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重庆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2-08 12:16:00
     2001年,重庆蚕桑面对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按照市政府“重点围绕优质粮油、奶类、柞棉、蚕丝、中药材等农产品的生产、培植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的要求,加大了蚕桑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快了蚕业科技发展步伐。具体情况如下:
    一、 抓基础重规模,促进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1. 蚕桑基础增强:2001年全市外调桑种6018公斤,育苗6万亩,培育桑苗4亿多株,预计新栽桑仍在5亿株以上,实现会市总桑树18亿株,为重庆建设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奠定基础。
    2. 生产持续增长:全市共发蚕种114万张,比上年增发11万担张,增幅11.8%,生产鲜茧62万担,增加6万担,增长10%,单张产茧27公斤;行业内收购鲜茧52万担,增长5%,蚕农蚕茧收入3.62亿元,增长4%;全市鲜茧综合均价11.67元/公斤。
     3. 科技水平提高:桑树良桑率较上年度提高8个百分点,小蚕共育46万张,占养蚕量的40%,省力化蚕台、优良簇具的推广应用也分别提高108%和65%,养蚕单产、茧质明显提高。
     4. 基础建设加强:按照全市重点建设万担乡镇、千担村、百担社的要求,今年产茧达到10000担以上的乡镇1个,5000---10000担镇9个;产茧1000担以上的村12个;100个以上的社423个。养蚕收入5000元以上的户较上年有所增加。
    二、 实施蚕业“百万工程”,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
市政府决定在“十五”期间,围绕百万亩优质中药材、百万担优质蚕茧等百万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攻关,重视产业化配套技术的引进、集成、组装和推广应用,确保农业化产业化“百万工程”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市有关门成立了“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决定在铜梁、涪陵等十八个区县市中,用3---5年的时间,围绕桑园的立体种植、桑树的病虫害预测报系统、产业化的布局调整、养蚕的设施设备改造、蚕茧的收烘手段等蚕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示范,集中人、财、物及科技的投入,以优惠的政策、优越的条件、优良的服务实施这一工程。2001年,18个“百万担优质蚕茧项目”单位共落实投入4000万元,发种、产茧分别占全市81.6%、8.1%。增幅较大的有铜梁、合川等市县,其中铜梁发种增加18015万张,产茧增加1.2万担,增长28%和34%。
     三、 产、学研紧密结合,实施蚕业优质、高效、生态科技行动。
为促进重庆蚕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蚕业现代人进程,市级蚕业部门与西农蚕学院、市蚕研所紧密结合,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高效的企业综合生产技术。
    1. 开发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培育出新桑品种嘉陵20号,经不同区域的试验示范,高产、优质、增效突出。深受蚕业部门及广大蚕农欢迎。
    2. 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通过“西南地区蚕业高新技术配套开发扩产业化示范”和“三崃库生态蚕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铜梁七宝高产桑园片区,涪陵山窝蚕业科技示范园、涪陵百胜桑菜蚕业结构模式、垫江高新蚕业园区等蚕区的建设,把发展蚕桑同调整产业化结构、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同退耕还林和保护生枋环境结合起来。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了提供了经验和样版。
    3. 开展蚕业科技培训。市蚕业部门与西农蚕丝学院共同组织教授、专家深入丰都、铜梁、万盛等蚕区,针对不同情况,培训蚕桑技术员和蚕农掌握蚕来科技知识。
    四、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蚕种生产与经营管理。按照打破地区封锁,允许跨地区流通的精神,规范蚕种生产与经营活动。2001年市业务部门认真组织全市蚕种生产,严格技术规程,保证了蚕种质量。全市生产原种2.8万张,普种124万张,微粒子病超毒率控制在2.2%以内。为此,农业部门确定北培、西里蚕种场为首批蚕桑产业重点单位并授牌。同时,加强了蚕种监管力度,严格执法,查处蚕种违法行为,确保了生产者、供应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