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出口前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2-01 11:17:00
在今后的几年里,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配额限制将在2005年才完成,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还需逐步扩大和巩固,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而内销市场上的需求变化还在逐步演进,出口与内销产品的差别将仍会大致保持。
今后几年中国的出口前景,主调应会是十分乐观。不过,乐观的因素只是部分来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多边贸易协议优惠,且其中亦包含着消极的因素。
一是中国每年出口到配额设限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只占出口总额的23%,其中出口往欧盟的40%和美国的13.5%出口都没有受到配额限制。1998年至2001年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的110亿美元,主要是对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的出口。因此,取消配额或增加配额,对中国整体出口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在配额贸易中,对美出口清关使用率约为90%,对欧盟出口清关使用率只有80%,这显示出配额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并不完全。
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享受比此前更佳的关税 优惠。平均而言,对加拿大出口会降至14.5%、欧盟9.1%、美国14.67%、日本7.6%,比前可节省关税支出。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日本,但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占日本进口市场比重极高,2001年达77.1%,减省几个百分点的关税对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增加有限。而对美国和欧盟,由于它们对其他国家通过多种的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提供免关税优惠,中国在关税方面所得轻微减省,相对意义不大。
三是按中国政府的初步测算,按纺织品服装协议规定的配额增长,在2005年取消配额之前,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机会将对原双边增长安排每年增加约1%,对欧盟增加约2.2%,对加拿大增加约2.6%。额外增长的比例不大,且这仅是柄额增加,若配额利用率不高的话,这样的增加实际意义有限。
四是中美双边的协议是在2005年取消配额后中国对美国出口仍受制于反进口激增条款,至2008年底才取消。按这个协议,中国出口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数量(不是价值)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7.5%,毛纺产品为6%,否则美国可单方面采取高关税和配额等保护性措施。按世贸组织的规定,中美这个协议亦可由其他成员国引用。以日本为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服装,2000年的数量增长高达26%,便显然可触发日本引用这样的反进口激增条款。
五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1年占18.4%,若加上出口到香港再转口的间接出口,约为35%。可是,除了配额限制外,美国、欧盟对其他国家实施免关税配额的进口优惠,今后几年,受惠的国家数目更多,范围更大。中国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处于不公平的竞争。而且,美国和欧盟在进口政策方面,逐步增添了许多非经济因素,如人权问题、劳工状况、环保条件等,对中国的出口构成障碍。即使环保条件方面中国企业可改变生产方式来符合,但却增加了成本,使中国的进口与免税进口之间的成本差距扩大,不利中国产品进口。
六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当其他低成本国家逐步发展,并受惠于美国、欧盟的特惠政策,中国的产品便要面对这些国家更低劳动力成本与减免关税的双重竞争。在欧盟市场,中国虽仍占最大的市场份额,却仅只14%(2001年)。土耳其和印度正急速赶上,同年它们分别占市场10.7%及5.7%。在美国市场,中国只占2001年市场的12.7%,低于墨西哥的12.8%、加勒比海国家的12.8%和东盟的12.9%。特别是在中国最有优势的服装方面,中国只有11.3%的市场份额,大大低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从这六个因素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会面临颇大的挑战和竞争,单靠价格竞争不可能争取到稳定的出口增长。其中尤以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阻碍较大,竞争较为剧烈、恶化。
然而,在面对这些消极因素的同时,中国纺织品服装却有两个重大的积极因素,使中国的出口仍然会在今后几年有可观的增长。
一是生产原料价格下跌。200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棉价比国际价高出20%以上,成为影响纺织行业经济效益以至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6月份,中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动用库存棉花,新棉上市后,国内棉价比2季度下降30%。9月以后,纺织行来经济效益改善与出口复增,正是受惠于棉价大幅下降。但是政府的措施虽可左右棉价于一时,以中国棉花生产的限制,特别是棉粮争地,新疆棉花远、运输成本高,棉花的生产和价格很难避免周斯波动,影响中国棉纺服装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所幸中国于12月初加入世贸组织,加上13%的增值税,相关的口岸费用和运费,进口棉花到国内工厂价格近每吨9600元(2002年价格),形成对国内棉花供应价的抑制。在市场开放后,国际棉花价与国内棉花供应价趋平。
