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上半年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7-19 12:10:00
作为加入WTO后的强势产业,纺织行业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格外引人关注。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1~5月统计数字分析,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的总体形势趋好,呈现出“产销稳步增长,出口增速加快,效益明显回升“的基本特征。
展示这些特征固然需要具体数字:
1~5月行业规模以上总产值(不变价)3705亿元,同比增长12.78%,销售收入3574亿元,增幅10.91%,销售产值3730亿元,增长10.18%,出口交货值1199亿元,增长7.48%,产销率97.1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1~5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1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纺织品出口51.3亿元,增长10.74%,服装出口137.05亿美元,增长4.66%,全行业出口额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18.43%,贸易顺差160.54亿美元,为全国的153.92%;
1~5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95.3亿元,增幅达到7.0%,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尤其在今年一季度行业利润同比降低5.3%后,4月、5月两月利润增长曲线出现拐点,环比增长12.0%、29.1%。
这些运行的亮点,应该说是今年以来行业整体竞争力实实在在的体现,预示着行业整体形势向好的趋势发展,令从去年全球性经济衰退状态走过来的纺织全行业感到欣慰。
竞争力的支点
欣慰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行业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其支点在哪?这对加入WTO后的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分析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经济运行的视角,需要抓住行业发展的主动脉追溯和探究。
众所周知,1998~2000年间实施的总量结构调整,使困境中的纺织行业呈现转机,伴随着21世纪到来,围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全行业开始步入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新阶段。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早日把我国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战略选择。2001年全行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近150亿元,比上年递增30%左右,1999~2001年间国家先后五批国债贴息支持纺织技改,带动银行贷款数百亿元,建成了一批高档纺、织、染项目和差别化纤维项目,使国产面料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作为试点的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
新世纪前后的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实践,实际上启动了行业竞争力的支点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创新、品牌转移的进程,但这毕竟是初始,行业运行完全脱离数量型轨道还不太现实,仅以海关今年最新的出口统计数字就能看个究竟。1~5月我国纺织纱线、纺织织物、各类服装出口增长变化基本上呈现两种状况:或者是数量增幅超过价值增幅,或者是价值降幅超过数量降幅。这一正一负的增长差异之后果,必然是出口价格的全面下降,比如棉纱线平均单价同比下降13.26%,棉织物下降7.37%,合纤织物下降2.87%,床上用品下降8.02%,针织服装下降4.51%,梭织服装下降7.88%
尽管1~5月整个行业的出口规模达到213.8亿美元,而增长的来源显然主要是数量因素的推动,充分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竞争力的支点依然在于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
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与当期的市场供求、交易秩序有关,更有着深刻的产业背景。今年的出口价格普遍走低,是在国际经济复苏条件下,配额开始取消、外商采购压价、大量企业围绕传统市场以大路产品争抢出口留下的后患,尽管出口增速加快,但价格全面回落,使得企业在质量、创新和品牌推广方面的努力很难得到预期回报,外部的压力和内在的惯性,使不少企业为求生存不得已又重蹈数量与价格过度竞争的覆辙,其结果只能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产出低下,低水平扩张的产业规模效益丧失。
看来,从根本上摆脱数量与价格过度竞争模式,是需要企业痛下决心的过程,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在数量和价格上拼来拼去,只会降低产业层次、牺牲企业利益、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受制于别国“磋商”或设限。过分集中在传统产品市场打价格战,只会导致对新产品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要坚定地走质量、创新、品牌之路,真正把其作为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支点。
过渡期的热点
今年上半年行业经济形势向好的趋势,虽然隐含着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对全行业全年顺利运行,以及到2005年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最终过渡到自由化算是一个较好的开局。考虑今年全行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好于去年,可以预见全年的行业形势应比去年要强。关键是下一步如何利用这两年多的过渡期,抓住一些影响行业竞争力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并给出明确的说法和政策建议,为行业竞争力的支点稳定地置于质量、创新、品牌之上奠定基础。
