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8-22 10:42:00
200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扩大内需,抓住入世和国际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外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上半年GDP增长7.8%,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长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1—6月同比增长1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累计增长21.5%,比去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国内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累计增长8.6%;进出口实现了12.3%的较高水平的增长,其中出口增长了14.1%。总体看,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中呈现新亮点,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纺织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2002年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纺织行业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升。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衣着消费也得到了稳定增长。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总体运行态势明显好转,生产和销售逐月回升,出口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根本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
1.纺织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下,纺织生产增速回升,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1—6月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完成4490亿元,同比增长13.3%, 增幅比一季度高2.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10.4%,3月份增长12.0% ,4月份增长14.1%,5月份增长15.5%,6月份增长16.7%,累计上升了6.3个百分点,已回升到近两年的较高水平。
上半年纺织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化学纤维和纺织机械增速较快,纱、布、丝织品等产量稳步增长,呢绒产量由下降转为小幅增长。1—6月累计化学纤维产量462.2万吨,同比增长22.9%;纱完成373.3万吨,增长12.3%;布104.6亿米,增长9.8%;印染布95.5亿米,增长16.0%;呢绒11640万米,增长3.2%;毛线18.6万吨,增长5.1%;丝3.8万吨,增长22.8%;丝织品24. 0亿米,增长12.76%;服装完成39.7亿件,同比增长9.0%。
2.国内市场转暖,销售稳定增长,产销率提高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市场略有转暖,衣着消费稳定增长,销售增长加快,产销率提高,产品价格止跌回升。销售增长加快,产销率提高,产品价格止跌回升。1—6月,国内衣着消费增长达10.4%;全国纺织工业销售收入4414亿元,同比增长12.0%,比现价产值的增幅高出2个百分点, 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903亿元,同比增长1.08%,但比去年底下降了3.3%;1-6月产销率96.89%,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产品平均价格已止跌回升,目前平均价格比春节前回升了2%左右,其中中间产品价格回升幅度更大一些,6月份纺织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3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
3.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进口继续下降
出口方面: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趋好,以及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增速小幅上扬,今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了我国入世后第一年开门红。
2002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4%。其中纺织品93.4亿美元,增长11.8%,服装出口168.8亿美元,增长4.3%。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下降。1—6月,一般贸易出口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1%,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同期一般贸易增长最多的;进料加工54.4亿美元,下降6.1%;来料加工42.2亿美元,下降5.6%。
从出口市场看,对设限地区出口60.7亿美元,增长6.2%,保持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态势;对非设限地区出口201.6亿美元,增长7.1%。出口额列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日本、美国、韩国和澳大利亚。对欧盟、香港出口增速加快,对美国出口增速回落,对日出口降幅继续加大。对香港出口58.0亿美元,增长15.6%,比1-5月又提高了0.8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回落了1.1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56.3亿美元,下降9.8%,降幅又提高了1.1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27.4亿美元,增长10.0%,增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经营主体看,集体企业出口增速继续加快,三资企业回落,国有企业基本持平。1—6月份国有企业出口130.0亿美元,同比下降0.3%,占出口总额的49.6%;集体企业出口24.8亿美元,增长22.7%,比1-5月又提高2.1个百分点,比重为9.6%;三资企业95.6亿美元,增长5.7%,回落0.3个百分点,仍保持近37%的比重。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棉制、化纤制产品出口增速继续加快,毛、麻产品降幅加大。