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唐装热,引来谁家织机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3-06 09:26:00
    唐装夹杂着时尚和喜庆,无疑成了今年春节最炫目的亮点。
    众媒体也疯狂地捕捉这一新热点——唐装卖火,织锦缎脱销,杭州城停产多年的丝绸厂全线开工,丝绸工业枯木逢春……回头看看“去年流行‘中国结’,使得濒临倒闭的制绳厂起死回生”,文化带动经济的规律似乎正在被继续证实。
一次领导人高层会议后的“休闲式”亮相,把身穿唐装从“特立独行”演绎成了“时尚流行”,无意中肥了那些制衣店、批发商们的腰包,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再“上溯源头”呢?究竟唐装热转动了谁家的机器?2月19日,记者挟春节余热奔赴“丝绸之都”杭州,搭一把丝绸业的脉息
    织机“轰隆”声只在杭州城外
    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杭州城,并没有想象当中“遍身罗绮”,身着唐装的人群,看上去更多像来此的游客。不过这里倒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最大的真丝绸专业批发、零售市场——杭州中国丝绸城。从1987年创办以来,已经有600多家丝绸企业进驻营业,批销的订单可辐射至全国各地,欧美、以及东南亚地区。
    “丝绸城”所在地,其实就是古丝绸作坊云集之处,可远溯明清时期。记者一下火车就前往一睹风采。这个市场曾被国家国内贸易局列为重点联系批发市场,2001年的成交额达到26亿元,创税达1000余万元,然而据“丝绸城”管委会提供的材料显示,这些数字已经维持多年,所以和时下“唐装热”似并无多大瓜葛。
    唯一可以看出端倪的就是,一家颇有规模的批发商正将整包整包的织锦缎面料扛上货车,货发何处,不得而知。
    杭州市丝绸集团(控股)公司,和“丝绸城”管委会隔街相望,它的前身是杭州丝绸局(后又改为杭州市丝绸工业总公司),鼎盛时麾下有36家丝绸厂,统领整个“丝绸之都”的5000多台织机,“唐装热”若要搅动杭州丝绸厂的机杼声,他们应该有所耳闻。
    然而刚刚步入公司,就有工人师傅传言,“公司已经名存实亡了,而且马上就要被杭州市政府撤消了,可能不会拖过今年6月份。”
    尽管后来杭州市经委行业办公室郑主任辟了谣,但是公司副总经理周全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这个国有色彩浓重的“集团公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杭州市整个丝绸行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杭州国有丝绸厂该转制的转制,该倒闭的倒闭,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赶上“唐装热”。而一些转制成功的丝绸厂,也不做唐装用的“织锦缎”。
    拿周全君的话来讲:“杭州城里几乎没有重新开工做织锦缎的丝绸厂,因为根本就没有机器,而织机重新‘轰隆’的只在杭州城外……”
    唐装能救活丝绸业吗
    周全君在采访前也看到了媒体关于“杭州丝绸厂、丝绸业被激活”的报道,他原想在留言板上写上一笔:“可惜唐装热激活的不是杭州丝绸,丝绸发展得好的现在往往都是民营企业,也不在杭州,唐装热也激活不了整个丝绸业……”从源头上说起,这蚕丝也不是杭州的,生产基地都在嘉兴湖州一带;要说印染业,唐装用的织锦缎在织造前就染过色,和印染业没多大关系(织锦缎的加工工艺是由蚕丝染色为色丝,然后整经、上浆,另一方面再用人造丝染色、然后卷纬、再经过织造、褪浆、烧毛,最终蚕丝和人造丝交织成为织锦缎)。
    不过后来他没写,因为他在丝绸行业干了几十年,是位老法师,对这个古老的产业有感情。
    要说唐装热作用还是有的,它救了丝绸中的一个品种——交织绸。所谓交织绸就是一种用真丝和人造丝互相交织的绸缎,唐装生产通常用的面料织锦缎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整个杭州城有36家国有丝绸厂,6000台织机,80%(也就是将近30家、4000台织机)是做织锦缎的,织机可以说是日夜不停,年产量高达1亿米。浙江省丝绸公司直接销往美国、俄罗斯、香港,据说当地的华人和香港同胞特别喜欢穿织锦缎的“唐装”。整个丝绸行业将近1年有4个亿的产值,1个亿的利润。
    尽管后来有所萎缩,但就在10年前,当时杭州市丝绸局下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杭州的百年老字号“都锦生丝绸厂”,还有福华、九豫、云裳丝绸厂——都还有500多台织锦缎的机器。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90年代初,因为市场突然开放,国有丝绸厂习惯的平衡被打破,于是出现了“内外交困”。
