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纺织行业总体效益有所提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19 12:40:00
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纺织处提供的消息,今年一季度,全国纺织行业生产销售均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增幅回升,实现利润有所下降,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纺织行业总体效益仍有所提高。
一、一季度,纺织行业的生产销售均保持了适度增长,由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回升,国内市场形势有所好转,3月份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1-3月纺织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2014亿元,同比增长11.0%,比1-2月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速为12.0%。1-3月,全国纱布产量增速回升,呢绒由降转升,化纤保持较快增长,服装增速回落。3月份当月纱、布产量分别增长7.7%和10.8%,比1-2月提高2个和3.8个百分点;呢绒产量增长5.8%,而1-2月则下降了13.9%;服装产量增长9.0%,比1-2月回落6个百分点。1-3月累计产量化纤218万吨,同比增长20.1%;纱165万吨,增长5.8%;布47亿米,增长8.2%;呢绒5035万米,下降6.3%;服装18亿件,增长9.6%。
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回升,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较快,产品销售形势好转。1-2月纺织品服装增长1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1-3月纺织行业产销率96.97%,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99.18%,提高2.57个百分点。 从当前纺织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一是化纤、棉纺等前道产业生产增速回升,而服装等后道产业增速反而回落,说明整体市场形势尚未明显好转。二是2月底以来,国内化纤原料和化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设限地区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价格较高,加大了纺织企业的出口成本,部分国外客户的订单有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迹象。三是中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但最终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加大。春节后,涤纶短纤、长丝价格提高20%左右,纱布价格提高5%-10%。3月份,全国衣着消费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2.2%,比2月份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服装价格下降2.6%,提高了0.5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品出厂价格下降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据此分析认为,二季度纺织生产仍应注意保持适度增长,增速在12%左右。如果增速过快,将加剧市场供求矛盾,对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二、出口保持增长,进口降幅继续加大。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纺织品40.5亿美元,增长6.6%,服装78.8亿美元,增长4.8%。分析认为,一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增长的原因在于:
--实行“免抵退”出口退税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一般贸易的较快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3月一般贸易出口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进料加工24.8亿美元,下降6.5%;来料加工20.3亿美元,下降2.3%。
--日元贬值的影响日益显现,对日出口下降,而其它主要出口市场保持增长。1-3月对日出口29.2亿美元,下降6.4%;对我国香港出口23.9亿美元,增长9.7%;欧盟12.1亿美元,增长6.9%;美国12.2亿美元,增长3.9%。对设限地区出口26.5亿美元,增长6.0%;非设限地区92.8亿美元,增长5.2%。
--国有企业出口再度下滑,集体、三资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1-2月出口增长了6.8%,但3月份又转而下降,1-3月出口59.1亿美元,下降了1.0%;集体企业出口10.9亿美元,增长16.1%;三资企业44.6亿美元,增长5.5%。国内外棉价接轨,促进了棉制产品的出口。1-3月棉制产品出口43.7亿美元,增长13.7%;化纤制产品出口38.7亿美元,增长1.0%;毛制产品6.1亿美元,下降15.1%;丝制产品3.7亿美元,下降17.6%。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山东下降。广东27.7亿美元,增长15.2%;浙江出口21.0亿美元,增长11.5%;江苏18.8亿美元,增长7.3%;上海17.0亿美元,增长8.0%;福建4.2亿美元,增长13.4%;山东对日本市场依赖性大,受日本市场低迷是影响较大,出口下降了3.5%,为6.67亿美元。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进口27.8亿美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2月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25.4亿美元,下降6.9%,服装2.4亿美元,增长7.1%。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91.5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72.6亿美元的126%。