棉制产品出口99.3亿美元,增长17.7%,增幅比1-5月提高1.3个百分比;化纤制产品出口8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比1-5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毛制产品13.8亿美元,同比下降14.9%,降幅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丝制产品7.2亿美元,下降19.3%;麻制产品2.2亿美元,下降4.3%,降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各省市出口额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名列出口额前五位,出口合计20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近80%。广东、浙江、福建等出口增速较快,增幅在两位数以上;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均在16%以上。1—6月广东出口64.0亿美元,增长16.8%;浙江44.9亿美元,增长12.1%;江苏40.3亿美元,增长4.6%;上海34.7亿美元,增长1.7%;山东24.2亿美元,增长2.9%;福建10.3亿美元,增长28.1%。
进口方面:进口继续下降,降幅进一步回落,服装进口保持增长。上半年纺织品服装进口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3%,降幅比1-5月又回落0.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总值的5%。其中纺织品进口60.0亿美元,同比下降2.0%,服装进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5.7%。
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中,台湾、日本、韩国排在前三位。从台湾进口金额是15.0亿美元,同比增长5.5%;从日本进口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5%;从韩国进口10.8亿美元,同比下降16.0%。对台湾、日本、韩国三地区的进口总额为37.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57.2%。
化纤单体和化纤进口继续大幅增长,棉花、羊毛进口下降,纺机进口继续增长。1—6月进口化学纤维87.0万吨,增长9.6%,增幅比1—5月回落0.9个百分点,占国产量的18.8%。其中短纤及丝束进口61.6万吨,增长11.2%,增幅比比皆是-5月下降2.1个百分点;合纤长丝24.2万吨,增长5.4%,比1-5月提高1.7个百分点;人纤长丝进口1.1万吨,增长16.2%,回落1.9个百分点;化纤单体进口349.0万吨,增长39.1%;进口棉花(含未梳、已梳和废料)4.2万吨,下降3.5%;羊毛9.7万吨,下降23.8%。纺机进口额15.6亿美元,增长6.8%,增幅比1—5月又提高2.6个百分点。
今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1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134亿美元的1.5倍,纺织工业仍然为国家积累外汇作出重要贡献。
4.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1—2月利润下降7.8%,1—3月下降5.3%,从4月份效益开始显著回升,二季度利润增长了18%,尤其是4月份当月利润增长了12.0%,5月份增长29.1%。其中,1-4月增长0.1%,基本持平,1-5月增长7.0%,1-6月全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8.4%,根本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从当月利润额看,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1—2月实现利润23.1亿元,3月份21.2亿元,4月份23.7亿元,5月份27.3亿元,6月份28.2亿元。
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1—6月全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90次/年,比一季度提高了0.12次,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03次;资产负债率63.7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6.54%,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产成品增加1.08%,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但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增长10.6%,比一季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表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各地区效益看,上半年主要盈利地区是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福建和河北,主要亏损地区是新疆、陕西、北京、辽宁和黑龙江;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是河北、江苏、山东、广东等。1—6月浙江实现利润40.7亿元,增加4.3亿元;江苏33.5亿元,增加6.3亿元;山东22.3亿元,增加4.1亿元;上海8.5亿元,减少1.5亿元;广东8.0亿元,增加1.2亿元;福建6.0亿元,减少0.2亿元;河北4.6亿元,增加1.1亿元。新疆亏损2.3亿元,增亏1.9亿元;陕西亏损1.0亿元,增亏0.4亿元;辽宁亏损0.6亿元,减利增亏0.7亿元;黑龙江亏损0.6亿元,减利增亏0.9亿元。此外,地区间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全行业效益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2个地区全行业亏损。
从分行业效益看,服装业、棉纺织业、化纤业仍然是纺织行业的三大主要盈利行业,分别占利润总额的35.5%、25.3%和10.1%。总体看,上半年各分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前道行业减利,后道行业增利。其中,服装、针织、丝绸、印染和纺机业增利,尤其是服装业利润增长最多;化纤业、棉纺业、毛纺织和麻纺织业减利。上半年服装行业实现利润43.9亿元,增加3.9亿元;针织业7.5亿元,增0.9亿元;丝绸业9.6亿元,增长0.7亿元;印染业6.8亿元,增1.0亿元;纺机业6.1亿元,增1.3亿元;棉纺织业(含纺、织、染)31.2亿元,增2.3亿元。化纤业11.4亿元,减利1.1亿元;棉纺业9.7亿元,减2.4亿元;毛纺织业6.1亿元,减利0.3亿元;麻纺织业0.03亿元,减利0.3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化纤业在一季度效益下降了57.3%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涨的驱动下,4-5月出现暂时的好转,利润同比增长了1倍。但5月末市场形势又出现逆转,价格急剧下滑,一个多月降幅达10-20%,利润再度下滑,6月份当月利润下降42%。上半年累计利润11.4亿元,下降了8.7%(减少1.1亿元)。从目前趋势判断,下半年化纤业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状况可能会更加恶化。