    周全君回忆说,当时国内生产成本只有几十元人民币的丝绸产品运往美国,每件平均要卖二三十美元,最高可卖50美元。计划经济体制下,丝绸出口基本上又是国有企业垄断的,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90年代国际丝绸市场开始走下坡路,加上市场放开后,很多行业包括浙江大学校办厂都可以对外做出口贸易,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件丝绸产品在美国仅售10美元,而且还是一打一卖,这种贱卖的局面连中国丝绸总公司也无法控制,当时国有企业占绝对多数丝绸行业出现全面亏损。
    而在国内市场,杭州正和上海、苏州较着劲,三足鼎立,都有将“丝绸中心”夺下之势,三方花了巨大的代价——贷款购买设备,改造技术。然而由此导致的贷款利息、人员成本也在逐年累积。结果市场价格25元1米的织锦缎,厂里的生产成本却要高达28元,这意味着如果还要生产织锦缎,就得准备好1年亏本3000万。
    说实话,后来自从酒店接待小姐用了这身打扮之后,织锦缎就无人问津了。化纤的、全棉的,老百姓们穿多了,谁也不在乎有没有织锦缎了。
    周全君说,当时杭州丝绸工业总公司迫不得已拿出军令状——企业如果第二年继续亏损,厂长就地免职!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亏得一塌糊涂,当初1年整个系统国家给予的财政拨款就高达数千万。
    结果上海明智地率先退出竞争,进行企业改制。周全君在丝绸行业这么多年,先后遇到4个市长,哪个市长都觉得“半面西湖半面绸”的杭州不能没有丝绸,但是这个行业后来到了政府怎么扶也扶不起的境地。直到原杭州市市长仇宝兴(现任国家建设部部长),终于痛下决心,把国有资产从丝绸业中全部抽出,该破产的破产,该转制的转制。
    经过两年的阵痛,“丝绸集团公司”也没搞建设,力气全花在落实政府政策上,一共清理了7个亿的不良资产,花了三五个亿将4万职工安置。百年老店“都锦生”把机器都给卖了,现在主营变成了“搞三产”;“九豫”和“云裳”丝绸厂更是早就关门;就在今年春节前控股公司刚刚进行了一次公开拍卖,只要20万,就能拿走包括100台织机在内的全套生产丝绸设备。……现在丝绸厂的国有股基本上都抽光了,“这个控股公司,也不知道控谁的股,是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周全君这个老领导颇有些黯然,“公司已将自己的地皮卖出。”
    老周说,本来还可以带我参观一下丝绸厂,看看生产织锦缎的织机,可惜我“晚来了一步”。
   唐装火了“小老板”
    据周全君介绍,当年杭州周边的余杭、桐乡、顺安、建德等地的许多乡镇企业(现已均改制为民营企业)都来要求国有企业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借织锦缎的织机办小的联营厂。就在国营企业织锦缎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的时候,这些乡镇企业开始显现出了活力,靠他们的人工成本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以至于能生产出成本最多20元1米的织锦缎。尽管后来全行业不景气,但是他们还能撑得下去。
    现在唐装一热,织锦缎又再次复苏,机器重新转动的商机也就是归他们了。余杭地区现在开转的8051台织机已经超过了鼎盛时期杭州城里的6000多台。
    这一点在采访余杭经济开发区兴旺工业城总经理陈夏林时得到了证实。“唐装热”“火”的是余杭市运河镇。
    其实APEC领导人穿的唐装就是这个地方织造的——织锦缎来自“兴裕绸厂”,里面衬衣所用的真丝面料来自“亭趾花本丝样有限公司”。
    从90年代初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丝绸织造“群落”,而到了90年代中期这里的乡镇企业比较早转制成了民营企业。现在有100多家丝绸织造企业,分布在全镇的每个角落,说规模大的,织机有100多台;说小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台织机。2001年达到30多个亿的丝绸产值要占整个镇总产值的六成左右。
    因为唐装热还在继续,所以究竟这些民营小企业在织造织锦缎上赚了多少还没个准数,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小老板坐着奥迪、别克,来去下订单了,没有固定的集中生产批销中心,生意忙火了,锁定他们的行踪,很难。反正跟着市场走,船小好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