一是坚定地树立起技术进步的旗帜。1998~2000年以棉纺压锭为主流的总量控制使命完成,把全行业引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买方市场不断成熟,警示着凭借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路子将愈走愈窄。企业必须紧握技术进步的旗帜,把掌握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和加强管理作为争取至高点和捕捉商机的“杀手锏”。在政策层面,应该与时俱进地予以调整。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已正式融入全球化经济,应该从全行业和国际大市场来平衡供给与需求,让市场选择与淘汰,允许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或更新设备,不与淘汰落后能力挂钩,正确处理好总量控制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是紧紧地抓住面料产品不放松。面料产品是全行业技术进步的核心产品,前后道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近两年国家支持、民间投入、企业努力,使国产面料扩大出口和满足内需的能力有所增强。在刚刚结束的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展览上,一些国内知名的面料企业如江苏阳光、兰州三毛的产品受到外商的青睐,收获不小。当然,国产面料的提升集中体现在纯棉、纯毛和混纺面料有了长足进步,但档次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差距,化纤仿真面料还有待于从纤维、纺纱、织造、染整全面攻关。建议政府继续对发展纺织面料给予政策支持,支持范围不局限于国企而应扩至民企,项目选择应重点向仿真面料倾斜,对社会效益突出的污水集中处理项目也应给予支持。
三是全力地促进新的产业增长点增长。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增长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纤维材料约2/3都流向了衣着用加工领域,使纤维材料尤其化学纤维的开发和应用受到限制。其实,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有待开发。例如,采用非织造布和化纤网材制造的农用覆盖材料,在我国农村推广的面积可达到2000万~3000万亩;西部干旱和沙漠地带对储水集水防渗材料、固沙植被及旱地栽培材料有着很大需求。但这些产品目前尚在试点和示范阶段,规模生产和规模应用远远不够,需要与农林、水利等部门联手,吸引社会民间和外国投资共同开发和应用。再如,伴随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型,城乡新建住宅拉动家居装饰成为居民新一轮消费的热点,扩大开放和旅游业发展带来宾馆、交通工具俱增而增加室内纺织品、内饰材料的需求。因此,发展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已不仅仅是纺织行业上下游协调的事情,与扩大内需、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关系紧密,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统一的产业政策,从协调宏观经济产业间关系出发,形成共同发展的机制,全力促进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产业的发展。
四是全方位地拓展国际市场。加入世贸使纺织行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占全球纺织产品进口额70%的发达国家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都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市场进入的方式。产品市场:要把质量、创新和品牌作为竞争力的支点,逐步替代拼价格、走数量的竞争方式;分销市场:逐步建立与国际采购商连接的生产供货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资本市场:要争取有国内企业登场亮相、参与运作,学会跨国并购迅速扩大规模,早日在全球纺织百强行列中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展会市场:把国内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展等知名度较高的展会办成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展会,把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展办成集中展示中国品牌的精品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纺织行业全面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基金额度上给予支持。行业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关系资源和自身的特殊地位,为疏通国内企业全方位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提供诚信、高效、便捷、周密的中介服务。
展示这些特征固然需要具体数字:
1~5月行业规模以上总产值(不变价)3705亿元,同比增长12.78%,销售收入3574亿元,增幅10.91%,销售产值3730亿元,增长10.18%,出口交货值1199亿元,增长7.48%,产销率97.1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1~5月纺织品服装出口21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纺织品出口51.3亿元,增长10.74%,服装出口137.05亿美元,增长4.66%,全行业出口额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18.43%,贸易顺差160.54亿美元,为全国的153.92%;
1~5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95.3亿元,增幅达到7.0%,扭转了去年二季度以来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尤其在今年一季度行业利润同比降低5.3%后,4月、5月两月利润增长曲线出现拐点,环比增长12.0%、29.1%。
这些运行的亮点,应该说是今年以来行业整体竞争力实实在在的体现,预示着行业整体形势向好的趋势发展,令从去年全球性经济衰退状态走过来的纺织全行业感到欣慰。
竞争力的支点
欣慰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行业的竞争力从何而来?其支点在哪?这对加入WTO后的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分析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经济运行的视角,需要抓住行业发展的主动脉追溯和探究。
众所周知,1998~2000年间实施的总量结构调整,使困境中的纺织行业呈现转机,伴随着21世纪到来,围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全行业开始步入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新阶段。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早日把我国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战略选择。2001年全行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近150亿元,比上年递增30%左右,1999~2001年间国家先后五批国债贴息支持纺织技改,带动银行贷款数百亿元,建成了一批高档纺、织、染项目和差别化纤维项目,使国产面料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作为试点的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
新世纪前后的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实践,实际上启动了行业竞争力的支点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创新、品牌转移的进程,但这毕竟是初始,行业运行完全脱离数量型轨道还不太现实,仅以海关今年最新的出口统计数字就能看个究竟。1~5月我国纺织纱线、纺织织物、各类服装出口增长变化基本上呈现两种状况:或者是数量增幅超过价值增幅,或者是价值降幅超过数量降幅。这一正一负的增长差异之后果,必然是出口价格的全面下降,比如棉纱线平均单价同比下降13.26%,棉织物下降7.37%,合纤织物下降2.87%,床上用品下降8.02%,针织服装下降4.51%,梭织服装下降7.88%