二、2002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上半年纺织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转暖、国内外市场棉花市场的接轨、国内市场稳定以及投资拉动等因素,对纺织经济的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1.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促进了纺织出口的较快增长
我国纺织工业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又直接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回暖迹象,特别是上半年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温和复苏的迹象,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6.1%,为1999年四季度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二季度增长4.5%左右,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表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虽然持续低迷,但今年一季度增长0.7%,开始摆脱近年来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欧盟也也出现了币值走强、经济趋升的态势。上半年世界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加快,同时,在“911”之后,世界经济下滑,市场库存下降,今年以来,为补足库存,订单增多,也拉动了纺织出口的回升,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增长,表明出口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国内外棉花市场的稳定,保证了纺织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棉花市场总体上基本稳定,价格处于低位,略有波动。
国际方面: 2001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一路下跌,到10月份,降至近20年来历史最低点35美分/磅,之后逐步上扬,去年底回升到43美分/磅。进入2002年,国际棉价总体上基本平稳,呈现小幅下行的态势,到5月8日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点38.6美分/磅,之后开始回升,6月份回升幅度加大。国际棉花现货价格A指数6月份平均为42.6美分/磅(折合人民币每吨7775元,,加上关税、增值税及港口费后折口岸交货价每吨9073元),比5月份上升2.8美分/磅,升幅为7%,但比1月份低0.7美分/磅,降幅为2.1%。
国内方面:与国际市场相同,2001年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年底达到8000元/吨,全年平均价格高出国际市场1300元/吨左右。2002年上半年,国内棉价总体在平稳基础上呈现小幅上扬的态势,6月份国内市场标准级棉花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8540元,比5月份上升0.63%,比年初上涨540元,涨幅为6.8%。
价格比较:从国内外棉价走势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多数时间国内棉价低于国际市场。1—4月国际棉价一直比国内价格高,5月份,国际市场价格小幅波动,先跌后涨,跌到最低时,比国内价格低500元/ 吨左右,到月底基本与国内持平,6月份,国际棉价继续回升,又略高于国内价格。因价格等因素,今年1—6月我国棉花进口下降,出口上升。进口棉花4.17万吨,同比下降3.5%,出口5.6万吨,同比增长22.2%。
分析今年上半年国内棉花市场保持平稳的原因,一是充足的资源供应起到决定性作用。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6月份报告预测,本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124万吨,总需求为1994万吨,当年供大于求200万吨,Cotlook A指数年度均价预计仅为43美分/磅;2001年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加上期末库存,总资源超过需求量; 二是国内外棉花市场的初步接轨是国内棉花价格保持稳定的关键。我国加入WTO后,棉花的进口管理实行关税配额管理(2002年关税为1%,配额量为81.85万吨),为我国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创造了条件。尽管今年以来纺织出口市场有所回升,对棉花价格有所拉动,但在国际市场充足的资源供应和低关税、高数量的关税配额的影响下,仍保持了基本稳定;三是较低的收购价格是棉价平稳的基础。据有关部门测算,本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平均为357元/担,是近10年来最低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销售价格的上涨;四是库存的市场调节发挥一定作用。全国棉花交易从今年5月9日开始抛售库存陈棉,对稳定市场供应,特别是满足中低级棉花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看,入世第一年,我国棉花市场基本平稳,特别是价格略低于国际市场,增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市场竞争力,对上半年扩大出口、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关键作用。
3.内需拉动继续发挥作用
上半年,国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6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 5月份消费品市场升温较快,增长9.3%,是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上半年城市消费量零售总额的增幅高于农村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保持基本平稳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10.4%,增幅比5月份上升2.5个百分点,但比3月份下降13.4个百分点。
4.投资继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今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1.5%,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外商投资高速增长,1—6月实际利用外资额达246亿美元,增长18.7%。上半年纺织行业完成投资106.9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2亿元,增长8.2%,技术改造投资65.7亿元,增长7.7%。从数字看,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是很大,但应看到,这是在去年同期68%的高增幅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行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长后劲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1.纺织生产和出口增长与产品价格下降形成对比
