO的整体框架下,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明显增多。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对美、日、德、法、意、英、荷、加、澳、新西兰等十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正是这些发达国家,而且遭受这些国家反倾销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纺织服装产品首当其冲。面对反倾销,我国纺织服装业缺乏规模效益的单纯的价格竞争行为,带来了利润流失和丢失市场两方面的压力,使比较优势进一步受到损害。
“绿色壁垒”已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日用产品特别是纺织品、食品等加强了安全卫生检测。近年来,美国、欧盟相继提高标准,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含量实施严格限制。我国对纺织服装的毒性检测和环境污染鉴定起步较晚,加之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致使标有“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被“找麻烦”。
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开发创新和设计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化纤产品在开发创新方面与国外相距甚远,服装则基本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有限。如果说我国低档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话,依靠进口棉纱、染料或直接进口面料打造的中高档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成本、创新设计等方面则均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世贸组织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给发达国家取消贸易配额提供了10年的过渡期,从1995年1月到2004年12月31日,只取消无关紧要的51%的配额,其余49%的紧俏配额品种到2005年1月1日才全部取消。不但如此,在1999年11月19日达成的“中美协定”还规定,美国针对我国的配额要实施到2008年。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方亦可援引非歧视原则延续对我国的配额。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不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能指望纺织品服装出口会有大规模增长。当务之急的是,要完善纺织服装及相关原料产品的生产标准,提高自主研发设计水平,增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以练好“内功”来巩固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据武汉海关介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近几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为0.62美元,韩国为3.63美元,德国为21.48美元;我国服装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成本为0.43美元,韩国为2.69美元,德国为18美元。尽管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工资成本提升的压力可以向中西部地区释放,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成本优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正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迅速崛起,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199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显示优势指数为17.51,到1998年下降为6.97,而印度分别为11.76和15.31,目前仍呈上升趋势。我国输往美国的纺织品价格与印度相比,每平方米要高1美元左右,因此许多美、欧传统客户已开始转向印、巴等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WTO的整体框架下,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明显增多。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对美、日、德、法、意、英、荷、加、澳、新西兰等十国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正是这些发达国家,而且遭受这些国家反倾销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纺织服装产品首当其冲。面对反倾销,我国纺织服装业缺乏规模效益的单纯的价格竞争行为,带来了利润流失和丢失市场两方面的压力,使比较优势进一步受到损害。
“绿色壁垒”已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日用产品特别是纺织品、食品等加强了安全卫生检测。近年来,美国、欧盟相继提高标准,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含量实施严格限制。我国对纺织服装的毒性检测和环境污染鉴定起步较晚,加之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致使标有“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常常被“找麻烦”。
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开发创新和设计能力十分薄弱,尤其是化纤产品在开发创新方面与国外相距甚远,服装则基本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低,盈利能力有限。如果说我国低档纺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话,依靠进口棉纱、染料或直接进口面料打造的中高档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成本、创新设计等方面则均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世贸组织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给发达国家取消贸易配额提供了10年的过渡期,从1995年1月到2004年12月31日,只取消无关紧要的51%的配额,其余49%的紧俏配额品种到2005年1月1日才全部取消。不但如此,在1999年11月19日达成的“中美协定”还规定,美国针对我国的配额要实施到2008年。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方亦可援引非歧视原则延续对我国的配额。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不应对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能指望纺织品服装出口会有大规模增长。当务之急的是,要完善纺织服装及相关原料产品的生产标准,提高自主研发设计水平,增强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以练好“内功”来巩固比较优势,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