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一冷”为茧丝绸业再敲警钟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5-08 09:31:00
近两年来,一方面国内许多地方将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大面积扩桑养蚕;而另一方面,国际茧丝市场需求仍呈萎缩之势,国内丝价已跌至1993年来的最低点。这“一热一冷”再次使丝绸业者对行业发展前景甚为忧虑。
记者调查发现,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是目前各地扩桑的主要原因。这一轮的“热”表现在新老产区大面积增产:丝绸大省江苏的一些地区制定了“几年达到10万亩(甚至15万亩、20万亩)”之类的规划,并出台了优惠鼓励政策;重庆市将茧丝绸列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蚕桑种植逐年递增;广西在去年桑园面积增长66.7%的基础上启动了蚕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即扶持建设一批年产鲜茧超10担的养蚕专业户、超100吨的乡镇、超1000吨的县市及超10万担的地市),今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甘肃省也将茧丝绸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力争形成50万亩的种植规模。预计今年全国将新增桑园130万亩,其中广西、四川和重庆就新增100万亩。
与桑蚕种养“热”相比,茧丝绸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却趋“冷”,茧丝绸产品供大于求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樊迅告诉记者,年初预计我国茧丝的总产量为55万吨左右,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各项指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事实上,2000年我国桑蚕茧产量达45万吨,已基本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整体需求。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市场逐渐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去年下半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逐月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预计今年国际丝绸市场需求将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我国的出口也不会有明显好转。从价格方面看,茧丝绸产品的出口价格呈下跌态势,2001年厂丝出口均价为每吨2万美元左右,今年只有1.5万美元左右,4月10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创1993以来的最低点,厂丝的交易价格为每吨13.5万元人民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茧丝绸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此外,今年的丝绸出口还面临着一些新考验。一是今年外经贸部对蚕丝类出口企业进行了重新核定,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外贸流通企业、蚕丝生产企业都可从事蚕丝类出口经营活动,出口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随着丝绸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绸缎和服装等制成品出口增长,必然使得原料性商品出口减少。三是印度、泰国、越南茧丝业发展较快,并且形成了特色产品,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竞争将更激烈。四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技术要求将更加严格,很可能对茧丝绸产品出口形成“技术壁垒”。
我国茧丝绸行业是一个对出口依存度很高的行业,80%以上的茧丝绸产品用于出口,一旦国际环境恶化,对行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严峻的茧丝绸产品出口形势,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原副主任、现柳州地委副书记杨和荣认为,如果发展桑蚕势头过热,价格持续下滑,出现伤农等现象,势必会对刚刚恢复过来的茧丝绸行业形成冲击,严重损害“贸工农”三方利益,而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1994年,我国茧丝绸行业由于盲目发展,第二年出现全行业亏损,许多地方鲜茧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弃桑毁桑面积达40%以上。直到1999年,我国茧丝绸工业才扭转5年连续亏损的局面。
国家茧丝办的有关人士表示,调控生产要让市场说话,茧丝业“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从当前形势看,不会出现1995年的大面积弃桑、毁桑现象,但桑园面积会在夏秋茧后自动做出调整。质量是茧丝业发展的关键,新产区扩桑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高起点、连片、规模化发展,提高单产和质量,缺乏生产基础、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地区要逐步退出;老产区要重视以“技术+管理+组织形式”巩固提高,做足“深加工”文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产业效益。
记者调查发现,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是目前各地扩桑的主要原因。这一轮的“热”表现在新老产区大面积增产:丝绸大省江苏的一些地区制定了“几年达到10万亩(甚至15万亩、20万亩)”之类的规划,并出台了优惠鼓励政策;重庆市将茧丝绸列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蚕桑种植逐年递增;广西在去年桑园面积增长66.7%的基础上启动了蚕业产业化“十百千万”工程(即扶持建设一批年产鲜茧超10担的养蚕专业户、超100吨的乡镇、超1000吨的县市及超10万担的地市),今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甘肃省也将茧丝绸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力争形成50万亩的种植规模。预计今年全国将新增桑园130万亩,其中广西、四川和重庆就新增100万亩。
与桑蚕种养“热”相比,茧丝绸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却趋“冷”,茧丝绸产品供大于求状况没有得到改善。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樊迅告诉记者,年初预计我国茧丝的总产量为55万吨左右,根据目前的发展势头,各项指标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事实上,2000年我国桑蚕茧产量达45万吨,已基本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整体需求。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市场逐渐萎缩,市场需求不足,去年下半年,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逐月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预计今年国际丝绸市场需求将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我国的出口也不会有明显好转。从价格方面看,茧丝绸产品的出口价格呈下跌态势,2001年厂丝出口均价为每吨2万美元左右,今年只有1.5万美元左右,4月10日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创1993以来的最低点,厂丝的交易价格为每吨13.5万元人民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茧丝绸产品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此外,今年的丝绸出口还面临着一些新考验。一是今年外经贸部对蚕丝类出口企业进行了重新核定,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外贸流通企业、蚕丝生产企业都可从事蚕丝类出口经营活动,出口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随着丝绸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绸缎和服装等制成品出口增长,必然使得原料性商品出口减少。三是印度、泰国、越南茧丝业发展较快,并且形成了特色产品,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竞争将更激烈。四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技术要求将更加严格,很可能对茧丝绸产品出口形成“技术壁垒”。
我国茧丝绸行业是一个对出口依存度很高的行业,80%以上的茧丝绸产品用于出口,一旦国际环境恶化,对行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面对严峻的茧丝绸产品出口形势,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原副主任、现柳州地委副书记杨和荣认为,如果发展桑蚕势头过热,价格持续下滑,出现伤农等现象,势必会对刚刚恢复过来的茧丝绸行业形成冲击,严重损害“贸工农”三方利益,而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1994年,我国茧丝绸行业由于盲目发展,第二年出现全行业亏损,许多地方鲜茧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弃桑毁桑面积达40%以上。直到1999年,我国茧丝绸工业才扭转5年连续亏损的局面。
国家茧丝办的有关人士表示,调控生产要让市场说话,茧丝业“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从当前形势看,不会出现1995年的大面积弃桑、毁桑现象,但桑园面积会在夏秋茧后自动做出调整。质量是茧丝业发展的关键,新产区扩桑要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高起点、连片、规模化发展,提高单产和质量,缺乏生产基础、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地区要逐步退出;老产区要重视以“技术+管理+组织形式”巩固提高,做足“深加工”文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