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山区建立衢县蚕桑新基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01-07 13:12:00
衢县地处浙西,自50年代系统开发种桑以来,蚕桑生产历史坎坷。1989年,全县共拥有桑园面积787hm2,全年实发蚕种3.70万张,产茧1200t,茧款收入1100万元,首次突破千吨大关。由于我县桑园集中于高家、莲花、杜泽等平原地区,随着柑桔生产的飞跃发展,一方面,柑桔生产的单位面积比较效益高于蚕桑生产;另一方面,柑桔上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蚕儿不结茧现象普遍发生;加上1995年后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疲弱,蚕茧价格大跌,我县蚕桑生产跌入历史低谷,全县桑园基本被毁。针对这种情况,自1997年开始,我们及时调整了蚕桑生产的指导思想,即:努力稳定平原主区,积极开拓山区蚕桑生产。通过多年努力,我们陆续在灰坪、太真、七里等山区乡镇建立优质蚕桑基地133.3hm2。3年来共发放蚕种3000余张,生产优质蚕茧105t,创产值200余万元。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好,加上我们全面推广方格簇上簇,茧质大大提高,上茧率达到95%,比平原地区高出25%,解舒率春期73%,夏秋期平均68%,分别比平原地区高出23和25个百分点。其他茧质指标也大大高于平原地区。50㎏茧平均收购价高出平原地区180元,蚕农增收77.8万余元。现把这几年的工作作一总结。
1 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领导决策参谋
1996年底,我们通过对灰坪、太真、七里等山区乡镇的调查发现:
1.1 这些乡镇虽然地处深山,但其境内地势平坦,坡度在25度以下就有1200hm2,大多种植玉米,蕃薯等作物,经济效益很低,而灰坪乡灰坪村有一农户从淳安山区引进桑苗,1996年栽种200m2桑园,当年秋季产茧18㎏,产值151.20元;与当年种玉米相比,效益提高5倍,群众有发展蚕桑生产的热情。
1.2 山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季节也能经常下雨而且晨露多,土壤湿度大,旱情比平原滩地轻得多。山脚缓坡,山岙谷地,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性能均优于滩地,能使桑树更好地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叶质。
1.3 山区极端温低,耐寒力差的柑桔等经济作物不能种植,多数地块仅种一季玉米或蕃薯,效益很低。而蚕桑当年种植,当年收益,周期短,效益快,这对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的山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只要典型示范,广为宣传,便可推广而之。
1.4 山区的自然环境好,无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之虞,病原少,叶质好,只要加强管理,技术相当,可以获无病、优质、高产。
1.5 山区竹、木、炭、石灰资源丰富,蚕室蚕具及部分蚕用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较低。
2 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县、乡制定落实一系列发展山区蚕桑生产扶持政策
2.1 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县里成立了蚕桑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抓基地建设。县里要求把蚕桑基地任务落实到村,并把任务指标列入当年领导考核指标。
2.2政策倾斜,资金落实
且里采取县财政(县农发金,县蚕发金)投资一点,用茧企业,收烘单位出资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50余万元用于扶持山区蚕桑基地建设。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1)新桑园开发,凡连片0.67hm2以上的每667m2给予50---150元的无偿补助(根据苗价不同);(2)乡每发展667m2新桑园,给予10元奖励基金,由乡镇统一安排,奖给乡村有功人员;(3)县农行安排每667m2100元的农贷资金,由县政府担保贷给种桑户。
3技术推广措施
3.1 建立并健全了蚕桑技术推广网络
各乡配备一名蚕桑技术干部,各村选拔一名有文化,热爱蚕桑事业的年青人作蚕桑专管员。有效地保护了蚕桑技术推广与应用。
3.2 进行技术培训
给合“绿色证书”工程,广泛开展蚕桑技术培训。3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次,系统讲述了桑树栽培,生理、病虫害及家蚕标准化饲养,蚕病防治,熟蚕上簇,采茧等一系列科学知识。全县共培训3000人次,发放绿色证书2000余本。通过几年努力,使山区蚕农基本掌握了栽桑养蚕的基本技术。
3.3 强化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
把蚕桑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统一落实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当中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统一规划,统一调苗,统一密度,统一栽种。每年冬春植桑季节,县、乡蚕桑干部分片包干到村到户。统一由县农业局从嘉湖地我购进优质桑苗,根据山区实际采用每667m2栽1000株,施有机肥基肥1000㎏。(2)加强消毒防病,实行种药持钩,统一防病措施,村里大环境和共育室的消毒由村统一购进漂白粉进行消毒,养蚕户的蚕药也由村专管员根据蚕种数量分配发给蚕农。(3)统一小蚕共育,每一个村都建有小蚕共育室,技术由村专管员负责,农户从村共育室购进3眠进行饲育。春期和晚秋采用地火暗火加温。(4)_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桑瘿蚊防治,措施有:土壤翻耕,并施50%喹硫磷;春叶摘芯。芯叶集中烧毁;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或60%双效膦1500倍喷杀。(5)统一推广使用方格簇,提高了茧质;为了解决蚕农售茧困难,在每一个山区乡镇设立茧站,(6)采用农艺措施贮墒抗旱,如梅雨季节末期土壤中耕,的秸杆覆盖;对有一定坡主的桑园采用围埂打捻,拦蓄雨水的方法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等。上述措施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山区桑园抗旱能力,出现了中秋桑叶产量质量超过春期桑叶,蚕茧产量,质量均比春茧高的喜人局面。
