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新世纪的中国纺织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6-18 13:26:00
一、我国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00年全国纺织行业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共1.89万个,总资产9773亿元,工业增加值2678亿元,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9%、8.3%和11.3%。全行业职工1300万人左右,利税总额578.8亿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121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6.6千克,纱产量657.5万吨,化学纤维694.2万吨,服装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
二、“九五”发展成就
  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五年来,纺织工业经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国有纺织企业实现利润67亿元,纺织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脱困走出了一条路子。在压缩总量的同时,纺织行业把压锭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兼并破产、债转股等政策,实施纺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纺织中心城市整体调整成效显著。
  压锭重组与城市整体结构调整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纺织地区布局、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经过压锭,国有棉纺能力由压锭前的70%下降为目前的60%左右,北京、上海、宁波、无锡、常州、石家庄等一些中心城市,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出口骨干企业,形成了新的整体优势,不仅使整个城市的纺织工业走出困境,进入良性循环,而且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排头兵。目前出口创汇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159户,上市公司80多户。
  3、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上,已形成国有、集体、三资和私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按产值计算,国有企业占30.0%,集体企业占26.5%,三资企业占28.7%,其它所有制企业占14.8%,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带动纺织工业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4、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
  “九五”期间,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生产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与1995年相比,全行业资产总额从8301亿元增加到9773亿元,年增加近300亿元,资产负债率从73.3%降到66.0%,利润总额从32.7亿元提高到290.1亿元,资金利税率从4.1%提高到5.5%,企业亏损面从32.1%降到20.6%,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4万元提高到2.5万元,提高了78%。2000年是我国纺织工业进入90年代以来,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三、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变化,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1、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目前,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不足。 
  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属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化纤、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服装行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用人多,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财务管理不到位,营销力量薄弱,市场适应性差,开发创新和用人机制不健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4、棉花流通体制和出口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棉花购销实行垄断性经营,棉花供销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对我国棉纺行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一方面我国由棉纱出口大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另一方面影响了后道产品的竞争力。纺织品服装已完全进入市场,但国家对纺织原料统得过多,统得过死,纺织企业不能灵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口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隔绝的现象仍很突出。
  5、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目前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入世”后,欧盟和美国将向中国开放纺织业市场,取消或减少现行的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这无疑是一件我们企盼已久的好事。因为从此以后,我国纺织业就可以放手搏击国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上纺织业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管理等也将进击中国市场,带动和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因为中国虽还不是纺织品强国,但无论怎么说,中国都还是一个著名的纺织品大国,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正在向纺织强国发展。专家们分析认为,中国“入世”后,纺织品冲击国际市场的同时,国际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也将冲击中国纺织业,并且纺织品国际市场的竞争,最终将促进全球纺织业的共同发展。然而,从短期看,我们的情况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中,有关纺织品的《多种纤维协定》规定,纺织品配额限制的取消有10年的宽限期,即1995年1月到2005年1月设限国逐步取消设限项目,一体化的比例在2000年前也仅为17%。另外,根据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例外规定,边境贸易、自由贸易区及关税同盟可作为例外情况,在我国加入WTO后将继续享受有别于其它非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优惠,因此在2005年宽限期到来时,贸易区等最惠国原则的例外条例,可使欧美国家在纺织贸易区别对待上灵活掌握。
  我国纺织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大有减少的趋势。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国家的纺织品原来从我国大量进口。在北美,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墨西哥等国家的纺织品长驱直入,开始和我们面对面地竞争;在东南亚和西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纺织品生产国,在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正逐渐赶超我国,使中国的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遭受着多头夹击。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因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配额市场的大小,它取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纺织工业的自身实力。 
  中国加入WTO,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得到了一张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运作的入场券,它可以让我们参与讨论,共同谋求平等发展,而绝不是为了眼前利益。那么,加入WTO对我国纺织品有什么深远影响呢?我们认为,中国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加入WTO将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将使企业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竞争环境。如果中国纺织企业没有活力,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创新实力,没有效益,就会被淘汰。这个压力将促使纺织企业尽快地提高自身技术进步能力,改进经营机制,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快速反应机制。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纺织业得益于国内的经济体制变革,同时得益于境外资本、技术的输入而迅速发展。而早期的境外投资,大部分是小企业或分散投资,有实力、有技术进步能力的大公司在中国投资份额并不大。而进入WTO,中国国内的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将有所改变,投资结构也将随之改变,跨国公司等一批强有力的对手将进入国内市场,这将给国内企业带来榜样,也带来竞争压力。“与强手竞争”将促进纺织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结构的彻底完善。这将使中国纺织业在更高层次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