至于化纤,中国原有产业和市场都处于少数国家大型企业垄断下,进口亦受限制。中国入世后,在2002年至2005年间,化纤进口关税降幅达70%左右。化纤产品如晴纶、锦纶、涤纶对进口的依存度目前分别为42%、30%、17%。进口关税减低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进口限制取消则大量低价进口,将迫使中国企业不能提高价格。面对进口竞争,中国国营企业必须改进生产,降低成本。而海外企业亦可借当前东亚地区化纤生产能力过剩而大量出口中国或把部分生产转移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因此,在今后颇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原料成本当可保持长期的低水平稳定。
二是日本因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点已经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和欧盟。在增长方面尤其如此。日本进口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占中国出口的27%以上(2001年)。1998年以来快速增长,1999年增长4.2%,2000年增长22%,2001年增长13.1%。2001年相比1998年,中国进口市场里第二及大国的韩国和意大利却分别在数额上减少了30.3%和21.4%。这样的变化,应清楚显示出在日本把纺织品服装生产能力转移至中国后,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里的巨大竞争力。今年头两月,中国服装出口日本市场仍比上年升5.7%,也显示出中国服装出口往日本市场的增长趋势强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本土生产的服装以至纺织品,在中国进口的冲击下,快速萎缩,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来吸纳更多的中国进口。
2001年至2002年初,日本把原材料、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或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和采购数量的趋势,也是有增无减。中国产品成功占据日本市场,反映了中国纺织品服装已超越价格竞争阶段,质量亦赶上要求严格、水平极高的标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增的第一阶段是香港企业的投资,把香港的生产能力与生产经营模式转移至广东,与广东本地因素结合,成功地增加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出口。在此之后,90年代特别是中期以后,中国企业一方面抄袭香港(或香港/广东)模式。另一方面经过政府推动的结构调整(1998年开始),本土企业(包括国营、集体、私营)出口更上台阶。而在2001年,结构调整见功效,无论出口和内销市场,以浙江为首的华东地区企业崛起,超越广东的港商、台商和本地企业,形成“浙江模式”,替代“香港/广东模式”,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主流。而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华企业已经开始把销售对象从日本市场扩及中国大陆本土和出口第三国,凭借其质量和成本优势大有可能推动中国出口新一阶段的扩张。但对于其他本土和外资企业,日本企业的出口,内销肯定会产生出巨大的竞争压力。
今后几年中国的出口前景,主调应会是十分乐观。不过,乐观的因素只是部分来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多边贸易协议优惠,且其中亦包含着消极的因素。
一是中国每年出口到配额设限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只占出口总额的23%,其中出口往欧盟的40%和美国的13.5%出口都没有受到配额限制。1998年至2001年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加的110亿美元,主要是对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的出口。因此,取消配额或增加配额,对中国整体出口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在配额贸易中,对美出口清关使用率约为90%,对欧盟出口清关使用率只有80%,这显示出配额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并不完全。
二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享受比此前更佳的关税 优惠。平均而言,对加拿大出口会降至14.5%、欧盟9.1%、美国14.67%、日本7.6%,比前可节省关税支出。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日本,但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占日本进口市场比重极高,2001年达77.1%,减省几个百分点的关税对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增加有限。而对美国和欧盟,由于它们对其他国家通过多种的双边和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提供免关税优惠,中国在关税方面所得轻微减省,相对意义不大。
三是按中国政府的初步测算,按纺织品服装协议规定的配额增长,在2005年取消配额之前,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机会将对原双边增长安排每年增加约1%,对欧盟增加约2.2%,对加拿大增加约2.6%。额外增长的比例不大,且这仅是柄额增加,若配额利用率不高的话,这样的增加实际意义有限。
四是中美双边的协议是在2005年取消配额后中国对美国出口仍受制于反进口激增条款,至2008年底才取消。按这个协议,中国出口往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数量(不是价值)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7.5%,毛纺产品为6%,否则美国可单方面采取高关税和配额等保护性措施。按世贸组织的规定,中美这个协议亦可由其他成员国引用。以日本为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服装,2000年的数量增长高达26%,便显然可触发日本引用这样的反进口激增条款。
