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 新思路---记四川2001外贸冠军省丝绸进出口公司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30 13:01:00
记者从省外经贸厅获悉,2001年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一举突破1.6亿美元大关,达到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4.3%,超额完成任务,这是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近10年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使该公司稳居去年四川外贸出口创汇十强之首。
“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这是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熟悉丝绸外贸的员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去年“9.11事件”的巨大冲击,使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丝绸市场需求亦逐渐减少,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
1998年四川华神集团对四川丝绸公司实施兼并,彭旭乐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当年,公司出口创汇升至10.1亿美元,实现6.7%的增长;1999年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2000年出口创汇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01年年出口创汇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10,占全省丝绸商品出口的90%,是四川最大的专业外贸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外贸企业之一,是外经贸部在四川的唯一重点联系企业。去年公司在严峻形势下能取得出口创汇突破1.61亿美元,并非朝夕之功,数字的背后更多的是近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是传统外贸企业一次艰辛的蜕变过程。
转变机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80年后期,素有“蚕丛虫国”之称的四川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可谓叱咤风云,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规模在全省一直名列榜首。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和国际丝绸行情的变化,世界丝绸市场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加上经营机制的僵化,管理不善,公司经营急转直下,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就陷入严重的资不抵债。为稳定四川外贸,带动行业的发展,1998年公司由四川华神集团实施兼并,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劳动、用工、分配进行了一系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了高效有序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灵敏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一个企业成败与否,关键看管理。为缓解了资金压力,确保外贸出口资金的需要,采取了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加强资金管理和调度,加强出口退税的工作,尽可能做到及时足额退税,缓解了资金压力和降低财务费用。同时加强资金占用管理和考核,缩短收汇期,做到及时足额收汇,努力防止新的呆、坏帐的发生,强化安全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加大财务的稽查和监管力度,杜绝无效资金的占有用现象,做好全公司资金高调度一盘棋工作,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扩大外贸出口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以市场为向导,实现多元化经营
为适应入世后更加复杂的多变市场形势,扩大出口经营,积极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挤占市场,公司先后组团到主销市场进行调查,并积极参加香港小交会、广州春交会、昆交会,了解客户的需求,掌握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去年当丝类商品滞销时,公司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并抓住市场对绸缎需求转旺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和沿海丝绸深加工产品货源丰富的优势,积极组织加工和直接收购适销对路的绸缎品种,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绸缎出口市场方面,除传统的韩国、尼泊尔和香港市场外,公司在阿联酋等中东市场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欧美市场逐渐恢复,不仅扩大了出口,而且提高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去年1至7月,公司出口各类品种绸缎928.5万米,同比增长33.5%,出口金额达2517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2.9,同比增长41.7%。
四川省丝绸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巩固主业丝绸类产品出口贸易同时,狠抓非丝绸类产品的出口,产品出口已扩大到各类服装、床上用品、皮制品等,形成了稳定的货源供应基地和出口渠道,有效的避免了出口产品单一造来的经营风险。目前丝绸公司已与西欧、美国、印度、东南亚和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发良好的贸易关系。其中,生丝出口以印度为主,绸缎以中东、韩国、尼泊尔、欧洲为主。
抓好基地建设,搞好技术创新
从1998年华神集团兼并丝绸公司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整合,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思路,先后以兼并、收购、参控股、托管、租赁等方式接管了梓漳、盐亭、雅安等地的丝绸行业,从而实现了单纯的贸易转向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型实业公司的转化。现在全省已有7个基地,实现了以绵阳为中心的绵阳绿神集团,以内江为中心的川南绿洲神集团以及雅安、崇洲等产业化茧丝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全年蚕茧收购将达到300多万公斤。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省丝绸公司常务副总熊焰波对此深有感触。第90届广交会上,一款散发着欧美风情的披肩吸引了大量外商的注意。这就是用大豆蛋白纤维的丝毛制成的专门针对欧美商场设计的产品。这种投资上百万的新技术,是全国首家推出的大豆蛋白纤维梭,新材料、新工艺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四川丝绸公司在开发大豆纤维制成品中的特色,并创立了“凯妮司”品牌,在与鄂尔多斯、阳光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竞争中一举领先。省公司有国家级华神农业技术资源中心、西南农大、川大、中国农科镇江蚕研所、绵阳绿神家蚕研究所等著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建立了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让这家老外贸公司获得了新生,使传统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真丝立体扎染双宫绸和弹力压皱双宫绸,是去年他们研制的出口新品种,属国内首创。新型的双宫绸的出口拓宽了东南亚市场,开辟了阿联酋、土耳其等中东新市场。
面对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确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坚持走“贸、工、农、科研”一体化的实业化发展路子,把外路出口和基地建设作为公司实现立体化的两个轮子,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好大经贸的路子,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近期将把市场触角逐步向俄罗斯发展与延伸。
