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趋向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27 12:59:00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纺织处处长吴同兴认为,进入21世纪,我国纺织工业将在调整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由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
具体分析起来,纺织工业将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向:
-- 增长将由主要靠出口拉动逐步转向由出口和国内消费共同拉动。
“十五”期间,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纺织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可由2000年的520亿美元提高到700亿美元-750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05年,国内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4000亿元,产业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的消费也将获得较快增长。因此,“十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增长将由“九五”期间的主要靠出口拉动,逐步转向由出口和国内消费共同拉动。
-- 企业由加工型向加工经营型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并从中获得利益。“十五”期间这一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企业将由注重生产能力转向注重市场营销体系。纺织企业特别是服装等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将更加重视流行趋势、设计与生产、营销的结合,培育国产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企业将进一步走“大经营,小生产”的路子,充分发挥其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发展成为设计、开发和贸易中心,而把生产加工向周边中小城镇、西部地区乃至境外转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同时,“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
--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世纪,我国将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行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外贸体制改革也将迈出更大的步伐,纺织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寻求发展。二是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重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特别是上市亏损公司退出市场的通道,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三是国家将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政府行政干预将不断弱化,市场机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除继续严格控制棉纺生产能力外,将大大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优化产业结构,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家经贸委抓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可以预见,一批优势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并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 成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第一,国家将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国家经贸委在安排国债贴息技改项目上将继续把纺织工业作为重点行业之一,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持一批重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形成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配套的、创新能力强的加工体系,提高服装面料自给率,顶替进口,扩大出口。
第二,国家将重点支持纺织行业积极发展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档面料、名牌服装和纺织机械等,并重点在纺织印染后整理和纺机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促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并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同时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第四,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促进传统工艺技术的变革,特别是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通过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重视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保健等纺织产品,推广清洁生产、节水生产和绿色加工。
具体分析起来,纺织工业将呈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向:
-- 增长将由主要靠出口拉动逐步转向由出口和国内消费共同拉动。
“十五”期间,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纺织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可由2000年的520亿美元提高到700亿美元-750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内纺织服装消费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05年,国内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4000亿元,产业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品的消费也将获得较快增长。因此,“十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增长将由“九五”期间的主要靠出口拉动,逐步转向由出口和国内消费共同拉动。
-- 企业由加工型向加工经营型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并从中获得利益。“十五”期间这一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企业将由注重生产能力转向注重市场营销体系。纺织企业特别是服装等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将更加重视流行趋势、设计与生产、营销的结合,培育国产品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企业将进一步走“大经营,小生产”的路子,充分发挥其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发展成为设计、开发和贸易中心,而把生产加工向周边中小城镇、西部地区乃至境外转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同时,“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
--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世纪,我国将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国家将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行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外贸体制改革也将迈出更大的步伐,纺织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寻求发展。二是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重视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特别是上市亏损公司退出市场的通道,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三是国家将进一步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政府行政干预将不断弱化,市场机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国家除继续严格控制棉纺生产能力外,将大大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优化产业结构,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家经贸委抓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可以预见,一批优势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并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骨干和依托。
-- 成本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第一,国家将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国家经贸委在安排国债贴息技改项目上将继续把纺织工业作为重点行业之一,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支持一批重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形成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配套的、创新能力强的加工体系,提高服装面料自给率,顶替进口,扩大出口。
第二,国家将重点支持纺织行业积极发展差别化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档面料、名牌服装和纺织机械等,并重点在纺织印染后整理和纺机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促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并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同时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第四,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促进传统工艺技术的变革,特别是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通过电子商务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生产过程及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重视发展绿色、环保、生态、保健等纺织产品,推广清洁生产、节水生产和绿色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