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新疆蚕桑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10 11:45:00
    目前,新疆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南疆四地、洲,以和田地区为重,全区有缫丝企业三家,有自动缫丝机组12组4800绪(和田、洛浦、阿克苏),年生产白厂丝200吨,织绸100万米,全区有桑树1.5亿株左右,其中良桑化程度不到50%。
  一、蚕桑业发展现状
  (一)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农民售茧有保证。
自2002年春蚕开始,新疆各蚕区放开蚕桑生产,实行蚕茧订单生产。这一决定的实施,使全区蚕桑业告别了长期以来蚕茧生产靠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支配形式。由所需蚕茧的企业(公司)与乡镇签订蚕茧供需合同,制定价格,使农民增加了生产的自主权,可根据合同上的价格来决定放养的数量。在当前全国蚕茧市场处于下滑的状态下,实行订单生产,无疑是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蚕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
  第一,常规的养蚕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多年蚕茧生产实践表明“高产户年年高产,低产户年年低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者科技素质不高,是造成蚕茧生产不增产、不增收的主观原因。
  第二,长期以来,蚕桑生产受当地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支配,农民没有自主权。蚕茧的收购价格由当地物价部门规定,农民生产的鲜茧必须交给指定的企业,由企业评级定价收购,蚕茧直接从生产的农家到了企业,没有经过市场交换这一中间环节,蚕茧价格多年来一直在10-12元之间,失去了公平交易的机会,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和单产的提高。
  第三,蚕茧生产规模小,多数蚕农养蚕在1盒以下。新疆由于生产分散,再加上各种生产技术不到位,当地蚕农收入无几,没有规模效益,农民不愿养蚕。
  (三)蚕桑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滞后。
  目前新疆正式在岗的蚕桑技术人员只有100多人,大量的技术处理工作靠文化素质低、技术差的农民技术员(辅导员)或蚕农去完成,技术服务仍处在大锅饭阶段,没有激励机制,生产的发展与技术指导服务不配套,使得一些先进的干旱蚕区丰产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困难重重。 
  蚕药、蚕具供应至今仍然由农业技术部门代购赊欠,待农民售茧时扣回。这种做法致使新疆年年出现总量、种类的不平衡,从而造成蚕病的流行。这也是造成单产下降的主要因素。
  蚕桑基础设施老化短缺,严重滞后蚕业的发展。全区现有的催青室、共育室和大蚕房都是在80-90年代由国家投入大批资金修建,至今用了10余年,由于近些年对蚕桑生产投入不足,造成房屋无法维修,设备没有添置,影响到蚕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制约着蚕桑大户的兴起,使蚕业很难形成规模。
  (四)桑树嫁接改造工程进展缓慢,病虫害严重。
  全区现有桑树资源1.5亿株,已嫁接良桑7000万余株,良桑化程度不到50%,还有8000万株属劣质低产实生桑,桑树嫁接改造工作进展缓慢。此外,桑树病虫害日趋严重,桑树根腐病、春尺蠖、桑粉虱、红蜘蛛、介壳虫、膏药病等病虫害,在全疆蚕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二、新疆蚕业发展对策
  新疆作为西部蚕区,应顺应国家“向西倾斜”的发展战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结构,建立起适应蚕业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一)加速蚕茧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
  加强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把蚕桑生产摆到产业位置上来抓。放弃“适量养蚕”的说法,转变广种薄收、分散生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鼓励发展“养蚕大户”,对有养蚕技术和养蚕设施的农民,在桑树资源的配置上给予支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转换为商品优势。此外,建立科技示范园,形成区域规模,向集团化、规模型农村蚕桑生产模式过渡。扶持建立生产基础服务设施,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立“三高”蚕业,提高蚕桑比较效益。转变条块分割、行业封闭、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实行订单蚕业,探索“企业+农户”的蚕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蚕业产业化道路,解决好茧丝市场波动所造成的困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二)蚕桑生产要发展,技术培训应作先导。 
  新疆要发展蚕桑业,必须拥有有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蚕桑技术推广人员,落实好技术指导的有偿服务,积极培养和引进蚕桑技术人才和经管人才是发展的保障。同时各级政府和技术推广部门还应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蚕农素质。
  (三)切实保护好现有桑树资源,加速桑树栽培科技体系的进步。
新疆的桑树资源不仅仅是蚕桑业的物质基础,更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效益。全区要在保护好现有桑树资源的前提下,对一半尚未改造的桑树,进行嫁接改造,嫁接适应新疆气候、土质的优良桑品种,实现区域良桑化为生态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新疆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转摘自《蚕丝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