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统计存在水分吗?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04 12:15:00
中国统计存在水分,这个原来由学者研究提出的“一家之言”,却被一些西方公众传媒广泛传播,不能不让人问几个为什么?在世界发展史上,每当一个大国崛起之时,国际上总会产生种种议论、猜测、疑虑甚至担心,这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国力迅速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足为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草率的结论;第四次则是这次的“中国统计水分论”。
这些争论,有的纯属学术范畴,有的则带有国际政治角力的背景,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用哪种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这就是在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面前,在中国自身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深层次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不但没有衰退和崩溃(按照国际上某些“专家学者”的描述,中国经济应该崩盘不止一次两次了),反而保持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国际上确有不少人心存“中国是不是太好了?好的简直不能让人相信”的疑问,但疑问归疑问,坏的事情在中国确实没有发生。更令人们想不到的是,美国学者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话音刚落,才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的总理已经在为粮食卖不出去而发愁了。
20世纪后20年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西方媒体如此关注中国GDP?在外界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下,人们应当如何冷静地判断自己的国力国情?
如何判断中国在“大国俱乐部”的座次
前美国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曾说:“我认真阅读了可以得到的大量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前景的文献,又与中国人打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交道,我相信,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一个显见的基本事实出发:即中国国土广袤,不容忽视;中国历史悠久,不容藐视;中国雄心勃勃,不容我们对其想当然。中国这个主要的古老文明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保持着独特的历史延续性,有世界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两百年中蒙受的(在许多情况下是真实的)耻辱而造成的民族不满情绪,以及日益增长、甚至达到自负程度的自信,驱动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地区性角色,尽管目前其实力尚不足以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甚至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优势。”
显而易见,中国不再是一个让世界可以忽视的国家。特别是20世纪后20年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增长,已使世界大国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国力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其内涵包括人口和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对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麦迪森曾组织专家运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行过比较精细和全面的定量测算,其研究成果发表在麦迪森著《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
根据这项测算,在GDP总量方面:1820年,中国高居世界首位;当时西方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位居世界第四;居第二、三位的是印度和法国;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8.7%,印度、法国、英国加起来为26.5%。
1995年,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居世界排名榜首;居第三、四位的是日本和德国;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2.9%,少于美国的20.3%,也少于日、德之和的13.5%,比1820 年时的比重下降了15.8个百分点。中国从1950年的2.9%提高到1992 年的8.6%,百分点增加近两倍;同一期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年的6.25%提高到1992 年的12.9%,百分点增加一倍。美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1895年,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丢失台湾之际。日本的GDP总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是在1968年,即中国“文化大革命”达到高潮、继“大跃进”之后国民经济再一次负增长的年份。在1995年到199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和德国。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麦迪森等学者的以上结论,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结果。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认同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方法。对中国到底排在世界第几的位置,中国认可的看法是世界第六经济强国。
不过,对中国在“大国俱乐部”中的座次,国际上还有另一种极端的看法,即“中国只是二流国家”。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在西方外交界、政界和智囊界颇有影响。原载该刊的“中国只是二流国家”一文的作者吉拉德·谢格尔,是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他写道:中国重要吗?否。这不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而是一个没有被人们充分思考的问题。对这个占世界人口1/5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人们予以过高的评价。这似乎有点奇怪。充其量,中国只是一个娴熟外交舞台艺术的二流国家。它却使我们心甘情愿地相信其影响力非常强大。事实上,最好把中国视为一个仅仅在理论上存在的强国。
在相当大程度上,此文代表了西方持鹰派立场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国际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的看法。
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
在知道中国的“尺寸”是多大之后,无论是第六还是第七,或者是第二,接着,国际上许多学者或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就是GDP的增长率。道理似乎不复杂:多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高于美国,如果现在中国与美国有差距,只要保持增长率高于美国,总有一天是可以超过美国的。显而易见,美国人关注中国GDP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推算:中国何时变成世界第一大国?
麦迪森教授与任若恩教授在1998曾合作撰文,认为假定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3%,中国将在2015-2020年成为世界经 济总量第一的经济强国。
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说: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综合国力提高速度快于其他强国,很容易引起其他强国特别是霸主国家的警觉。世界大国如何对待新兴大国的崛起,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利益不同,与崛起国的关系不同,因此他们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态度也不同。如果崛起国能与多数世界强国维持友好的关系,那么其崛起的政治环境就是有利的,否则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较多世界强国共同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新兴大国的崛起目标就有可能被扼杀。即使不被扼杀,也会给新兴大国的崛起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全球面对一个国家的崛起,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并不是首例。但是作为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与其它国家确实不同——人类第一次面对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的崛起。美国经济崛起时只有3000万到4000万人,日本也只有1亿人。而中国有13亿人。如何认识又如何与一个新兴大国打交道,成为一些国家对华政策,以及应对更直接的政策的困境选择。中国目前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现实。
无论“座次”怎么排解决国内问题仍为首务
任若恩教授说,一些国际政治家坚持“中国威胁说”,但是现实是中国距离威胁别人还有很远的距离。外国人看中国,往往看宏观指标。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挑战是很多的。
他认为有四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第一,中国带着65%的农业人口是不可能继续往下走的,因为农业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因此,要依靠城镇化、工业化。加上城市本身的失业问题,如何转化这么大的农业人口,我们至今还看不到完整、系统、有效的解法。第二是社会保障,目前仅仅在这么小的覆盖范围内有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考虑到覆盖农村,困难是难以估量的。第三,商业银行的一堆坏账,如果解决不好,就是潜在的危机。加上中国参加WTO,银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第四是关于财政赤字,目前在引用国际上的概念以及安全系数,认为尚无风险。但是若考虑到中国的豁免债务是很多国家没有的因素,分析商业银行坏账窟窿的最终承担者是政府的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再看政府的长期负债,不能不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
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一定会把主要精力继续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草率的结论;第四次则是这次的“中国统计水分论”。
这些争论,有的纯属学术范畴,有的则带有国际政治角力的背景,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用哪种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这就是在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面前,在中国自身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深层次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不但没有衰退和崩溃(按照国际上某些“专家学者”的描述,中国经济应该崩盘不止一次两次了),反而保持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国际上确有不少人心存“中国是不是太好了?好的简直不能让人相信”的疑问,但疑问归疑问,坏的事情在中国确实没有发生。更令人们想不到的是,美国学者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话音刚落,才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的总理已经在为粮食卖不出去而发愁了。
20世纪后20年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西方媒体如此关注中国GDP?在外界面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下,人们应当如何冷静地判断自己的国力国情?
