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我国纺织工业结构“入世”后的调整方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5 11:11:00
加入WTO对我国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全方位且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一些具有国际竟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一方面,巨大的机遇且不必多讲;另一方面,多年计划经济遗留的诸多弊疾仍未完全消除,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管理水平且高效运作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老国企缺乏在无政策保护下抵御风险、参与竞争的能力等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应对。作为我国传统支柱型产业,上述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纺织产业布局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在“入世”之后的调整作出以下分析。
  一、产业布局结构调整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纺织工业已在全国形成了一批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纺织工业基地。当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区际差异缩小,地点特征比较模糊,各地对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创出自己的特色重视不够;有些纺织工业基地过分强调行业齐全和自成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有些地区工厂布点过于分散,配套协作困难,影响生产能力发展;中部、西部发展较慢,某些省、市纺织工业还很薄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加入WTO后,纺织工业布局应作战略性的调整,即:布局结构调整以靠近消费市场为主,重点建设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的纺织工业基地。
  靠近消费市场建纺织企业,不仅便于就地供应,而且能更好的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把产销密切结合起来。布局调整以靠近消费市场为主,是纺织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市场因素对纺织业生产发展更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也是纺织工业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靠近消费市场,通过市场信息和市场手段,企业可以节省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产品适销对路的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获取加快技术进步的动力,为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经常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纺织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新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都比较强;同时由于地处沿海,直接同国际市场联系,人员交往多,信息充分,且有多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便于开发生产各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纺织品。
  二、企业规模结构调整
  就纺织工业总体而言,“入世”后其企业规模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纺织工业生产的技术特点。与明显存在规模经济效益的部门(如冶金、电力、石油化工等等)不同,纺织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同类设备的数量多少来决定的,且原材料成本占纺织产品成本的80%,因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及原材料的节约,并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为转移。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与更大规模的企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同时,纺织工业是对纤维原料进行多阶段加工的生产,各阶段工艺技术是可分的,从而为建立工艺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可能性。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讲,纺织工业技术结构是多层次的,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中小型企业对这种多层次的技术结构有更强的适应性。一方面能灵活的采用手工、半机械和机械化相结合的技术。另一方面便于不断更换和采用新技术。2、纺织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点。纺织品主要是生活消费品。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必须注重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款式。采用中小型企业生产,机动灵活,经营弹性大,应变能力强,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和国内外市场的要求。也就是说,中小型企业的市场适应性相对更好。3、纺织工业布局的特点。纺织工业原料来源多样且分散,纺织品消费对象十分普遍,为使工业布局接近原料地和消费地,纺织工业布局在相对集中的前提下,需要在全国铺开。较多发展中小型企业,对于实现纺织工业布局合理化,促进各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中小型纺织企业投资小,技术要求不高,纺织工业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强,对各地方在有限资金技术力量下解决就业问题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三、产业结构调整
  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全面提高纺织业技术水平,实现纺织产业内升级;二是合理安排纺织业内的各种比例关系,并正确选择纺织工业的主导行业。
  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纺织业大国,但从技术水平上看却是比较落后的,大部分设备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设备,实现纺织产业内升级迫在眉睫。加入WTO为纺织产业内升级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也提出最紧迫的要求。为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世界纺织大国的地位,通过技术进步,彻底改变技术和设备的落后面貌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们应加快纺织设备的更新改造;注意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工作;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纺织行业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压缩一般初加工生产能力,确立服装工业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化纤工业,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四、产品结构调整 
  “入世”后,纺织工业调整产品结构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出口创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用料较少,工艺难度较高,附加值较高和深加工、高档次的产品,实现“以质取胜”。
  为此,应尽量延深加工深度,从原料或半成品的生产向最终产品的生产延深,提高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合理和节约使用原材料;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
  纺织产品结构的深度化及高附加值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讲,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技术改造,提供技术保证;二是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供组织保证。纺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应是:调整企业规模结构,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和深加工的要求,发展企业间的经济联合,特别是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联合,增加名优产品的供给能力;组建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以形成综合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和获得稳固地位;引进兼并机制,对经营不善的亏损企业,或原材料消耗大、产品无前途、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兼并,以推动企业资产存量的流动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