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选准致富路 建设新农村—六安市金安区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基地的经验和做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0-10 09:35:0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把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作为江淮分水岭和沿淠湾区乡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区蚕业办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立足我区实情,大力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在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基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金安区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栽桑养蚕一直是该区的传统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县级六安市六大班子就已形成共识,把蚕桑生产作为开发性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抓,桑园面积一度发展到15万亩以上,年养蚕达20万盒以上,蚕茧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九六年以后,随着茧丝绸行情滑坡,茧价持续下迭,加之管理体制不畅,农、工、商各自为政,产业内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导致全市大面积毁桑、弃养现象,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到九九年底撤市设区时,金安区的桑园面积已锐减到不足1.5万亩,且管理粗放、分布零散,多属低产园。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区蚕业办在争取区委、区政府重视的同时,强化自身建设,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蚕桑生产规模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二○○五年底,桑园面积已发展到2.7万亩,年养蚕3万盒以上,逐步培育形成四个蚕桑重点乡镇和十个专业村,成为省级优质蚕基地之一。下面,就如何做好蚕桑基地工作,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部门支持,打造发展蚕桑生产好环境

  在低谷中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既不能消极等待,又不能孤军奋战,而要积极争取政府领导和方方面面的认同和支持。我们千方百计、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发展氛围。撤市设区后,区蚕业办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结合区情,提出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具体意见,在此基础上,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区委王敦友书记对茧丝绸非常重视。王书记曾在金寨、霍山等县工作过,对农村经济特别是蚕桑工作是轻车熟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指出,蚕桑生产是茧丝绸产业的基础环节,只有发展一定规模的桑园面积,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谈得上后来的产业化。蚕桑生产是经过时间和市场长期考验,是农业的优势项目。我区17个乡镇有11个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5个位于沿淠湾区,丘岗地和滩涂地面积大,栽桑养蚕基础好,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好项目,要坚定不移地把蚕桑基地做大做强。他强调,当前我区蚕桑生产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和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要因地制宜,集中人力和物力,发展一定数量的桑园基地。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等几个班子领导的重视下,区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茧丝绸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强调加快区域化、规范化茧丝绸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突出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兴蚕,号召各职能、执法部门为茧丝绸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它是行业发展的指路灯塔和加油站,促进各级政府抓好蚕桑生产,激励农民和茧丝绸企业大力发展优质茧基地,使蚕业生产在组织和措施上保障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区政府明确了每年政策性扶持资金的规模和项目,确定每年从江淮分水岭治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栽桑、育苗、方格簇推广补贴和茧丝绸产业化建设,进一步调动了新老蚕区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二、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升蚕桑基地建设的服务水平

  金安区在总结历年蚕桑生产经验基础上,经过详尽的内查外调,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巩固蚕桑基地和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成立茧丝绸管理办公室。茧丝办与区蚕业办合署办公,蚕业办主任兼任茧丝办主任,加强了蚕业办的管理职能,改变了一个产业多个部门管理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理顺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二)组建茧丝绸产业协会。04年,蚕业办牵头组建以茧丝绸加工、收烘企业为依托,由蚕农代表、蚕桑技干、重点乡镇村分管领导共同参加的茧丝绸产业协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协会在行业发展、协调、信息传导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企业和蚕农共同发展。

  (三)创业蚕业合作组织。根据省农委要求,结合实际,在养蚕集中地区,即以卅铺镇刁岗村、椿树镇草庙村、先生店乡青峰岭村和马头镇陈滩村等为中心创建蚕业合作社4个,入社蚕农8000户。

  (四)稳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完善三级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实用技术。每年集中办培训班不少于40场,培训骨干蚕农4000余人次,接受技术咨询20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1万份以上,常年开通两条蚕桑服务热线。区蚕业办注重信息引导,跟踪服务,确定专人负责信息工作。每年向区委办、政府办上报各类信息不少于30条,被采用的不少于15条,被省、市有关新闻媒体采用的也有好几条。主办的《金安蚕业信息》为月刊,免费发给重点乡、村干部、辅导员和专业大户,每期200份。

  (五)加强行业内法制建设。在系统内广泛宣传蚕种、蚕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规范执法。在种、茧市场管理之前,每年都要提请政府颁发专项文件,召开专门会议,组织专业执法检查组对蚕种、蚕茧市场实施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惩处非法引种、订种行为,打击干扰鲜茧收购秩序的茧贩子,净化了种、茧市场,保护了蚕农和经营者的利益。

  三、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实现我区蚕桑基地成规模上台阶

  为避免桑园低水平重复建设,改变低产、低质的传统模式,金安区围绕“高起点、集约化、科技密集型、高标准建园”的发展思路,经多年努力,已初步构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蚕茧基地,建成了1个千亩蚕桑科技示范园、1个万亩省级优质茧基地及省优质茧丝出口示范基地、4个5千亩以上蚕桑基地乡镇和10个千亩示范专业村、百名5亩以上示范典型户工程。

  1、科技示范园

  在椿树镇沿椿中路建立蚕桑科技示范园,园区涵盖3个行政村优质桑园1200亩(其中投产桑园800亩),养蚕户350户。在园区内引进新优桑、蚕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高新蚕桑技术。栽植优质桑30万株,新辟优质丰产桑园300亩;推广方格簇20万片,建小蚕共育室20处,小蚕共育率达100%,省力化养蚕率达70%,饲养彩色茧600盒;新建养蚕塑料大棚15处。园区2005年发种量2240盒,产鲜茧96.3吨(单产43公斤),茧值206.8万元(其中方格簇茧占80%),户均0.59万元,彩色茧均价22元/公斤,方格簇均价18元/公斤,较全区普通茧同比增长53%、26%。

