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2年春蚕生产情况通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9-04 11:40:00
一. 今春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现有35个区县(市),754个乡镇,880个村,约150万农户栽桑养蚕,分别占全市的87.5%,62.8%、51.8%、26.2%。
2.育苗栽桑情况:2001年,全市调入桑种6723公斤,育苗近6万亩,生产出合格苗达5亿株,去冬今春全市栽桑5.2亿株,约50万亩,而2002年在实施百万担优茧产业化工程的影响下,特别是在退耕还林政策的鼓励下,又调入桑种10134公斤,育苗10.9万亩,预计可出合格苗8亿株。
3.发种产茧情况:今年春季全市发放蚕种41.4万张,较去年春季的39.4万张,约增5.1%,生产鲜茧1320万公斤,单张产量32公斤左右,春蚕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增产,但增收不容乐观。
二、今春蚕桑生产的特点
1.重视力度更大。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全市范围内以百万担优质茧等十个农业产业化工程为载体,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各区县(市)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分别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在宣传、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蚕业生产逐渐形成为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2.资金投入更足。今年,是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的第一年,也可以说是历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上实施的政策最优惠,投入的资金最多的一年。对于蚕桑,市里明确要求把桑树纳入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林之列,并且要在新增指标中首先考虑蚕桑。在市农业产业化办的直接组织下,市级的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财政项目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有关涉农资金。今年专项用于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的资金就达3000多万元。
3.发展机制有所改变。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是跳出蚕业抓蚕业,换个方式搞蚕业的具体体现。按照“区域调专、规模调大、档次调高、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十个为5万担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筛选出重庆丝绸集团、涪陵丝绸集团、云阳光德实业等20家为龙头企业。由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发展之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农户”的产业化。目前,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稳步发展,使得蚕业生产更具活力。
4.桑树基础得到充实。在去年育种6723公斤,出苗5亿多株的基础上,今春又育桑种10134公斤,10.9万亩,预计合格苗8亿多株。今春的育苗改变过去零星分散的作法,而是采取的高规格、高质量的成规模的育商品苗的方式,运用肥团育苗,一步成园等先进实用技术。在栽桑布局上,全市狠抓了“规模”和“优质”这两个核心问题,在规模上大做文章,在优质上狠下工夫。各地精心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调苗,高标准、高质量、落实桑树基础。
5.科技含量提高。各地狠抓了“科技下乡、科技兴蚕”战略,一方面宣传蚕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则主要是贯彻实用技术,把组装配套的实用技术送到蚕农手中,提高了今春养蚕的科技含量。去冬今春,全市桑树的管理和良桑的嫁接比例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今春推广小蚕共育蚕种16.5万张,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720万片,其他优良蔟具478万个,同时对共育室、蚕房等设施设备进行改造。通过这些科技措施的实施,使今春呈现出桑虫危害小,蚕病发生少,单产质量高的良好局面。
6.面临形势难。从近年来看,国际国内许多地方把蚕桑生产作为调整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然而,作为蚕桑生产后继的茧丝绸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却相当“冷却”,茧丝绸产品供大于求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目前生丝价位在13万元每吨,有行无市。这一热一冷,无疑给蚕桑生产的发展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处于两难之地。
7.抓住机遇更多。对于市委、市政府对蚕业生产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有关单位应抓住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自身优势,从规模、质量、效益上尽快创造条件,逐步调整布局,向优质方向发展,切实实现蚕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重庆蚕业管理总站)
(转摘自《蚕丝在线》网)
1.区域分布情况:全市现有35个区县(市),754个乡镇,880个村,约150万农户栽桑养蚕,分别占全市的87.5%,62.8%、51.8%、26.2%。
2.育苗栽桑情况:2001年,全市调入桑种6723公斤,育苗近6万亩,生产出合格苗达5亿株,去冬今春全市栽桑5.2亿株,约50万亩,而2002年在实施百万担优茧产业化工程的影响下,特别是在退耕还林政策的鼓励下,又调入桑种10134公斤,育苗10.9万亩,预计可出合格苗8亿株。
3.发种产茧情况:今年春季全市发放蚕种41.4万张,较去年春季的39.4万张,约增5.1%,生产鲜茧1320万公斤,单张产量32公斤左右,春蚕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增产,但增收不容乐观。
二、今春蚕桑生产的特点
1.重视力度更大。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全市范围内以百万担优质茧等十个农业产业化工程为载体,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各区县(市)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分别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在宣传、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使蚕业生产逐渐形成为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
2.资金投入更足。今年,是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的第一年,也可以说是历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上实施的政策最优惠,投入的资金最多的一年。对于蚕桑,市里明确要求把桑树纳入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林之列,并且要在新增指标中首先考虑蚕桑。在市农业产业化办的直接组织下,市级的退耕还林资金、扶贫资金、财政项目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有关涉农资金。今年专项用于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的资金就达3000多万元。
3.发展机制有所改变。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是跳出蚕业抓蚕业,换个方式搞蚕业的具体体现。按照“区域调专、规模调大、档次调高、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的总体要求,确定了十个为5万担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筛选出重庆丝绸集团、涪陵丝绸集团、云阳光德实业等20家为龙头企业。由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发展之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业主+农户”的产业化。目前,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稳步发展,使得蚕业生产更具活力。
4.桑树基础得到充实。在去年育种6723公斤,出苗5亿多株的基础上,今春又育桑种10134公斤,10.9万亩,预计合格苗8亿多株。今春的育苗改变过去零星分散的作法,而是采取的高规格、高质量的成规模的育商品苗的方式,运用肥团育苗,一步成园等先进实用技术。在栽桑布局上,全市狠抓了“规模”和“优质”这两个核心问题,在规模上大做文章,在优质上狠下工夫。各地精心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调苗,高标准、高质量、落实桑树基础。
5.科技含量提高。各地狠抓了“科技下乡、科技兴蚕”战略,一方面宣传蚕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则主要是贯彻实用技术,把组装配套的实用技术送到蚕农手中,提高了今春养蚕的科技含量。去冬今春,全市桑树的管理和良桑的嫁接比例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今春推广小蚕共育蚕种16.5万张,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720万片,其他优良蔟具478万个,同时对共育室、蚕房等设施设备进行改造。通过这些科技措施的实施,使今春呈现出桑虫危害小,蚕病发生少,单产质量高的良好局面。
6.面临形势难。从近年来看,国际国内许多地方把蚕桑生产作为调整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然而,作为蚕桑生产后继的茧丝绸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却相当“冷却”,茧丝绸产品供大于求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目前生丝价位在13万元每吨,有行无市。这一热一冷,无疑给蚕桑生产的发展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处于两难之地。
7.抓住机遇更多。对于市委、市政府对蚕业生产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出台的有关优惠政策,特别是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有关单位应抓住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自身优势,从规模、质量、效益上尽快创造条件,逐步调整布局,向优质方向发展,切实实现蚕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重庆蚕业管理总站)
(转摘自《蚕丝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