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要打造 “纺织航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21 10:49:00
似乎就在一瞬之间,常州纺织业从困境中走出,摇身成为我国纺织界的一艘航空母舰:华源蕾迪斯凭借国内市场一半以上的占有率和超过1亿元的利润,成为我国最大的生产化纤上游产品的企业;同样利润超亿元的黑牡丹,其生产的牛仔布不仅全国独步,而且企业在中国打一喷嚏,全球马上跟着感冒;喷丝板是纺织业不可缺少的模板,常州喷丝板厂的高科技已遥遥领先于同行,市场份额国内占有八成,国外也占二成;作为我国生产灯芯绒的大牌明星,常州灯芯绒厂通过艰难的磨练也重新焕发生机,一个产品挽救了一个行业———该市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全市纺织业(不包括服装)销售收入达51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其业绩跃居全国同行业的前茅。常州市的下面几点具体的措施和经验也许能给一些地方政府和纺织企业带来一点启发思考。
一、强筋壮骨闯市场。 往前推十年,无锡一直独占霸主地位,全省纺织利润的90%均来自该市,而常州仅仅充当着小弟弟的陪衬角色。谈起往事,常州纺织国资公司总经理张渭清对常州纺织业包袱沉重、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等深有感触,因此在全国纺织业进行压锭调整之前,常州便有意识地对机制和体制改革进行尝试,力图改变常州纺织做不大做不强的困惑局面,他把这种尝试称之为“素质教育”。
从1992年开始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到1997年的加速优势企业发展步伐、加速中小企业改制、加速严重困难企业的淘汰,常州的改革给数万纺织大军带来了连环的震荡,上万名职工因此下岗另谋出路,上至领导下到群众都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但阵痛对常州的纺织业起到了脱胎换骨的功效:原有小而全的生产布局被彻底打破、行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品升了档、产业升了级,市场意识深入人心,无所不在的竞争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资产重组“傍大款”。在常州纺织业的“素质教育”中,大胆运用资产重组方式对国企进行改造无疑是一大手笔。十年来,常州市对国有和集体纺织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引入国内外大集团的资金使之做大做强;对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小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加快国有及集体资金的退出步伐;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则加快其淘汰进程,厂关门人分流,以盘活资产。所有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国内外大财团及民间资金迅速流入,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傍上了“大款”:名力企业由香港查氏集团买断,实行独资经营;原合纤厂被上市公司华源股份控股经营,并吸引了意大利蕾迪斯公司一亿美元的投入,成立了华源蕾迪斯;华源发展则负起东方印染厂和蝶球集团的资产重组;中石化仪征化纤控股国棉四厂80%的股权。据了解,十年来常州先后引进外资3亿美元、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资金10多亿人民币,发展潜力得到极大放大。
三、技术创新添动力。常州纺织业的“素质教育”,使得企业懂得,要适应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必须技术创新。常州灯芯绒厂厂长林仲仪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1995年,该厂进口了一台世界最先进的机器,总工在研究这台机器时发现,只要将生产技术稍作变动,对部分工艺进行精心修改,就能织出不同材质的灯芯绒布料。经过多次试验,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成果———霜花灯芯绒诞生,并很快风靡全国,遍地开花,为该厂一举扭亏为盈立下了汗马功劳。常绒厂也因此留下了“一个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美谈。
如今常州三大工业支柱中,纺织业的高科技装备与世界始终保持同步,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也最多。在许多企业里,传统的纺织场面被全自动化的电脑流程所取代,清静优雅的环境就如同走进现代化的写字楼。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已高度信息化,专门成立高精技术谍报网,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出一周,便能在本企业内得到利用和推广。
四、乘风破浪向远洋。2001年是我国纺织业艰难运行的一年,由于棉花价格没放开,国内纺织业原料价格大大高于国际,使中国产品的国际份额产生大滑坡,许多企业业绩大幅下降。然而对于常州纺织行业来说,销售额不仅与大丰收的2000年持平略增,利润还上升了10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常州纺织已体现出错位竞争、百花齐放的格局。