1 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领导决策参谋
1996年底,我们通过对灰坪、太真、七里等山区乡镇的调查发现:
1.1 这些乡镇虽然地处深山,但其境内地势平坦,坡度在25度以下就有1200hm2,大多种植玉米,蕃薯等作物,经济效益很低,而灰坪乡灰坪村有一农户从淳安山区引进桑苗,1996年栽种200m2桑园,当年秋季产茧18㎏,产值151.20元;与当年种玉米相比,效益提高5倍,群众有发展蚕桑生产的热情。
1.2 山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季节也能经常下雨而且晨露多,土壤湿度大,旱情比平原滩地轻得多。山脚缓坡,山岙谷地,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保水保肥性能均优于滩地,能使桑树更好地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叶质。
1.3 山区极端温低,耐寒力差的柑桔等经济作物不能种植,多数地块仅种一季玉米或蕃薯,效益很低。而蚕桑当年种植,当年收益,周期短,效益快,这对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的山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只要典型示范,广为宣传,便可推广而之。
1.4 山区的自然环境好,无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之虞,病原少,叶质好,只要加强管理,技术相当,可以获无病、优质、高产。
1.5 山区竹、木、炭、石灰资源丰富,蚕室蚕具及部分蚕用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成本较低。
2 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县、乡制定落实一系列发展山区蚕桑生产扶持政策
2.1 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县里成立了蚕桑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部门,乡镇领导亲自抓基地建设。县里要求把蚕桑基地任务落实到村,并把任务指标列入当年领导考核指标。
2.2政策倾斜,资金落实
且里采取县财政(县农发金,县蚕发金)投资一点,用茧企业,收烘单位出资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50余万元用于扶持山区蚕桑基地建设。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1)新桑园开发,凡连片0.67hm2以上的每667m2给予50---150元的无偿补助(根据苗价不同);(2)乡每发展667m2新桑园,给予10元奖励基金,由乡镇统一安排,奖给乡村有功人员;(3)县农行安排每667m2100元的农贷资金,由县政府担保贷给种桑户。
3技术推广措施
3.1 建立并健全了蚕桑技术推广网络
各乡配备一名蚕桑技术干部,各村选拔一名有文化,热爱蚕桑事业的年青人作蚕桑专管员。有效地保护了蚕桑技术推广与应用。
3.2 进行技术培训
给合“绿色证书”工程,广泛开展蚕桑技术培训。3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次,系统讲述了桑树栽培,生理、病虫害及家蚕标准化饲养,蚕病防治,熟蚕上簇,采茧等一系列科学知识。全县共培训3000人次,发放绿色证书2000余本。通过几年努力,使山区蚕农基本掌握了栽桑养蚕的基本技术。
3.3 强化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
把蚕桑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统一落实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当中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统一规划,统一调苗,统一密度,统一栽种。每年冬春植桑季节,县、乡蚕桑干部分片包干到村到户。统一由县农业局从嘉湖地我购进优质桑苗,根据山区实际采用每667m2栽1000株,施有机肥基肥1000㎏。(2)加强消毒防病,实行种药持钩,统一防病措施,村里大环境和共育室的消毒由村统一购进漂白粉进行消毒,养蚕户的蚕药也由村专管员根据蚕种数量分配发给蚕农。(3)统一小蚕共育,每一个村都建有小蚕共育室,技术由村专管员负责,农户从村共育室购进3眠进行饲育。春期和晚秋采用地火暗火加温。(4)_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尤其是桑瘿蚊防治,措施有:土壤翻耕,并施50%喹硫磷;春叶摘芯。芯叶集中烧毁;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或60%双效膦1500倍喷杀。(5)统一推广使用方格簇,提高了茧质;为了解决蚕农售茧困难,在每一个山区乡镇设立茧站,(6)采用农艺措施贮墒抗旱,如梅雨季节末期土壤中耕,的秸杆覆盖;对有一定坡主的桑园采用围埂打捻,拦蓄雨水的方法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等。上述措施的实施大大增强了山区桑园抗旱能力,出现了中秋桑叶产量质量超过春期桑叶,蚕茧产量,质量均比春茧高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