上半年纺织生产保持增长,特别是4月份以后增速较快,中间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最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从1月到6月,全国衣着消费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月分别下降1.8%、2.0%、2.2%、2.2%、1.9%和2.2%,其中服装价格同比下降2.1%--2.6%;衣着消费品出厂价格同比均下降,下降幅度在1.2%--3.2%之间。上半年在棉花及化纤原料上涨的推动下,纺织产品比年初有所提高,但产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小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如6月份纱布价格比年初提高了5%左右,而棉花价格平均上涨约7%;6月份涤纶短纤维价格比年初上涨15%左右,而聚酯切片价格上涨25%左右,特别聚酯原料PTA的价格上涨约50%。同时,随着生产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国内市场销售趋淡,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有所下降,进入6月份,市场销售进一步平淡。
尽管上半年纺织工业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主要是靠数量的增长带动的,而出口价格有所下降。据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纺织出口产品平均价格下降7.6%,出口北美地区的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说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尚未摆脱“以量取胜”、“低价扩张”的增长方式,这即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益的提高,又有可能引起进口国的“磋商”限制和反倾销等。
2.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
2002年1—6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亿元,同比下降61%,减利8.4亿元,中西部国有企业更为困难。而同期非国有企业增利18 亿元。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人员多、社会负担重。1—6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69.1%,同比又上升0.2个百分点,比非国有企业高8.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4%,比非国有企业高出近6个百分点。
3.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分化明显
由于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看好,社会资本投资纺织业非常踊跃,特别是向织造业、服装业和化纤业投资居多,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全国纺机进口增长迅速,国产无梭织机、工业缝纫机甚至出现脱销现象。1-6月全国进口织机14639台,同比增长42.6%,针织机械进口17366台,增长60.1%,印染机械增长1倍多,缝纫机增长20%。预计全年气流纺纱机进口量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机械市场最大的买主。投资增加,引进先进设备,有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但牛仔布、化纤等部分产品和行业投资过于集中,产能增长过快,竞争过度,市场风险加大。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也加速了企业的两极分化。1-6月纺织行业盈利企业盈利额178亿元,增长12.3%;亏损企业亏损额55亿元,增长22.4%。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运行中困难不断加剧。
4.化纤生产和进口增长过快,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化纤行业经济效益迅速下滑,去年利润下降51%,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8.6%。1—6月份全国化纤产量增长22.9%,进口增长9.6%,增长幅度较大,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大。市场表现5月底以来,化纤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化纤原料及化纤价格急剧下跌,市场销售下滑,库存上升,势必造成化纤行业效益下降和经营状况的恶化,同时,再次为化纤业特别是聚酯业扩能热敲响了警钟。
造成我国化纤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化纤生产能力过剩10%左右,我国化纤业也存在盲目上能力、结构不合理及供求失衡问题;二是国内化纤原料发展滞后,进口依赖性大。如PTA、EG自给率只有40%左右,1-6月进口分别增长35%和56%;三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较少,开发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化纤差别化率一般在45%左右,而我国仅约为25%,甚至低于东南亚国家。
四、下半年纺织经济运行趋势预测
总体上看,2002年下半年纺织经济面临的形势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国内外棉花市场的基本稳定、内需和投资的稳定增长等,但国内消费水平有待提高、世界经济好转的不稳定性以及国际市场不利因素增多等,将对纺织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
1.国际市场
作为纺织经济的“晴雨表”,纺织品服装出口对纺织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分析下半年纺织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形势在上半年回暖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恢复。最近国际货币资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份提出的2.8%提高到2.9%,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近半壁江山的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和欧盟市场将缓慢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据美国著名经济研究机构——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安德森经济学院6月19日发表的报告预测: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出现的复苏“是十分特殊而脆弱的”,但今明两年内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但稳步复苏的势头,到2003年年中,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2.5%至3%的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美元对14个主要货币汇率均趋贬值,创1987年以来之最。而且,美元走贬趋势仍未有停止之意。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提芬
