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绩溪茧丝业的必由之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10 10:07:00
被誉为安徽绩溪县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茧丝业,有过历史的荣耀,也有过现实的迷惘,面对入世后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绩溪的茧丝业何去何从?
弹丸小县绩溪,虽然只有15万的农业人口和11.5万亩的耕地面积,但栽桑养蚕的传统由来已久,素有“蚕桑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丝绸加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茧丝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在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中,绩溪茧丝业如何把握今天,再铸辉煌?
摒弃———是勇气更是责任
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绩溪的桑园面积达到4.5万亩,鲜茧产量达5万担,并初步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服装一条龙格局,尤其是形成了年产600吨生丝的加工能力和以丝业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滞后及市场因素,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受挫,桑园面积减至2.8万亩,年产鲜茧持续在3万担左右的低谷徘徊,缫丝企业生产原料不但数量上难以维持,而且无法保证质量。绩溪丝业有限公司通过持续技改、减人增效和加强内部管理,“九五”期间获得了很大发展,白厂丝生产能力由300吨/年提高到500吨/年,吨丝工费下降2万元以上,而缫丝从业人数从原来的1800人精减为800人,吨丝用工达到1.8人/吨,为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但由于全县蚕茧自给率仅为25%,同时又难以从县外组织到一定质量的原料,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加大,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原料问题成为困扰缫丝业发展的“顽症”。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产品一直采取国家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企业既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也没有自己明确的外销渠道,被动出口的窘境使企业的外贸职能长期弱化,参与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极度缺乏。面对入世后茧丝业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绩溪的茧丝业何去何从?
绩溪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观根认为,绩溪的茧丝业要重振雄风,必须走出历史的辉煌,正视劣势,强化优势,摒弃旧的体制,尽快改变贸工农条块分割的局面,走以加工企业为产业龙头的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国务院就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下发文件后,绩溪县委、县政府也及时出台了《关于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决定》。绩溪丝业的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尽快走出旧体制的囿限。
突破———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蚕茧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是绩溪茧丝绸一体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因为茧与丝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突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有利于帮助千家万户的蚕农养蚕致富。从采访过程中获悉,虽然去年入夏以来丝价一路下跌,吨丝售价从原来的21万元降至15万元,但由于以绩溪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缫丝企业直接参与收购鲜茧,对蚕农实行价格保护,蚕农的投入并没有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在去年的春、秋、晚秋三季蚕茧收购中,公司共为全县蚕农兑现鲜茧收购现金近3000万元,没有一张是白条,而且每公斤鲜茧收购均价高于周边县市2元左右。直接收烘使每吨干茧成本下降1000~1500元,出现蚕农和缫丝企业“双赢”的局面。
丝业公司不仅积极参与蚕茧经营体制改革,还充分发挥对蚕桑基地建设的反哺和带动作用,从技术和资金上对基地农户进行全力帮扶。一方面,大力扶持蚕桑主产乡镇桑树下田,推动连片成规模优质丰产桑园基地建设,对按要求组织新建的连片桑园,验收达标公司给予补贴,同时与基地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切实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促使蚕农通过科技引导自觉引进、应用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公司与省蚕桑站联建从育苗、选种、栽桑到饲养一体化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蚕桑生产综合示范场,并开展“贴价发售、加奖收购”纸板方格蔟特价推广活动,实行方格蔟茧定点交售和加价奖励。
跨越———丝海扬帆正当时
丝绸工业尤其是缫丝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没有强大的原料基地作后盾是行不通的。丝绸工业发展的基础在蚕桑,源头在农户,只有通过改革,把触角伸入蚕桑基地和千家万户的蚕农,才可能把住源头、站稳基础、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可能把蚕桑基地作为工厂的“第一车间”建设好、管理好。公司认为,对以出口为主的传统产业来说,丝绸业今后的发展要靠“两老”,一头靠“老乡”,一头靠“老外”。为此,丝业公司努力拓展外销市场,通过组建对口专供日、韩、中东、欧美的高品位白厂丝生产线,扩大产品出口,抢滩国际市场。为加快对外发展,公司抓住白厂丝国家出口限制逐步取消的契机,在取得坯绸、服装进出口自营权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白厂丝进出口自营权首批登记企业,使公司外贸职能进一步强化。
为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应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丝业公司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他们请苏丝院教授“号脉”,请省质协专家“挑刺”,同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质量竞赛,使主导产品白厂丝的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商检平均质量等级达到4A级以上,满足了出口需要。
弹丸小县绩溪,虽然只有15万的农业人口和11.5万亩的耕地面积,但栽桑养蚕的传统由来已久,素有“蚕桑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丝绸加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茧丝业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在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中,绩溪茧丝业如何把握今天,再铸辉煌?