受价格上涨的影响,化纤进口止跌回升、化纤原料进口继续大幅增长,而棉花、羊毛进口则继续下降。一季度化纤38.4万吨,增长1.2%,而1-2月下降6.6%,其中短纤及丝束28.1万吨,增长6.4%,合纤长丝9.9万吨,下降11.2%,人纤长丝0.42万吨,增长2.3%;化纤单体170.7万吨,增长42.7%,其中对苯二甲酸95.1万吨,增长34.3%,乙二醇52.0万吨,增长70.8%,丙烯腈7.9万吨,增长135.5%,己内酰胺9.3万吨,增长54.0%;进口棉花(含未梳、已梳和废料)0.68万吨,下降70.8%;羊毛2.75万吨,下降41.4%。此外,由于去年纺织行业效益下降,投资放缓,纺机进口下降了5.9%,进口额6.69亿美元。
三、主营利润增长,但利润总额继续下降。
1-3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060户,销售收入1999.7亿元,同比增长9.9%;利润总额44.3亿元,下降5.3%,其中3月份实现利润21.2亿元,同比减少2.4%,减幅比1-2月份回落5.4个百分点,效益出现回升势头。
从一季度纺织行业效益状况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非主营利润下降仍然是纺织行业效益减少的根本原因。主营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9%,而非主营利润则减少7.5亿元。二是主营利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销售数量的增长。尽管棉花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下降使生产成本同比降低了3.7%,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了4%,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因此而减利16亿元;全行业销售数量增长了14.5%,增利27亿元,不仅消化了上述减利因素,并使销售利润增长6%(增加11亿元)。三是由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企业管理费用增长了7.3%,使利润减少了6.7亿元。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一季度流动资金周转1.78次/年,同比提高0.05次/年;负债率63.8%,下降0.9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867.9亿元,同比增长2.1%,但比去年底下降了7.1%;应收帐款净额896.4亿元,同比增长7.8%,但比去年底下降8.0%,这说明纺织企业消化了大量库存,减少了潜亏因素,为改善今后经营状况创造了条件。
行业间和地区间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前道产业继续减利、后道产业继续增利,化纤业、棉纺业分别减利2.5亿元和4.6亿元;印染业、针织业和服装业分别增利0.2亿元、0.3亿元和2.1亿元。二是沿海发达地区保持增利,而中西部地区继续减利。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分别增利1.5亿元、1.3亿元、1.3亿元和0.3亿元,而中西部地区则减利4.5亿元。
据分析,二季度国内消费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品价格稳中趋升,生产和销售继续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有望有所好转。预计上半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长11.5%、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利润可达120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
一、一季度,纺织行业的生产销售均保持了适度增长,由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回升,国内市场形势有所好转,3月份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回升。
1-3月纺织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2014亿元,同比增长11.0%,比1-2月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速为12.0%。1-3月,全国纱布产量增速回升,呢绒由降转升,化纤保持较快增长,服装增速回落。3月份当月纱、布产量分别增长7.7%和10.8%,比1-2月提高2个和3.8个百分点;呢绒产量增长5.8%,而1-2月则下降了13.9%;服装产量增长9.0%,比1-2月回落6个百分点。1-3月累计产量化纤218万吨,同比增长20.1%;纱165万吨,增长5.8%;布47亿米,增长8.2%;呢绒5035万米,下降6.3%;服装18亿件,增长9.6%。
纺织工业生产增速回升,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较快,产品销售形势好转。1-2月纺织品服装增长1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1-3月纺织行业产销率96.97%,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99.18%,提高2.57个百分点。 从当前纺织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以下两个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一是化纤、棉纺等前道产业生产增速回升,而服装等后道产业增速反而回落,说明整体市场形势尚未明显好转。二是2月底以来,国内化纤原料和化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设限地区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价格较高,加大了纺织企业的出口成本,部分国外客户的订单有向周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迹象。三是中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但最终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加大。春节后,涤纶短纤、长丝价格提高20%左右,纱布价格提高5%-10%。3月份,全国衣着消费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2.2%,比2月份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服装价格下降2.6%,提高了0.5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品出厂价格下降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据此分析认为,二季度纺织生产仍应注意保持适度增长,增速在12%左右。如果增速过快,将加剧市场供求矛盾,对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二、出口保持增长,进口降幅继续加大。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纺织品40.5亿美元,增长6.6%,服装78.8亿美元,增长4.8%。分析认为,一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增长的原因在于:
--实行“免抵退”出口退税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一般贸易的较快增长,而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3月一般贸易出口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进料加工24.8亿美元,下降6.5%;来料加工20.3亿美元,下降2.3%。
--日元贬值的影响日益显现,对日出口下降,而其它主要出口市场保持增长。1-3月对日出口29.2亿美元,下降6.4%;对我国香港出口23.9亿美元,增长9.7%;欧盟12.1亿美元,增长6.9%;美国12.2亿美元,增长3.9%。对设限地区出口26.5亿美元,增长6.0%;非设限地区92.8亿美元,增长5.2%。
--国有企业出口再度下滑,集体、三资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1-2月出口增长了6.8%,但3月份又转而下降,1-3月出口59.1亿美元,下降了1.0%;集体企业出口10.9亿美元,增长16.1%;三资企业44.6亿美元,增长5.5%。国内外棉价接轨,促进了棉制产品的出口。1-3月棉制产品出口43.7亿美元,增长13.7%;化纤制产品出口38.7亿美元,增长1.0%;毛制产品6.1亿美元,下降15.1%;丝制产品3.7亿美元,下降17.6%。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山东下降。广东27.7亿美元,增长15.2%;浙江出口21.0亿美元,增长11.5%;江苏18.8亿美元,增长7.3%;上海17.0亿美元,增长8.0%;福建4.2亿美元,增长13.4%;山东对日本市场依赖性大,受日本市场低迷是影响较大,出口下降了3.5%,为6.67亿美元。
一季度,纺织品服装进口27.8亿美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2月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25.4亿美元,下降6.9%,服装2.4亿美元,增长7.1%。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91.5亿美元,是全国商品贸易顺差72.6亿美元的126%。
受价格上涨的影响,化纤进口止跌回升、化纤原料进口继续大幅增长,而棉花、羊毛进口则继续下降。一季度化纤38.4万吨,增长1.2%,而1-2月下降6.6%,其中短纤及丝束28.1万吨,增长6.4%,合纤长丝9.9万吨,下降11.2%,人纤长丝0.42万吨,增长2.3%;化纤单体170.7万吨,增长42.7%,其中对苯二甲酸95.1万吨,增长34.3%,乙二醇52.0万吨,增长70.8%,丙烯腈7.9万吨,增长135.5%,己内酰胺9.3万吨,增长54.0%;进口棉花(含未梳、已梳和废料)0.68万吨,下降70.8%;羊毛2.75万吨,下降41.4%。此外,由于去年纺织行业效益下降,投资放缓,纺机进口下降了5.9%,进口额6.69亿美元。
三、主营利润增长,但利润总额继续下降。
1-3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060户,销售收入1999.7亿元,同比增长9.9%;利润总额44.3亿元,下降5.3%,其中3月份实现利润21.2亿元,同比减少2.4%,减幅比1-2月份回落5.4个百分点,效益出现回升势头。
从一季度纺织行业效益状况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非主营利润下降仍然是纺织行业效益减少的根本原因。主营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9%,而非主营利润则减少7.5亿元。二是主营利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销售数量的增长。尽管棉花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下降使生产成本同比降低了3.7%,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了4%,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因此而减利16亿元;全行业销售数量增长了14.5%,增利27亿元,不仅消化了上述减利因素,并使销售利润增长6%(增加11亿元)。三是由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企业管理费用增长了7.3%,使利润减少了6.7亿元。四是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一季度流动资金周转1.78次/年,同比提高0.05次/年;负债率63.8%,下降0.9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867.9亿元,同比增长2.1%,但比去年底下降了7.1%;应收帐款净额896.4亿元,同比增长7.8%,但比去年底下降8.0%,这说明纺织企业消化了大量库存,减少了潜亏因素,为改善今后经营状况创造了条件。
行业间和地区间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前道产业继续减利、后道产业继续增利,化纤业、棉纺业分别减利2.5亿元和4.6亿元;印染业、针织业和服装业分别增利0.2亿元、0.3亿元和2.1亿元。二是沿海发达地区保持增利,而中西部地区继续减利。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分别增利1.5亿元、1.3亿元、1.3亿元和0.3亿元,而中西部地区则减利4.5亿元。
据分析,二季度国内消费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品价格稳中趋升,生产和销售继续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有望有所好转。预计上半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增长11.5%、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实现利润可达120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