一、2002年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纺织行业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升。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衣着消费也得到了稳定增长。市场需求的增长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总体运行态势明显好转,生产和销售逐月回升,出口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根本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
1.纺织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的拉动下,纺织生产增速回升,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1—6月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完成4490亿元,同比增长13.3%, 增幅比一季度高2.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10.4%,3月份增长12.0% ,4月份增长14.1%,5月份增长15.5%,6月份增长16.7%,累计上升了6.3个百分点,已回升到近两年的较高水平。
上半年纺织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化学纤维和纺织机械增速较快,纱、布、丝织品等产量稳步增长,呢绒产量由下降转为小幅增长。1—6月累计化学纤维产量462.2万吨,同比增长22.9%;纱完成373.3万吨,增长12.3%;布104.6亿米,增长9.8%;印染布95.5亿米,增长16.0%;呢绒11640万米,增长3.2%;毛线18.6万吨,增长5.1%;丝3.8万吨,增长22.8%;丝织品24. 0亿米,增长12.76%;服装完成39.7亿件,同比增长9.0%。
2.国内市场转暖,销售稳定增长,产销率提高
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市场略有转暖,衣着消费稳定增长,销售增长加快,产销率提高,产品价格止跌回升。销售增长加快,产销率提高,产品价格止跌回升。1—6月,国内衣着消费增长达10.4%;全国纺织工业销售收入4414亿元,同比增长12.0%,比现价产值的增幅高出2个百分点, 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903亿元,同比增长1.08%,但比去年底下降了3.3%;1-6月产销率96.89%,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产品平均价格已止跌回升,目前平均价格比春节前回升了2%左右,其中中间产品价格回升幅度更大一些,6月份纺织衣着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3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
3.抓住入世的有利时机,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进口继续下降
出口方面: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趋好,以及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我国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增速小幅上扬,今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了我国入世后第一年开门红。
2002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4%。其中纺织品93.4亿美元,增长11.8%,服装出口168.8亿美元,增长4.3%。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下降。1—6月,一般贸易出口1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1%,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同期一般贸易增长最多的;进料加工54.4亿美元,下降6.1%;来料加工42.2亿美元,下降5.6%。
从出口市场看,对设限地区出口60.7亿美元,增长6.2%,保持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态势;对非设限地区出口201.6亿美元,增长7.1%。出口额列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日本、美国、韩国和澳大利亚。对欧盟、香港出口增速加快,对美国出口增速回落,对日出口降幅继续加大。对香港出口58.0亿美元,增长15.6%,比1-5月又提高了0.8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回落了1.1个百分点;对日本出口56.3亿美元,下降9.8%,降幅又提高了1.1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27.4亿美元,增长10.0%,增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经营主体看,集体企业出口增速继续加快,三资企业回落,国有企业基本持平。1—6月份国有企业出口130.0亿美元,同比下降0.3%,占出口总额的49.6%;集体企业出口24.8亿美元,增长22.7%,比1-5月又提高2.1个百分点,比重为9.6%;三资企业95.6亿美元,增长5.7%,回落0.3个百分点,仍保持近37%的比重。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棉制、化纤制产品出口增速继续加快,毛、麻产品降幅加大。棉制产品出口99.3亿美元,增长17.7%,增幅比1-5月提高1.3个百分比;化纤制产品出口8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比1-5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毛制产品13.8亿美元,同比下降14.9%,降幅比1-5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丝制产品7.2亿美元,下降19.3%;麻制产品2.2亿美元,下降4.3%,降幅提高1.8个百分点。