  2、建立省级优质茧基地

  根据省农委要求,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区蚕业办于2004年5月下旬选择在三十铺镇、椿树镇、先生店乡、马头镇四个蚕桑主产区,突出该区域内的黄堰、刁岗、草庙、青峰、陈滩五个重点村建设省级优质茧基地试点工作。试点期间,除蚕业办自身集中技术力量和有限的项目资金外,区政府还制定《实施意见》,赋予蚕桑发展多项惠农政策;地方政府和广大蚕农投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创优工作;期间,省蚕研所、省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基地彩茧示范,霍山县源牌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优质茧基地投入和定单收购。这些重要举措,有力地加快基地试点达标进程,试点范围(1万亩)、产量、单产、质量、技术和组织化程度全面达标,区蚕业办也因此被省农委评为2005年省优质茧基地先进单位。紧接着该基地2006年又被省商务厅、省农委、省财政厅、省质检局授予省优质白厂丝出口示范基地。
  
  3、蚕桑专业示范村

  4个重点乡镇中建成10个蚕桑专业示范村,即草庙、青峰、刁岗、黄堰、陈滩、长堰、洪桥、龙滩、大旺、小华冲等村,桑园面积9500亩,其中投产桑园7800亩,05年养蚕1.5万盒,产鲜茧600吨,产值1140万元,亩桑产值1460元,户均收入3700元。在专业村,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棚养蚕、大蚕条桑育、方格簇营茧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和彩色茧饲养技术,蚕农养蚕水平高,收入增长明显。近年来,10个专业示范村先后引进育711、农桑8号良桑品种70万株,新建小蚕共育室50处,推广方格簇80万片,建养蚕塑料大棚100处,饲养红、黄、橙黄、蓝、绿等彩色茧品种5种。

  在蚕桑专业示范村中,涌现出百名养蚕示范大户,他们栽桑面积、发种量、户均养蚕、户均产茧量、亩桑产值、人均养蚕收入都非常可观。椿树镇草庙村蚕桑辅导员程基允,家庭4口人,栽桑7.5亩,2005年养蚕20盒,产值1.9万元,人均收入4750元,亩桑产值2533元。三十铺镇刁岗村朱孝存,4口人,8亩桑,2005年养蚕21.5盒,产值1.8万元,人均收入4500元,亩桑产值2250元。这些致富典型颇具影响力,带动了当地蚕桑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联系,借力发展,建立与安徽源牌联手建设蚕桑基地新机制
为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品位,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对农户的带动作用,2005年春,在区委、区政府协调和争取下,区蚕业办与省茧丝绸龙头企业——安徽源牌集团签订10年共建优质茧基地合同,首先在卅铺镇刁岗村和椿树镇草庙村联手建设基地。一年半来,源牌集团在基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举办栽桑养蚕培训班23场次,参训人员达650人次,发宣传资料1420份,发放生石灰2.66吨,敌百虫33件,建现代化蚕茧收烘站1座。去年年底又安排12名有实践经验的蚕桑技干对草庙、刁岗两村28个村民组、474户蚕农进行一次全面的桑园冬管指导,通过实施“111”工程,即教会蚕农一项新技术,请蚕农提一条建议,搞一次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行之有效工作,深得蚕农和镇村干部好评。今春源牌又在测土配肥的基础上,向出售优质茧的蚕农免费发给桑树专用肥。推广省力化大棚养蚕技术,对符合条件的51户蚕农给予100-300元不等的建棚补贴。由于基地加大了投入,蚕农改变了饲养方式,提高了质量意识,蚕茧产量、质量同步增加,蚕桑生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春茧统计资料显示,刁岗、草庙两村春茧饲养2800盒,产鲜茧120.4吨,产值288.84万元,因全面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单产增加12.5%、质量提高5元/公斤),盒种增值300元,计增值80万元,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为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加快金安区蚕桑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也为企业提供优质茧原料,今年6月初,在区蚕业办组织牵头下,由源牌集团出资,组织部分区、镇、村干部赴全国养蚕规模最大、产业化链条最长、经济非常发达的镇——江苏省富安镇参观学习。富安归来,源牌集团总裁张发源同志立即组织大家座谈、讨论,学习借鉴富安的成功经验,即:扩大蚕桑基地,必须走茧丝绸产业化之路,实行龙头企业带动。现在金安区蚕业办已与安徽源牌集团形成共识,拟将优质茧基地向先生店乡、施桥镇辐射延伸,在基地栽桑养蚕、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建立蚕茧收烘站,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待基地形成一定规模后,再考虑兴办后续加工企业。

  目前金安区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蚕茧质量和蚕农的质量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蚕桑发展的长效机制业已建立,企业和蚕农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我区江淮分水岭及其沿淠湾区乡镇找到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好路子,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从现有规模、发展速度、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整体水平,我区的蚕桑生产与先进县区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区委、区政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但路子已经选定,目标已经明确,我们坚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区的蚕桑基地做大做强,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信息来源:安徽省蚕桑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