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纤业发展现状及预测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0-13 10:29:00
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分析,我国化纤业的经济运行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自去年以来,行业经济运行进入低谷期。综合分析化纤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及产业自身的特点后预计,我国化纤业有望在今年内走出这一低谷期,并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近两年我国化纤业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低谷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研究分析了1976-2005年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历史数据,发现我国化纤业经济运行无论从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产量增长率的走势,还是化纤大宗品种市场价格的变化,都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2004年是最近一个周期的顶点,而自2005年起化纤业经济运行趋于下行,步入这一周期的低谷期。
从2004年三季度到今年6月份,行业利润水平逐季好转(见表1),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有明显回升的迹象。

二、今年上半年行业状况有所好转,为走出低谷期打下基础
从市场供求状况上分析,下游对化纤的需求保持增势,相应的是化纤产品市场供应量也有所增长。
需求方面,首先是全国纺织生产和出口均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70%、工业增加值增长24.64%、出口交货值增长14.73%;其次是化纤直接下游产品的生产增速也较快,上半年全国混纺交织布产量同比增长11.73%、纯化纤布增14.66%、帘子布增12.39%、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增10.67%;再次是化纤出口增长52.3%,据核算,上半年纺织行业对化纤需求增长13%-15%,好于去年上半年及全年的水平。
供应方面,上半年全国化纤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6.44%,进口下降12.82%;化纤产品实际供应总量为980万吨,同比增长12.57%。
从市场行情上分析,今年1-5月国内化纤主要产品的价格基本保持了平稳,聚酯和涤纶一季度有过一次波动,但幅度不大。在原料价格上涨的强势推动下,6-8月初,大部分合纤产品价格都呈平稳上升态势。
从各子行业开工率上分析,上半年开工率同比有所回升(见表2),一些子行业的开工率接近和超过去年全年平均水平,但大部分品种仍处于85%的平衡点以下,如涤纶长丝行业仍在76%的水平上。

从利润水平上分析,上半年化纤业实现利润28.57亿元,同比增长51.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8.71%;全行业亏损面为23.84%,同比下降2.95个百分点。四大主要行业亏损面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逐月分析,往年3月份的盈利高峰今年未能出现,但4月份开始恢复,利润同比增长9.3%,5、6月份更是分别增长2.3倍和4.4倍。(见表3)

此外,多项统计指标表明,上半年行业运行质量全面好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提高0.31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同比分别加快0.12次和0.56次;全行业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三项费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分析认为,上半年国内化纤行情有所好转,表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行业开工率有所上升,但化纤业运行中仍有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化纤业经济运行仍处于周期性低谷期。
三、化纤业有望走出低谷,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外部环境上分析,在未来十几年里我国纺织工业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将对化纤产品的需求保持强劲增势,国内化纤产品的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
我国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带动对化纤产品的需求。据WTO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
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化纤纺织产品的内需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拥有全球1/5人口的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纺织产品的内需市场。由于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专家预计,其中巨大的增长潜力将在未来十几年内表现出来,这将拉动纺织产品的内需量快速增长。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潜力将越来越多地来自内需市场,而化纤占据着我国纺织原料中近七成的比重,因此化纤业的持续增长同样更多地倚仗内需的扩大。
从化纤业自身上分析,专家的观点是,目前我国化纤业无论从存量资产还是经济运行来看,产业的竞争力均有明显地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之一: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投资增速理性下降,投资方向得以调整,总量增长得以合理回归。
统计数据表明,近两年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理性下降。2004年为44.1%;2005年降至2.0%;但2006年上半年出现反弹,1-3月为3%,1-6月又提高到18.1%。如果考虑企业用折旧资金和利润去投资用于维修和技术进步的最低投入要求,这个速度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化纤投资占纺织全行业比例继续逐月下降,1-6月仅为13.67%,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比例(2004年22.87%,2005年16.61%)。(见表4)

化纤行业的投资方向得到调整,越来越多地从常规品种转向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品种。以聚酯为例,投资方向转向瓶级和膜级聚酯。2005年瓶级和膜级聚酯能力同比分别增加37.6%和46.1%,远远超过纤维级聚酯3.7%的增速。
之二:劣质资产、产能的淘汰速度加快。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介绍,2005年我国化纤业共计淘汰劣质产能16.6万吨,主要是粘胶短纤和锦纶行业一些规模小(单线产能在1万吨以下)、技术落后的能力。聚酯行业在2004-2005年以每年100万吨的速度淘汰劣质资产,尤其是纤维级聚酯淘汰能力占聚酯淘汰总能力的90%。
许坤元指出,近两年的落后产能的淘汰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过程是平稳的,并且这种淘汰未来仍将继续,这将有利于化纤产业结构、资本质量的进一步优化。
之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表现为产能向三个方向集中。
1、向大企业集中。据统计,2005年,年产20万吨以上的化纤企业已有22家,合计产能908万吨,占总产能47.2%,平均产能41.3万吨/年;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59家,合计产能1452万吨,占总产能75.5%,平均产能24.6万吨/年;5万吨以上企业93家,合计产能1669万吨,占总产能86.8%,平均产能为17.9万吨/年。
2、向市场集中。化纤业必然随着纺织产业的集群而趋于集中。我国纺织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共计44个,占全国集群总数的50%;而两省有化纤集群27个。按化纤产能统计,2005年东部地区为1713万吨,占总产能的89.09%,仅江浙两省的化纤产能达到1256万吨,占总产能的65.2%;中部仅为47.7万吨,只占2.48%;西部为162.5万吨,占8.45%。
3、向民营企业集中。2005年化纤企业中民营企业产能占总产能比例已超过2/3,达到66.7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例下降为27.4%。
之四:技术进步有明显加速,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行业技术进步加快主要体现在2005年产业用化纤大幅增长31%,直接用于针织、丝织的化纤增长较快,2005年分别增长18.8%和17.1%,都大大高于当年化纤供给量9.9%和产量14.4%的增速。
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体现在产品的进出口上。在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时,2005年化纤进口同比下降14.7%;出口量达到70.99万吨,增长51.32%;出口额达到14.72亿美元,增长54.39%。化纤纺织品、针织品出口量为338.26万吨,同比增长13.61%;出口额达到133.87亿美元,增长19.53%。以上数据说明,出口额的增幅均大于出口量,说明我国化纤及其制品的出口均价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化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同时,化纤行业的产品差别化率从2004年的29%提高到2005年的31%,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要提高产品差别化率,今后仍将是行业练内功的重要方面,产品差别化率将继续逐年上升。
基于以上对化纤业内外形势的深入分析,基本可以做出以下预测:我国化纤产业有望在今年内走出这一周期的低谷期,并将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信息来源;中国化纤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