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区三年秋蚕布局调整实践回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29 10:57:00
湖州市菱湖区地处湖州市东南,农业生产格局为粮、桑、渔“三三制”,全区共有桑地4396hm2,是湖州市蚕茧的重点产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秋期采用三秋饲养布局,即早秋蚕8月初发种,8月下旬上簇;中秋蚕在9月初发种,9月底至10月初上簇;晚秋蚕在9月下旬看叶适当饲养。应该说,三秋布局有较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历史上为我区蚕业生产的发展和辉煌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989年和1992年全区秋蚕饲养总量分别为12.65万张和12.37万张,秋茧产量达到3935.5t和4057.6t,达到发我区历史上秋蚕和全年生产的鼎盛时期。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大量转移,加上农户蚕业经营规模偏小,三秋布局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导致秋期饲养蚕种大量减少,产量大幅度下降。为此,我区于1997年,在市站的指导和区、乡镇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认真听取广大蚕农意见的基础上,经全区业务技术干部反复调查和充分商讨,大胆进行秋蚕布局调理,改三秋为早中秋(8月中旬)、迟中秋(9月中旬)的两秋布局。
1进行秋蚕饲养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1.1 早秋蚕高温干旱天气多,氟污染严重,饲养风险大,产量低,效益差
1994----1996的连续3年出现严重高温干旱,采不出小蚕适熟叶造成严重的氟化物中毒。据1994年浙农大在我区抽测11个样点,桑叶平均含氟量达135mg/㎏。高温干旱和高氟两重因素,造成了早秋蚕作不安全。全区1994年至1996年三年平均早秋单产仅19.4㎏,张种产值只有157元。
1.2 早秋和晚秋蚕由于饲养规模小,不被农户重视,逐渐萎缩,趋于消亡
早秋、晚秋规模小,饲养难度大,产量低,比较效益差,不养蚕农户逐年增多,饲养时越来越少。1990年全区早秋饲养蚕种4.94万张,至1996年只剩下1.8万张,减少3.14万张,总产量也从1142.8t下降至112.3t,减少1030t,减90.1%。晚秋蚕从1994年起,实际上无人饲养,已经消亡。三秋布局逐渐自然演变为中秋一秋布局。
1.3 早秋蚕茧质差,茧价代,效益低下
早秋蚕由于受不良气候影响,发病较多,上簇时又易受高温闷热或高温潮湿影响(8月下旬多台风雨),茧质较差。据1995年与1996年两年调查,早秋茧平均解舒率只有50.9%,干茧出率为23.7%,不受丝厂欢迎。茧价也较低,平均茧价每50㎏为898元,其中1996年只有781元。
1.4 饲养早秋蚕与桑园治虫存在一定矛盾,农药中毒现象叶有发生
一是桑园治虫与养蚕的矛盾,7月底8月初正是桑地上防治野蚕、桑蟥、桑螟等关键时期;二是当时大田治虫与养蚕的矛盾,8月上中旬正是晚稻防治卷叶螟、二化螟大量使用杀虫双时期。
1、1997年秋蚕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成效
为了开展秋蚕布局的调整,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千方百计发宣传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在蚕期中,加强技术指导,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通过大量精心工作,秋蚕布局调整第一年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充分利用秋叶增养蚕种,缓解了劳力和房屋矛盾