手捧这份成绩单,张渭清总经理并没有表露特别的兴奋,他认为纺织业是我国WTO的受惠行业,能否真正受惠,还得看企业在国际上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因此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步伐、建立快速的市场反映能力,仍是今后几年的工作中心。他描了这样一幅蓝图:在四五年内,常州纺织业将以每年10%以上的加速度发展,并实现全行业无亏损企业,争取在较长阶段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真正使纺织成为常州工业一艘不沉的航母。
一、强筋壮骨闯市场。 往前推十年,无锡一直独占霸主地位,全省纺织利润的90%均来自该市,而常州仅仅充当着小弟弟的陪衬角色。谈起往事,常州纺织国资公司总经理张渭清对常州纺织业包袱沉重、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等深有感触,因此在全国纺织业进行压锭调整之前,常州便有意识地对机制和体制改革进行尝试,力图改变常州纺织做不大做不强的困惑局面,他把这种尝试称之为“素质教育”。
从1992年开始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到1997年的加速优势企业发展步伐、加速中小企业改制、加速严重困难企业的淘汰,常州的改革给数万纺织大军带来了连环的震荡,上万名职工因此下岗另谋出路,上至领导下到群众都感到无比压抑和痛苦。但阵痛对常州的纺织业起到了脱胎换骨的功效:原有小而全的生产布局被彻底打破、行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品升了档、产业升了级,市场意识深入人心,无所不在的竞争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资产重组“傍大款”。在常州纺织业的“素质教育”中,大胆运用资产重组方式对国企进行改造无疑是一大手笔。十年来,常州市对国有和集体纺织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对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引入国内外大集团的资金使之做大做强;对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中小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加快国有及集体资金的退出步伐;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则加快其淘汰进程,厂关门人分流,以盘活资产。所有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使得国内外大财团及民间资金迅速流入,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傍上了“大款”:名力企业由香港查氏集团买断,实行独资经营;原合纤厂被上市公司华源股份控股经营,并吸引了意大利蕾迪斯公司一亿美元的投入,成立了华源蕾迪斯;华源发展则负起东方印染厂和蝶球集团的资产重组;中石化仪征化纤控股国棉四厂80%的股权。据了解,十年来常州先后引进外资3亿美元、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资金10多亿人民币,发展潜力得到极大放大。
三、技术创新添动力。常州纺织业的“素质教育”,使得企业懂得,要适应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必须技术创新。常州灯芯绒厂厂长林仲仪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1995年,该厂进口了一台世界最先进的机器,总工在研究这台机器时发现,只要将生产技术稍作变动,对部分工艺进行精心修改,就能织出不同材质的灯芯绒布料。经过多次试验,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成果———霜花灯芯绒诞生,并很快风靡全国,遍地开花,为该厂一举扭亏为盈立下了汗马功劳。常绒厂也因此留下了“一个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美谈。
如今常州三大工业支柱中,纺织业的高科技装备与世界始终保持同步,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也最多。在许多企业里,传统的纺织场面被全自动化的电脑流程所取代,清静优雅的环境就如同走进现代化的写字楼。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已高度信息化,专门成立高精技术谍报网,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出一周,便能在本企业内得到利用和推广。
四、乘风破浪向远洋。2001年是我国纺织业艰难运行的一年,由于棉花价格没放开,国内纺织业原料价格大大高于国际,使中国产品的国际份额产生大滑坡,许多企业业绩大幅下降。然而对于常州纺织行业来说,销售额不仅与大丰收的2000年持平略增,利润还上升了10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常州纺织已体现出错位竞争、百花齐放的格局。
手捧这份成绩单,张渭清总经理并没有表露特别的兴奋,他认为纺织业是我国WTO的受惠行业,能否真正受惠,还得看企业在国际上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因此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步伐、建立快速的市场反映能力,仍是今后几年的工作中心。他描了这样一幅蓝图:在四五年内,常州纺织业将以每年10%以上的加速度发展,并实现全行业无亏损企业,争取在较长阶段保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真正使纺织成为常州工业一艘不沉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