尽管1~5月整个行业的出口规模达到213.8亿美元,而增长的来源显然主要是数量因素的推动,充分反映我国纺织行业竞争力的支点依然在于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
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与当期的市场供求、交易秩序有关,更有着深刻的产业背景。今年的出口价格普遍走低,是在国际经济复苏条件下,配额开始取消、外商采购压价、大量企业围绕传统市场以大路产品争抢出口留下的后患,尽管出口增速加快,但价格全面回落,使得企业在质量、创新和品牌推广方面的努力很难得到预期回报,外部的压力和内在的惯性,使不少企业为求生存不得已又重蹈数量与价格过度竞争的覆辙,其结果只能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产出低下,低水平扩张的产业规模效益丧失。
看来,从根本上摆脱数量与价格过度竞争模式,是需要企业痛下决心的过程,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在数量和价格上拼来拼去,只会降低产业层次、牺牲企业利益、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受制于别国“磋商”或设限。过分集中在传统产品市场打价格战,只会导致对新产品市场的开拓能力变弱,要坚定地走质量、创新、品牌之路,真正把其作为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的支点。
过渡期的热点
今年上半年行业经济形势向好的趋势,虽然隐含着数量增长与低价扩张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对全行业全年顺利运行,以及到2005年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最终过渡到自由化算是一个较好的开局。考虑今年全行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好于去年,可以预见全年的行业形势应比去年要强。关键是下一步如何利用这两年多的过渡期,抓住一些影响行业竞争力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并给出明确的说法和政策建议,为行业竞争力的支点稳定地置于质量、创新、品牌之上奠定基础。
一是坚定地树立起技术进步的旗帜。1998~2000年以棉纺压锭为主流的总量控制使命完成,把全行业引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内买方市场不断成熟,警示着凭借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路子将愈走愈窄。企业必须紧握技术进步的旗帜,把掌握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和加强管理作为争取至高点和捕捉商机的“杀手锏”。在政策层面,应该与时俱进地予以调整。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已正式融入全球化经济,应该从全行业和国际大市场来平衡供给与需求,让市场选择与淘汰,允许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或更新设备,不与淘汰落后能力挂钩,正确处理好总量控制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是紧紧地抓住面料产品不放松。面料产品是全行业技术进步的核心产品,前后道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近两年国家支持、民间投入、企业努力,使国产面料扩大出口和满足内需的能力有所增强。在刚刚结束的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展览上,一些国内知名的面料企业如江苏阳光、兰州三毛的产品受到外商的青睐,收获不小。当然,国产面料的提升集中体现在纯棉、纯毛和混纺面料有了长足进步,但档次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差距,化纤仿真面料还有待于从纤维、纺纱、织造、染整全面攻关。建议政府继续对发展纺织面料给予政策支持,支持范围不局限于国企而应扩至民企,项目选择应重点向仿真面料倾斜,对社会效益突出的污水集中处理项目也应给予支持。
三是全力地促进新的产业增长点增长。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增长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纤维材料约2/3都流向了衣着用加工领域,使纤维材料尤其化学纤维的开发和应用受到限制。其实,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有待开发。例如,采用非织造布和化纤网材制造的农用覆盖材料,在我国农村推广的面积可达到2000万~3000万亩;西部干旱和沙漠地带对储水集水防渗材料、固沙植被及旱地栽培材料有着很大需求。但这些产品目前尚在试点和示范阶段,规模生产和规模应用远远不够,需要与农林、水利等部门联手,吸引社会民间和外国投资共同开发和应用。再如,伴随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型,城乡新建住宅拉动家居装饰成为居民新一轮消费的热点,扩大开放和旅游业发展带来宾馆、交通工具俱增而增加室内纺织品、内饰材料的需求。因此,发展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已不仅仅是纺织行业上下游协调的事情,与扩大内需、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关系紧密,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统一的产业政策,从协调宏观经济产业间关系出发,形成共同发展的机制,全力促进产业用、家庭用纺织品产业的发展。
四是全方位地拓展国际市场。加入世贸使纺织行业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占全球纺织产品进口额70%的发达国家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都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市场进入的方式。产品市场:要把质量、创新和品牌作为竞争力的支点,逐步替代拼价格、走数量的竞争方式;分销市场:逐步建立与国际采购商连接的生产供货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资本市场:要争取有国内企业登场亮相、参与运作,学会跨国并购迅速扩大规模,早日在全球纺织百强行列中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展会市场:把国内北京国际服装服饰展等知名度较高的展会办成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展会,把纽约中国纺织品服装展办成集中展示中国品牌的精品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纺织行业全面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基金额度上给予支持。行业性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关系资源和自身的特殊地位,为疏通国内企业全方位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提供诚信、高效、便捷、周密的中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