摒弃———是勇气更是责任
经过多年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绩溪的桑园面积达到4.5万亩,鲜茧产量达5万担,并初步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服装一条龙格局,尤其是形成了年产600吨生丝的加工能力和以丝业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滞后及市场因素,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受挫,桑园面积减至2.8万亩,年产鲜茧持续在3万担左右的低谷徘徊,缫丝企业生产原料不但数量上难以维持,而且无法保证质量。绩溪丝业有限公司通过持续技改、减人增效和加强内部管理,“九五”期间获得了很大发展,白厂丝生产能力由300吨/年提高到500吨/年,吨丝工费下降2万元以上,而缫丝从业人数从原来的1800人精减为800人,吨丝用工达到1.8人/吨,为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但由于全县蚕茧自给率仅为25%,同时又难以从县外组织到一定质量的原料,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加大,产品质量难以提升,原料问题成为困扰缫丝业发展的“顽症”。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产品一直采取国家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企业既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也没有自己明确的外销渠道,被动出口的窘境使企业的外贸职能长期弱化,参与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极度缺乏。面对入世后茧丝业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绩溪的茧丝业何去何从?
绩溪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观根认为,绩溪的茧丝业要重振雄风,必须走出历史的辉煌,正视劣势,强化优势,摒弃旧的体制,尽快改变贸工农条块分割的局面,走以加工企业为产业龙头的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国务院就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下发文件后,绩溪县委、县政府也及时出台了《关于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决定》。绩溪丝业的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尽快走出旧体制的囿限。
突破———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蚕茧经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是绩溪茧丝绸一体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因为茧与丝是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突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有利于帮助千家万户的蚕农养蚕致富。从采访过程中获悉,虽然去年入夏以来丝价一路下跌,吨丝售价从原来的21万元降至15万元,但由于以绩溪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缫丝企业直接参与收购鲜茧,对蚕农实行价格保护,蚕农的投入并没有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在去年的春、秋、晚秋三季蚕茧收购中,公司共为全县蚕农兑现鲜茧收购现金近3000万元,没有一张是白条,而且每公斤鲜茧收购均价高于周边县市2元左右。直接收烘使每吨干茧成本下降1000~1500元,出现蚕农和缫丝企业“双赢”的局面。
丝业公司不仅积极参与蚕茧经营体制改革,还充分发挥对蚕桑基地建设的反哺和带动作用,从技术和资金上对基地农户进行全力帮扶。一方面,大力扶持蚕桑主产乡镇桑树下田,推动连片成规模优质丰产桑园基地建设,对按要求组织新建的连片桑园,验收达标公司给予补贴,同时与基地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切实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促使蚕农通过科技引导自觉引进、应用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公司与省蚕桑站联建从育苗、选种、栽桑到饲养一体化的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蚕桑生产综合示范场,并开展“贴价发售、加奖收购”纸板方格蔟特价推广活动,实行方格蔟茧定点交售和加价奖励。
跨越———丝海扬帆正当时
丝绸工业尤其是缫丝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没有强大的原料基地作后盾是行不通的。丝绸工业发展的基础在蚕桑,源头在农户,只有通过改革,把触角伸入蚕桑基地和千家万户的蚕农,才可能把住源头、站稳基础、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可能把蚕桑基地作为工厂的“第一车间”建设好、管理好。公司认为,对以出口为主的传统产业来说,丝绸业今后的发展要靠“两老”,一头靠“老乡”,一头靠“老外”。为此,丝业公司努力拓展外销市场,通过组建对口专供日、韩、中东、欧美的高品位白厂丝生产线,扩大产品出口,抢滩国际市场。为加快对外发展,公司抓住白厂丝国家出口限制逐步取消的契机,在取得坯绸、服装进出口自营权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白厂丝进出口自营权首批登记企业,使公司外贸职能进一步强化。
为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应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丝业公司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他们请苏丝院教授“号脉”,请省质协专家“挑刺”,同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质量竞赛,使主导产品白厂丝的质量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商检平均质量等级达到4A级以上,满足了出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