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服装企业如何应对竞争局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6 12:40:00
中国加入WTO,对服装行业来说是一件利好的事。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多年来受被动配额的限制,影响出口的企业的能量得到释放。二是有利于提高服装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的巨大潜在服装市场必然进一步引起国外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和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商将采取多种合作形式进入中国,在竞争和挑战中使我们可以学习和积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从而提高我国产品的档次。因此服装企业优胜劣汰的步伐将加快。我们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每个企业在发展定位上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如何使企业做专做精;二是如何使企业做多做大。我国服装行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其数量占服装行业总数量的53%以上,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来说首先要立足于使企业做专做精,一个企业不要考虑做一个产业的事,而要考虑做好一个产业中的一两个环节,把自己的全部资源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环节上。从我国服装企业成功的经验来看,效益好的企业不一定是做多做大的企业,而是很多中小企业。尽管规模大的企业也有效益好的,但同时也有潜在风险。当然,企业做多做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做多做大,一般说来,集团公司可以做多,有剩余资源的企业可以做多,有稳固加工接单渠道的企业可以做大,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做大。
服装企业的竞争,其背后是所有制的竞争。服装行业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民营所有制这一内在的活力。如果说国有服装企业过去曾经辉煌或现在还在辉煌的话,那充分反映出管理的优势,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今后5~10年内由管理之争将转到制度之争。因此,国有服装企业的改制势在必行,已是刻不容缓。国有企业的包袱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决策效率低,机制不活。国有企业在决策上效率低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即角度和心态。角度——往往表现在参与企业决策的人,由于企业主要经营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履行决策程序,而决策时很难做到没有不同的认识和意见,因此决策效率很难体现。心态——在国有企业决策时,决策人常常带有不同的心态就某一个问题发表意见,不同的意见会直接影响正确决策的形成。二是债务人员负担过重,缺乏活力。服装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80%以上,人员负担过重,机构人员多,成本高,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面对加入WTO后新的竞争,也不宜做多做大,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重新定位。
我国迄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服装品牌,而国内市场又有各种高档服装品牌的消费需求,作为服装企业来说,很想通过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附加值。但是,从国际国内创立品牌的历史来看,一个成熟品牌的创立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成功的,国际一些顶尖服装品牌有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创品牌的历史,而中国大多服装品牌却是在近20年内创立的。因此,国外高档品牌就纷涌而入,占领中国市场,形成了中国高档服装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局面。
一般说来,自创品牌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设计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及选择好的产品定位。当服装品牌推广运作后,还要看市场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效果不佳的应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鉴于一些服装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缺乏设计和营销等实际经验,可以选择经营国外品牌,利用国际成熟品牌的设计技术和营销理念,结合中国的市场特点,在中国加工制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样既可以减少创品牌的周期,又能获得投入少、见效快的收益。当年的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之都,并不是只拥有自创的品牌最多,而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品牌都到了巴黎,而今天的中国也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国一大批品牌的到来。我们没有必要在创品牌模式上搞什么定式,而应在能否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上作选择。
一般说来,品牌服装是有品位的服装,但有品位的服装不一定是品牌服装。品位的直接要素是款式和颜色。从世界发达国家服装业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来看,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品牌,设计品牌,自由品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服装由遮体保暖,到人们注重品牌。随着这一过程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广告宣传,发展到参加服装博览会以及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和渠道,使得国内出现了一批品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品牌。设计品牌阶段:随着个性的需求,人们对穿着开始注重品位,当人们走进琳琅满目的服装商店,首先注意的是款式和颜色,只有款式和颜色对路,才有兴趣细看服装的面料、做工、价格等。服装的款式和颜色直接反映出设计的重要性。自由品牌阶段:服装整体水平比较高,拥有一批国际品牌,人们的消费实力比较强,消费频率比较高,人们的着装常常出现多元品牌的组合。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刚刚从第一个阶段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十分重视对设计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全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各地协会,有力地促进了设计队伍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也感到服装设计的重要性,近几年一批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设计师。但就设计队伍总体水平来说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设计与市场的结合上优势发挥得不够好,能形成设计风格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还不多。从成功的服装企业品牌运作来看,重视服装设计并不是简单地重视某个设计师的创意,而是看设计创意能否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从国内外成功品牌的设计大致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现稳健的款式为主体;二是体现流行时尚的款式为少量;三是体现高档经典的款式为点缀。最终体现出高档服装树形象,时尚服装显特色,批量服装出效益。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国,2001年服装额达336.56亿美元,占全国创汇总额的六分之一,约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17%。中国加入WTO后,取消配额限制;按世界产业转移规律,竞争性产业逐步向第三世界转移;中国传统产业有成熟的技术,许多国际名牌在中国生产;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人勤奋手巧。由此,出口加工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过去通过香港下单的局面将逐步转移到直接向内地企业下单,这样,香港转口贸易的优势也随之发生转移。再有,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权逐步将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可以不受进出口权的限制,直接进行进出口贸易。