“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这是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熟悉丝绸外贸的员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去年“9.11事件”的巨大冲击,使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国际丝绸市场需求亦逐渐减少,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
1998年四川华神集团对四川丝绸公司实施兼并,彭旭乐出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当年,公司出口创汇升至10.1亿美元,实现6.7%的增长;1999年出口创汇1.1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2000年出口创汇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001年年出口创汇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3%。
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10,占全省丝绸商品出口的90%,是四川最大的专业外贸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外贸企业之一,是外经贸部在四川的唯一重点联系企业。去年公司在严峻形势下能取得出口创汇突破1.61亿美元,并非朝夕之功,数字的背后更多的是近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是传统外贸企业一次艰辛的蜕变过程。
转变机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80年后期,素有“蚕丛虫国”之称的四川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可谓叱咤风云,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出口创汇规模在全省一直名列榜首。但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和国际丝绸行情的变化,世界丝绸市场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加上经营机制的僵化,管理不善,公司经营急转直下,在短短的三五年内就陷入严重的资不抵债。为稳定四川外贸,带动行业的发展,1998年公司由四川华神集团实施兼并,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劳动、用工、分配进行了一系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了高效有序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灵敏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一个企业成败与否,关键看管理。为缓解了资金压力,确保外贸出口资金的需要,采取了有效措施,盘活存量,加强资金管理和调度,加强出口退税的工作,尽可能做到及时足额退税,缓解了资金压力和降低财务费用。同时加强资金占用管理和考核,缩短收汇期,做到及时足额收汇,努力防止新的呆、坏帐的发生,强化安全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加大财务的稽查和监管力度,杜绝无效资金的占有用现象,做好全公司资金高调度一盘棋工作,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扩大外贸出口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以市场为向导,实现多元化经营
为适应入世后更加复杂的多变市场形势,扩大出口经营,积极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挤占市场,公司先后组团到主销市场进行调查,并积极参加香港小交会、广州春交会、昆交会,了解客户的需求,掌握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对市场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去年当丝类商品滞销时,公司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并抓住市场对绸缎需求转旺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和沿海丝绸深加工产品货源丰富的优势,积极组织加工和直接收购适销对路的绸缎品种,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绸缎出口市场方面,除传统的韩国、尼泊尔和香港市场外,公司在阿联酋等中东市场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欧美市场逐渐恢复,不仅扩大了出口,而且提高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去年1至7月,公司出口各类品种绸缎928.5万米,同比增长33.5%,出口金额达2517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2.9,同比增长41.7%。
四川省丝绸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巩固主业丝绸类产品出口贸易同时,狠抓非丝绸类产品的出口,产品出口已扩大到各类服装、床上用品、皮制品等,形成了稳定的货源供应基地和出口渠道,有效的避免了出口产品单一造来的经营风险。目前丝绸公司已与西欧、美国、印度、东南亚和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发良好的贸易关系。其中,生丝出口以印度为主,绸缎以中东、韩国、尼泊尔、欧洲为主。
抓好基地建设,搞好技术创新
从1998年华神集团兼并丝绸公司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本整合,积极探索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思路,先后以兼并、收购、参控股、托管、租赁等方式接管了梓漳、盐亭、雅安等地的丝绸行业,从而实现了单纯的贸易转向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型实业公司的转化。现在全省已有7个基地,实现了以绵阳为中心的绵阳绿神集团,以内江为中心的川南绿洲神集团以及雅安、崇洲等产业化茧丝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全年蚕茧收购将达到300多万公斤。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省丝绸公司常务副总熊焰波对此深有感触。第90届广交会上,一款散发着欧美风情的披肩吸引了大量外商的注意。这就是用大豆蛋白纤维的丝毛制成的专门针对欧美商场设计的产品。这种投资上百万的新技术,是全国首家推出的大豆蛋白纤维梭,新材料、新工艺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四川丝绸公司在开发大豆纤维制成品中的特色,并创立了“凯妮司”品牌,在与鄂尔多斯、阳光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竞争中一举领先。省公司有国家级华神农业技术资源中心、西南农大、川大、中国农科镇江蚕研所、绵阳绿神家蚕研究所等著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建立了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让这家老外贸公司获得了新生,使传统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真丝立体扎染双宫绸和弹力压皱双宫绸,是去年他们研制的出口新品种,属国内首创。新型的双宫绸的出口拓宽了东南亚市场,开辟了阿联酋、土耳其等中东新市场。
面对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确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坚持走“贸、工、农、科研”一体化的实业化发展路子,把外路出口和基地建设作为公司实现立体化的两个轮子,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好大经贸的路子,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开拓新的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近期将把市场触角逐步向俄罗斯发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