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不能过分迷信“顺差夹热钱”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9-28 16:35:00

  不能过分迷信“顺差夹热钱”
  突增的顺差,一个原因是企业因担心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而突击出口
  
  时评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近三个月贸易顺差连创新高,某种外贸顺差“热钱论”,其逻辑始于感觉:顺差增多与人民币升值预期走强如影随形,由此,众多分析家认为,升值预期使得跨国公司通过虚增出口价格,以顺差形式夹热钱入华。
  
  这种观点指责跨国公司虚增出口价格,而统计数据显现商品价格确实上涨。据海关总署网站,今年前7个月,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数量增速小于金额增速,如电视机出口量增33.5%,金额却增长了51.5%。
  
  早前数据证实,1-5月,棉机织物平均价格升3.9%,塑料制品涨10.5%,鞋单价涨4.9%,电视机单价涨10%,汽车零部件也有15.4%的涨幅等。这种观点,查验纽约及伦敦商品价格指数,得出世界商品价格呈现平稳波动而非直线上升,由此,外资企业虚报出口价格,并推及“顺差夹热钱论”。
  
  此前,中国确有出口虚报之例,企业为降税负,采取不申报退税而是通过严重低报其出口货值的方式逃税,导致海关统计贸易顺差额小于收付汇的顺差额,产生不明外汇。但是,“热钱论”没有考虑另一影响商品价格因素:运输成本。自去年末至今,因中国海运运力严重过剩,货运价格大幅下滑。如日前《焦点访谈》披露,上海通往日本的国际海运出现负运价,一艘船一天的损失“相当于丢进大海一辆宝马车”。大型公司中海集运上半年货运量增长超20%,但营收仅升3.5%。一般而言,海运成本占出口商品价格的5%-10%。亦即运输成本的下跌,抵消或部分减少出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使进口国商品价格难以大幅波动。
  
  进而言之,若说跨国公司编造价格故事,那中国企业几无可能。数据显示,中国商品因上半年油价、原料、人工等成本增加而涨价具有普遍性,如江苏民企出口的旅行用品及箱包制作原料比去年上涨5%-10%,山东出口欧美的毛巾价格分别上涨35%和34.1%等。今年1-8月,国内企业主导的一般贸易出口高于加工贸易出口,而以往一直是相反。同期,外资企业则继续保持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上升趋势:出口增长27.6%,较去年下降5.1%,进口增长23.9%,上升7.6%。
  
  设若中国出口商品平均涨价10%左右,即会放大贸易总额10%,贸易总量攀升情理之中,顺差可能放大,然而突增的顺差究竟从何而来?从数据看,1-8月中国主要进口商品前10名里,除原油和初级塑料价格涨幅较大外,其他已统计商品价格增幅很小。国内一个因素是企业因担心降低或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而突击出口。如前8个月服装出口总额597.7亿美元,同比增长28.1%,而去年全年增长不到20%。
  
  价格差为另一个原因,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原需进口的铜大量出口,虽4月10日起铜材出口税率由0调至10%,但因国际铜价不断暴涨而国内相对廉价,企业加速出口,如山东1-7月铜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49.4%,出口额增长1.7倍。产能过剩的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18.1%,但其原料氧化铝产量却增长了50.6%,因铝材退税高达16%,企业以原铝当作铝材出售以骗取出口退税,使得所谓铝材出口大幅上升62.2%。
  
  产能过剩的低端中国产业的“最后的疯狂出口”成为爆增顺差的主要来源,调整低附加值商品出口退税的预期,则催化了这一过程。如产能过剩的钢材,前8个月出口142亿美元,量增69.8%,但金额却仅涨52.6%,应是降价销售,获取了18亿美元顺差。而去年同期钢材贸易为77亿美元逆差,仅此就增加95亿美元顺差,更别说原本依赖进口的铜、铝以及享受“最后晚餐”的纺织品的大幅出口了。如果过分迷信“顺差夹热钱”,则可能掩盖了中国内部问题之严重性,贻误诊治。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