如何判断中国在“大国俱乐部”的座次
前美国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曾说:“我认真阅读了可以得到的大量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前景的文献,又与中国人打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交道,我相信,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一个显见的基本事实出发:即中国国土广袤,不容忽视;中国历史悠久,不容藐视;中国雄心勃勃,不容我们对其想当然。中国这个主要的古老文明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保持着独特的历史延续性,有世界20%的人口。同时,在过去两百年中蒙受的(在许多情况下是真实的)耻辱而造成的民族不满情绪,以及日益增长、甚至达到自负程度的自信,驱动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地区性角色,尽管目前其实力尚不足以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甚至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优势。”
显而易见,中国不再是一个让世界可以忽视的国家。特别是20世纪后20年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增长,已使世界大国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国力通常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其内涵包括人口和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对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麦迪森曾组织专家运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行过比较精细和全面的定量测算,其研究成果发表在麦迪森著《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
根据这项测算,在GDP总量方面:1820年,中国高居世界首位;当时西方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位居世界第四;居第二、三位的是印度和法国;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8.7%,印度、法国、英国加起来为26.5%。
1995年,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居世界排名榜首;居第三、四位的是日本和德国;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2.9%,少于美国的20.3%,也少于日、德之和的13.5%,比1820 年时的比重下降了15.8个百分点。中国从1950年的2.9%提高到1992 年的8.6%,百分点增加近两倍;同一期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年的6.25%提高到1992 年的12.9%,百分点增加一倍。美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是在1895年,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丢失台湾之际。日本的GDP总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是在1968年,即中国“文化大革命”达到高潮、继“大跃进”之后国民经济再一次负增长的年份。在1995年到199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和德国。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麦迪森等学者的以上结论,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结果。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认同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方法。对中国到底排在世界第几的位置,中国认可的看法是世界第六经济强国。
不过,对中国在“大国俱乐部”中的座次,国际上还有另一种极端的看法,即“中国只是二流国家”。美国的《外交事务》杂志在西方外交界、政界和智囊界颇有影响。原载该刊的“中国只是二流国家”一文的作者吉拉德·谢格尔,是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他写道:中国重要吗?否。这不是一个愚蠢的问题,而是一个没有被人们充分思考的问题。对这个占世界人口1/5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人们予以过高的评价。这似乎有点奇怪。充其量,中国只是一个娴熟外交舞台艺术的二流国家。它却使我们心甘情愿地相信其影响力非常强大。事实上,最好把中国视为一个仅仅在理论上存在的强国。
在相当大程度上,此文代表了西方持鹰派立场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国际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的看法。
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
在知道中国的“尺寸”是多大之后,无论是第六还是第七,或者是第二,接着,国际上许多学者或政治家关心的问题就是GDP的增长率。道理似乎不复杂:多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高于美国,如果现在中国与美国有差距,只要保持增长率高于美国,总有一天是可以超过美国的。显而易见,美国人关注中国GDP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推算:中国何时变成世界第一大国?
麦迪森教授与任若恩教授在1998曾合作撰文,认为假定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3%,中国将在2015-2020年成为世界经 济总量第一的经济强国。
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说: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综合国力提高速度快于其他强国,很容易引起其他强国特别是霸主国家的警觉。世界大国如何对待新兴大国的崛起,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利益不同,与崛起国的关系不同,因此他们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态度也不同。如果崛起国能与多数世界强国维持友好的关系,那么其崛起的政治环境就是有利的,否则是不利的。因为,如果较多世界强国共同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新兴大国的崛起目标就有可能被扼杀。即使不被扼杀,也会给新兴大国的崛起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全球面对一个国家的崛起,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并不是首例。但是作为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与其它国家确实不同——人类第一次面对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的崛起。美国经济崛起时只有3000万到4000万人,日本也只有1亿人。而中国有13亿人。如何认识又如何与一个新兴大国打交道,成为一些国家对华政策,以及应对更直接的政策的困境选择。中国目前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现实。
无论“座次”怎么排解决国内问题仍为首务
任若恩教授说,一些国际政治家坚持“中国威胁说”,但是现实是中国距离威胁别人还有很远的距离。外国人看中国,往往看宏观指标。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挑战是很多的。
他认为有四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第一,中国带着65%的农业人口是不可能继续往下走的,因为农业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因此,要依靠城镇化、工业化。加上城市本身的失业问题,如何转化这么大的农业人口,我们至今还看不到完整、系统、有效的解法。第二是社会保障,目前仅仅在这么小的覆盖范围内有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考虑到覆盖农村,困难是难以估量的。第三,商业银行的一堆坏账,如果解决不好,就是潜在的危机。加上中国参加WTO,银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第四是关于财政赤字,目前在引用国际上的概念以及安全系数,认为尚无风险。但是若考虑到中国的豁免债务是很多国家没有的因素,分析商业银行坏账窟窿的最终承担者是政府的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再看政府的长期负债,不能不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
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一定会把主要精力继续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