从各省市出口额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名列出口额前五位,出口合计20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近80%。广东、浙江、福建等出口增速较快,增幅在两位数以上;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下降幅度较大,降幅均在16%以上。1—6月广东出口64.0亿美元,增长16.8%;浙江44.9亿美元,增长12.1%;江苏40.3亿美元,增长4.6%;上海34.7亿美元,增长1.7%;山东24.2亿美元,增长2.9%;福建10.3亿美元,增长28.1%。
进口方面:进口继续下降,降幅进一步回落,服装进口保持增长。上半年纺织品服装进口65.9亿美元,同比下降1.3%,降幅比1-5月又回落0.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总值的5%。其中纺织品进口60.0亿美元,同比下降2.0%,服装进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5.7%。
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中,台湾、日本、韩国排在前三位。从台湾进口金额是15.0亿美元,同比增长5.5%;从日本进口1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5%;从韩国进口10.8亿美元,同比下降16.0%。对台湾、日本、韩国三地区的进口总额为37.7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57.2%。
化纤单体和化纤进口继续大幅增长,棉花、羊毛进口下降,纺机进口继续增长。1—6月进口化学纤维87.0万吨,增长9.6%,增幅比1—5月回落0.9个百分点,占国产量的18.8%。其中短纤及丝束进口61.6万吨,增长11.2%,增幅比比皆是-5月下降2.1个百分点;合纤长丝24.2万吨,增长5.4%,比1-5月提高1.7个百分点;人纤长丝进口1.1万吨,增长16.2%,回落1.9个百分点;化纤单体进口349.0万吨,增长39.1%;进口棉花(含未梳、已梳和废料)4.2万吨,下降3.5%;羊毛9.7万吨,下降23.8%。纺机进口额15.6亿美元,增长6.8%,增幅比1—5月又提高2.6个百分点。
今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1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134亿美元的1.5倍,纺织工业仍然为国家积累外汇作出重要贡献。
4.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经济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1—2月利润下降7.8%,1—3月下降5.3%,从4月份效益开始显著回升,二季度利润增长了18%,尤其是4月份当月利润增长了12.0%,5月份增长29.1%。其中,1-4月增长0.1%,基本持平,1-5月增长7.0%,1-6月全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8.4%,根本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从当月利润额看,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1—2月实现利润23.1亿元,3月份21.2亿元,4月份23.7亿元,5月份27.3亿元,6月份28.2亿元。
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1—6月全行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90次/年,比一季度提高了0.12次,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03次;资产负债率63.7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26.54%,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产成品增加1.08%,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但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增长10.6%,比一季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表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各地区效益看,上半年主要盈利地区是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福建和河北,主要亏损地区是新疆、陕西、北京、辽宁和黑龙江;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是河北、江苏、山东、广东等。1—6月浙江实现利润40.7亿元,增加4.3亿元;江苏33.5亿元,增加6.3亿元;山东22.3亿元,增加4.1亿元;上海8.5亿元,减少1.5亿元;广东8.0亿元,增加1.2亿元;福建6.0亿元,减少0.2亿元;河北4.6亿元,增加1.1亿元。新疆亏损2.3亿元,增亏1.9亿元;陕西亏损1.0亿元,增亏0.4亿元;辽宁亏损0.6亿元,减利增亏0.7亿元;黑龙江亏损0.6亿元,减利增亏0.9亿元。此外,地区间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全行业效益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2个地区全行业亏损。
从分行业效益看,服装业、棉纺织业、化纤业仍然是纺织行业的三大主要盈利行业,分别占利润总额的35.5%、25.3%和10.1%。总体看,上半年各分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前道行业减利,后道行业增利。其中,服装、针织、丝绸、印染和纺机业增利,尤其是服装业利润增长最多;化纤业、棉纺业、毛纺织和麻纺织业减利。上半年服装行业实现利润43.9亿元,增加3.9亿元;针织业7.5亿元,增0.9亿元;丝绸业9.6亿元,增长0.7亿元;印染业6.8亿元,增1.0亿元;纺机业6.1亿元,增1.3亿元;棉纺织业(含纺、织、染)31.2亿元,增2.3亿元。化纤业11.4亿元,减利1.1亿元;棉纺业9.7亿元,减2.4亿元;毛纺织业6.1亿元,减利0.3亿元;麻纺织业0.03亿元,减利0.3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化纤业在一季度效益下降了57.3%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涨的驱动下,4-5月出现暂时的好转,利润同比增长了1倍。但5月末市场形势又出现逆转,价格急剧下滑,一个多月降幅达10-20%,利润再度下滑,6月份当月利润下降42%。上半年累计利润11.4亿元,下降了8.7%(减少1.1亿元)。从目前趋势判断,下半年化纤业的困难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状况可能会更加恶化。
二、2002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上半年纺织经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的转暖、国内外市场棉花市场的接轨、国内市场稳定以及投资拉动等因素,对纺织经济的好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1.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促进了纺织出口的较快增长