作为服装大国的中国,虽然没有叫得响的世界服装品牌,但能吸引和承担国际品牌到中国来生产加工,吸引国际品牌到中国来合作经营,这也是一件双赢的事。作为服装生产企业,能否牢牢抓住市场,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作为服装生产企业,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出口加工的优势,而应在保持巩固已有的加工优势的基础上,以化解和降低内险,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选择,调整和拓展已有的业务领域。
每个企业在发展定位上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如何使企业做专做精;二是如何使企业做多做大。我国服装行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其数量占服装行业总数量的53%以上,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来说首先要立足于使企业做专做精,一个企业不要考虑做一个产业的事,而要考虑做好一个产业中的一两个环节,把自己的全部资源和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环节上。从我国服装企业成功的经验来看,效益好的企业不一定是做多做大的企业,而是很多中小企业。尽管规模大的企业也有效益好的,但同时也有潜在风险。当然,企业做多做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做多做大,一般说来,集团公司可以做多,有剩余资源的企业可以做多,有稳固加工接单渠道的企业可以做大,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可以做大。
服装企业的竞争,其背后是所有制的竞争。服装行业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民营所有制这一内在的活力。如果说国有服装企业过去曾经辉煌或现在还在辉煌的话,那充分反映出管理的优势,但随着竞争的加剧,今后5~10年内由管理之争将转到制度之争。因此,国有服装企业的改制势在必行,已是刻不容缓。国有企业的包袱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决策效率低,机制不活。国有企业在决策上效率低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即角度和心态。角度——往往表现在参与企业决策的人,由于企业主要经营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履行决策程序,而决策时很难做到没有不同的认识和意见,因此决策效率很难体现。心态——在国有企业决策时,决策人常常带有不同的心态就某一个问题发表意见,不同的意见会直接影响正确决策的形成。二是债务人员负担过重,缺乏活力。服装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80%以上,人员负担过重,机构人员多,成本高,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国有企业,面对加入WTO后新的竞争,也不宜做多做大,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重新定位。
我国迄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服装品牌,而国内市场又有各种高档服装品牌的消费需求,作为服装企业来说,很想通过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附加值。但是,从国际国内创立品牌的历史来看,一个成熟品牌的创立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成功的,国际一些顶尖服装品牌有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创品牌的历史,而中国大多服装品牌却是在近20年内创立的。因此,国外高档品牌就纷涌而入,占领中国市场,形成了中国高档服装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占领的局面。
一般说来,自创品牌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设计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及选择好的产品定位。当服装品牌推广运作后,还要看市场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效果不佳的应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鉴于一些服装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缺乏设计和营销等实际经验,可以选择经营国外品牌,利用国际成熟品牌的设计技术和营销理念,结合中国的市场特点,在中国加工制造,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样既可以减少创品牌的周期,又能获得投入少、见效快的收益。当年的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之都,并不是只拥有自创的品牌最多,而是世界许多国家的品牌都到了巴黎,而今天的中国也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国一大批品牌的到来。我们没有必要在创品牌模式上搞什么定式,而应在能否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上作选择。
一般说来,品牌服装是有品位的服装,但有品位的服装不一定是品牌服装。品位的直接要素是款式和颜色。从世界发达国家服装业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来看,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品牌,设计品牌,自由品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服装由遮体保暖,到人们注重品牌。随着这一过程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企业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广告宣传,发展到参加服装博览会以及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和渠道,使得国内出现了一批品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品牌。设计品牌阶段:随着个性的需求,人们对穿着开始注重品位,当人们走进琳琅满目的服装商店,首先注意的是款式和颜色,只有款式和颜色对路,才有兴趣细看服装的面料、做工、价格等。服装的款式和颜色直接反映出设计的重要性。自由品牌阶段:服装整体水平比较高,拥有一批国际品牌,人们的消费实力比较强,消费频率比较高,人们的着装常常出现多元品牌的组合。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刚刚从第一个阶段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十分重视对设计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全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各地协会,有力地促进了设计队伍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也感到服装设计的重要性,近几年一批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设计师。但就设计队伍总体水平来说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设计与市场的结合上优势发挥得不够好,能形成设计风格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品牌还不多。从成功的服装企业品牌运作来看,重视服装设计并不是简单地重视某个设计师的创意,而是看设计创意能否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从国内外成功品牌的设计大致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现稳健的款式为主体;二是体现流行时尚的款式为少量;三是体现高档经典的款式为点缀。最终体现出高档服装树形象,时尚服装显特色,批量服装出效益。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国,2001年服装额达336.56亿美元,占全国创汇总额的六分之一,约占世界服装出口总额的17%。中国加入WTO后,取消配额限制;按世界产业转移规律,竞争性产业逐步向第三世界转移;中国传统产业有成熟的技术,许多国际名牌在中国生产;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人勤奋手巧。由此,出口加工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过去通过香港下单的局面将逐步转移到直接向内地企业下单,这样,香港转口贸易的优势也随之发生转移。再有,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权逐步将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可以不受进出口权的限制,直接进行进出口贸易。
作为服装大国的中国,虽然没有叫得响的世界服装品牌,但能吸引和承担国际品牌到中国来生产加工,吸引国际品牌到中国来合作经营,这也是一件双赢的事。作为服装生产企业,能否牢牢抓住市场,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作为服装生产企业,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出口加工的优势,而应在保持巩固已有的加工优势的基础上,以化解和降低内险,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选择,调整和拓展已有的业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