五是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1年占18.4%,若加上出口到香港再转口的间接出口,约为35%。可是,除了配额限制外,美国、欧盟对其他国家实施免关税配额的进口优惠,今后几年,受惠的国家数目更多,范围更大。中国对这两个市场的出口,处于不公平的竞争。而且,美国和欧盟在进口政策方面,逐步增添了许多非经济因素,如人权问题、劳工状况、环保条件等,对中国的出口构成障碍。即使环保条件方面中国企业可改变生产方式来符合,但却增加了成本,使中国的进口与免税进口之间的成本差距扩大,不利中国产品进口。
六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但当其他低成本国家逐步发展,并受惠于美国、欧盟的特惠政策,中国的产品便要面对这些国家更低劳动力成本与减免关税的双重竞争。在欧盟市场,中国虽仍占最大的市场份额,却仅只14%(2001年)。土耳其和印度正急速赶上,同年它们分别占市场10.7%及5.7%。在美国市场,中国只占2001年市场的12.7%,低于墨西哥的12.8%、加勒比海国家的12.8%和东盟的12.9%。特别是在中国最有优势的服装方面,中国只有11.3%的市场份额,大大低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从这六个因素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会面临颇大的挑战和竞争,单靠价格竞争不可能争取到稳定的出口增长。其中尤以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阻碍较大,竞争较为剧烈、恶化。
然而,在面对这些消极因素的同时,中国纺织品服装却有两个重大的积极因素,使中国的出口仍然会在今后几年有可观的增长。
一是生产原料价格下跌。200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棉价比国际价高出20%以上,成为影响纺织行业经济效益以至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6月份,中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动用库存棉花,新棉上市后,国内棉价比2季度下降30%。9月以后,纺织行来经济效益改善与出口复增,正是受惠于棉价大幅下降。但是政府的措施虽可左右棉价于一时,以中国棉花生产的限制,特别是棉粮争地,新疆棉花远、运输成本高,棉花的生产和价格很难避免周斯波动,影响中国棉纺服装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所幸中国于12月初加入世贸组织,加上13%的增值税,相关的口岸费用和运费,进口棉花到国内工厂价格近每吨9600元(2002年价格),形成对国内棉花供应价的抑制。在市场开放后,国际棉花价与国内棉花供应价趋平。
至于化纤,中国原有产业和市场都处于少数国家大型企业垄断下,进口亦受限制。中国入世后,在2002年至2005年间,化纤进口关税降幅达70%左右。化纤产品如晴纶、锦纶、涤纶对进口的依存度目前分别为42%、30%、17%。进口关税减低使企业生产成本下降,进口限制取消则大量低价进口,将迫使中国企业不能提高价格。面对进口竞争,中国国营企业必须改进生产,降低成本。而海外企业亦可借当前东亚地区化纤生产能力过剩而大量出口中国或把部分生产转移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因此,在今后颇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原料成本当可保持长期的低水平稳定。
二是日本因素。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点已经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和欧盟。在增长方面尤其如此。日本进口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占中国出口的27%以上(2001年)。1998年以来快速增长,1999年增长4.2%,2000年增长22%,2001年增长13.1%。2001年相比1998年,中国进口市场里第二及大国的韩国和意大利却分别在数额上减少了30.3%和21.4%。这样的变化,应清楚显示出在日本把纺织品服装生产能力转移至中国后,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里的巨大竞争力。今年头两月,中国服装出口日本市场仍比上年升5.7%,也显示出中国服装出口往日本市场的增长趋势强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本土生产的服装以至纺织品,在中国进口的冲击下,快速萎缩,腾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来吸纳更多的中国进口。
2001年至2002年初,日本把原材料、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或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和采购数量的趋势,也是有增无减。中国产品成功占据日本市场,反映了中国纺织品服装已超越价格竞争阶段,质量亦赶上要求严格、水平极高的标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增的第一阶段是香港企业的投资,把香港的生产能力与生产经营模式转移至广东,与广东本地因素结合,成功地增加对美国、欧盟等市场的出口。在此之后,90年代特别是中期以后,中国企业一方面抄袭香港(或香港/广东)模式。另一方面经过政府推动的结构调整(1998年开始),本土企业(包括国营、集体、私营)出口更上台阶。而在2001年,结构调整见功效,无论出口和内销市场,以浙江为首的华东地区企业崛起,超越广东的港商、台商和本地企业,形成“浙江模式”,替代“香港/广东模式”,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发展的主流。而从2002年开始,日本在华企业已经开始把销售对象从日本市场扩及中国大陆本土和出口第三国,凭借其质量和成本优势大有可能推动中国出口新一阶段的扩张。但对于其他本土和外资企业,日本企业的出口,内销肯定会产生出巨大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