我国纺织工业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又直接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回暖迹象,特别是上半年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温和复苏的迹象,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高达6.1%,为1999年四季度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二季度增长4.5%左右,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但表明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虽然持续低迷,但今年一季度增长0.7%,开始摆脱近年来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欧盟也也出现了币值走强、经济趋升的态势。上半年世界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加快,同时,在“911”之后,世界经济下滑,市场库存下降,今年以来,为补足库存,订单增多,也拉动了纺织出口的回升,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增长,表明出口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国内外棉花市场的稳定,保证了纺织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棉花市场总体上基本稳定,价格处于低位,略有波动。
国际方面: 2001年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一路下跌,到10月份,降至近20年来历史最低点35美分/磅,之后逐步上扬,去年底回升到43美分/磅。进入2002年,国际棉价总体上基本平稳,呈现小幅下行的态势,到5月8日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点38.6美分/磅,之后开始回升,6月份回升幅度加大。国际棉花现货价格A指数6月份平均为42.6美分/磅(折合人民币每吨7775元,,加上关税、增值税及港口费后折口岸交货价每吨9073元),比5月份上升2.8美分/磅,升幅为7%,但比1月份低0.7美分/磅,降幅为2.1%。
国内方面:与国际市场相同,2001年国内棉花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年底达到8000元/吨,全年平均价格高出国际市场1300元/吨左右。2002年上半年,国内棉价总体在平稳基础上呈现小幅上扬的态势,6月份国内市场标准级棉花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8540元,比5月份上升0.63%,比年初上涨540元,涨幅为6.8%。
价格比较:从国内外棉价走势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多数时间国内棉价低于国际市场。1—4月国际棉价一直比国内价格高,5月份,国际市场价格小幅波动,先跌后涨,跌到最低时,比国内价格低500元/ 吨左右,到月底基本与国内持平,6月份,国际棉价继续回升,又略高于国内价格。因价格等因素,今年1—6月我国棉花进口下降,出口上升。进口棉花4.17万吨,同比下降3.5%,出口5.6万吨,同比增长22.2%。
分析今年上半年国内棉花市场保持平稳的原因,一是充足的资源供应起到决定性作用。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6月份报告预测,本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124万吨,总需求为1994万吨,当年供大于求200万吨,Cotlook A指数年度均价预计仅为43美分/磅;2001年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加上期末库存,总资源超过需求量; 二是国内外棉花市场的初步接轨是国内棉花价格保持稳定的关键。我国加入WTO后,棉花的进口管理实行关税配额管理(2002年关税为1%,配额量为81.85万吨),为我国纺织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创造了条件。尽管今年以来纺织出口市场有所回升,对棉花价格有所拉动,但在国际市场充足的资源供应和低关税、高数量的关税配额的影响下,仍保持了基本稳定;三是较低的收购价格是棉价平稳的基础。据有关部门测算,本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平均为357元/担,是近10年来最低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棉花销售价格的上涨;四是库存的市场调节发挥一定作用。全国棉花交易从今年5月9日开始抛售库存陈棉,对稳定市场供应,特别是满足中低级棉花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看,入世第一年,我国棉花市场基本平稳,特别是价格略低于国际市场,增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市场竞争力,对上半年扩大出口、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关键作用。
3.内需拉动继续发挥作用
上半年,国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6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 5月份消费品市场升温较快,增长9.3%,是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上半年城市消费量零售总额的增幅高于农村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衣着类商品零售总额保持基本平稳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10.4%,增幅比5月份上升2.5个百分点,但比3月份下降13.4个百分点。
4.投资继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今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1.5%,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值得注意的外商投资高速增长,1—6月实际利用外资额达246亿美元,增长18.7%。上半年纺织行业完成投资106.9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9.2亿元,增长8.2%,技术改造投资65.7亿元,增长7.7%。从数字看,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是很大,但应看到,这是在去年同期68%的高增幅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行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长后劲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上半年纺织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1.纺织生产和出口增长与产品价格下降形成对比
上半年纺织生产保持增长,特别是4月份以后增速较快,中间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最终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从1月到6月,全国衣着消费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月分别下降1.8%、2.0%、2.2%、2.2%、1.9%和2.2%,其中服装价格同比下降2.1%--2.6%;衣着消费品出厂价格同比均下降,下降幅度在1.2%--3.2%之间。上半年在棉花及化纤原料上涨的推动下,纺织产品比年初有所提高,但产品价格的上升幅度小于原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如6月份纱布价格比年初提高了5%左右,而棉花价格平均上涨约7%;6月份涤纶短纤维价格比年初上涨15%左右,而聚酯切片价格上涨25%左右,特别聚酯原料PTA的价格上涨约50%。同时,随着生产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国内市场销售趋淡,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有所下降,进入6月份,市场销售进一步平淡。
尽管上半年纺织工业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主要是靠数量的增长带动的,而出口价格有所下降。据统计,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纺织出口产品平均价格下降7.6%,出口北美地区的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更为明显,说明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尚未摆脱“以量取胜”、“低价扩张”的增长方式,这即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益的提高,又有可能引起进口国的“磋商”限制和反倾销等。
2.国有企业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
2002年1—6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3亿元,同比下降61%,减利8.4亿元,中西部国有企业更为困难。而同期非国有企业增利18 亿元。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人员多、社会负担重。1—6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69.1%,同比又上升0.2个百分点,比非国有企业高8.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0.4%,比非国有企业高出近6个百分点。
3.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分化明显
由于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工业的发展前景看好,社会资本投资纺织业非常踊跃,特别是向织造业、服装业和化纤业投资居多,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全国纺机进口增长迅速,国产无梭织机、工业缝纫机甚至出现脱销现象。1-6月全国进口织机14639台,同比增长42.6%,针织机械进口17366台,增长60.1%,印染机械增长1倍多,缝纫机增长20%。预计全年气流纺纱机进口量比去年增长1倍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机械市场最大的买主。投资增加,引进先进设备,有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但牛仔布、化纤等部分产品和行业投资过于集中,产能增长过快,竞争过度,市场风险加大。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也加速了企业的两极分化。1-6月纺织行业盈利企业盈利额178亿元,增长12.3%;亏损企业亏损额55亿元,增长22.4%。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运行中困难不断加剧。
4.化纤生产和进口增长过快,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化纤行业经济效益迅速下滑,去年利润下降51%,今年上半年同比又下降8.6%。1—6月份全国化纤产量增长22.9%,进口增长9.6%,增长幅度较大,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大。市场表现5月底以来,化纤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化纤原料及化纤价格急剧下跌,市场销售下滑,库存上升,势必造成化纤行业效益下降和经营状况的恶化,同时,再次为化纤业特别是聚酯业扩能热敲响了警钟。
造成我国化纤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球化纤生产能力过剩10%左右,我国化纤业也存在盲目上能力、结构不合理及供求失衡问题;二是国内化纤原料发展滞后,进口依赖性大。如PTA、EG自给率只有40%左右,1-6月进口分别增长35%和56%;三是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较少,开发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发达国家化纤差别化率一般在45%左右,而我国仅约为25%,甚至低于东南亚国家。
四、下半年纺织经济运行趋势预测
总体上看,2002年下半年纺织经济面临的形势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的继续好转、国内外棉花市场的基本稳定、内需和投资的稳定增长等,但国内消费水平有待提高、世界经济好转的不稳定性以及国际市场不利因素增多等,将对纺织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
1.国际市场
作为纺织经济的“晴雨表”,纺织品服装出口对纺织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分析下半年纺织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形势在上半年回暖的基础上,下半年继续恢复。最近国际货币资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份提出的2.8%提高到2.9%,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近半壁江山的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和欧盟市场将缓慢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据美国著名经济研究机构——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安德森经济学院6月19日发表的报告预测:虽然目前美国经济出现的复苏“是十分特殊而脆弱的”,但今明两年内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但稳步复苏的势头,到2003年年中,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2.5%至3%的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美元对14个主要货币汇率均趋贬值,创1987年以来之最。而且,美元走贬趋势仍未有停止之意。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提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