实施两秋后,使原只打算一期中秋的农户多数改养两期,有效地缓解了劳力和房屋紧张矛盾,6月底7月初生长的桑叶要到9月上中旬大量用叶,叶龄超过了2个月,桑叶质量下降,且下部桑叶黄化脱落现象明显。两秋布局,早中秋期摘掉了部分桑叶,促进了桑条新稍的生长,既提高了迟中秋叶质,又使桑叶增产,充分利用秋叶增养了蚕种。早中秋(8月18日发种)饲养蚕种43060张,迟中秋(9月13日发种)33422张,两秋合计76482张,比调整前的
1996年增养了9655张,增14.5%。
2.2显著提高蚕茧产量
由于避开发早秋恶劣气候环境条件,单产(特别是早中秋)明显提高,增产了蚕茧。两秋平均单产达31㎏,比1996提高11.5㎏。提高了59%;总产蚕茧达2391.3t,增产1033.2t,增82.73%
2.3 明显改善茧质,增加蚕农收益
据省第三茧质鉴定所对茧质检定,二秋布局早中秋的解舒率、出丝率等均高于三秋布局的早秋茧。我区1997年早秋茧解舒率、干毛茧妯丝率分别达62.4%和30.3%,比早秋茧分别高出28.3和8.0个百分点。迟中秋茧的解舒率、干毛茧出丝率分别达72.53%和29.26%,解舒率比中秋茧高出5.6个百分点,出丝率与中秋茧相近。由于茧质的提高,蚕农收益大幅提高。两秋总款达2948.7万元,比1996年增1689.6万元,增134.2%。
2、1998年----2000年秋蚕布局调整的完善与成绩
在1997年成功基础上,我区1998---2000年继续实行二秋布局(1999年因遇百年未遇烘涝灾害严重影响被迫中断),并根据实践情况,不断总结,进行分析论证,对秋蚕新布局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完善和发展:1调整了两秋发放蚕种比例。将两秋比例从1997年的55:54调整到目前的35:65左右,适当增加迟中秋比重,主要是迟中秋相对产量较稳,茧价较高,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2调整两秋发种间隔时间。将两秋发种时间调整到目前的早中秋8月13---15日、迟中秋9月13----15日,使两秋间隔期达到1个月,有利于农户进行消毒准备工作,减少迟中秋蚕发病率。3调整了早中秋蚕品种。根据实践经验,由于早中秋气候环境相对较差,抗性差的品种全部不易养好,而迟中秋气候较好,抗性差的品种也易养。因此,从2000年起,我们将早中秋品种全部定为抗性较强和白玉×秋丰。4完善配套技术。主要强化了桑园肥培、治虫管理、认真消毒防病工作,特别是坚持早秋蚕的回山消毒和小蚕室、贮桑室、大蚕室的专用。
通过精心组织,不断完善,三年的布局调整得成功。三年共增产蚕茧2907.4t,农民收益增加4497.3万元。
表1 1996----2000秋蚕布局调整的实绩
年份 蚕种数 指数 张产 指数 总产 指数 总茧款 指数
1996年 66827 100 19.5 100 1303.2 100 1259.1 100
1997年 76482 114.4 31.0 159.0 2381.3 182.7 2948.7 234.2
1998年 82450 123.4 30.6 156.9 2524.6 193.7 2238.3 177 .8
2000年 62696 93.8 30.4 155.9 1910.5 146.7 7.6 245.2
1进行秋蚕饲养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1.1 早秋蚕高温干旱天气多,氟污染严重,饲养风险大,产量低,效益差
1994----1996的连续3年出现严重高温干旱,采不出小蚕适熟叶造成严重的氟化物中毒。据1994年浙农大在我区抽测11个样点,桑叶平均含氟量达135mg/㎏。高温干旱和高氟两重因素,造成了早秋蚕作不安全。全区1994年至1996年三年平均早秋单产仅19.4㎏,张种产值只有157元。
1.2 早秋和晚秋蚕由于饲养规模小,不被农户重视,逐渐萎缩,趋于消亡
早秋、晚秋规模小,饲养难度大,产量低,比较效益差,不养蚕农户逐年增多,饲养时越来越少。1990年全区早秋饲养蚕种4.94万张,至1996年只剩下1.8万张,减少3.14万张,总产量也从1142.8t下降至112.3t,减少1030t,减90.1%。晚秋蚕从1994年起,实际上无人饲养,已经消亡。三秋布局逐渐自然演变为中秋一秋布局。
1.3 早秋蚕茧质差,茧价代,效益低下
早秋蚕由于受不良气候影响,发病较多,上簇时又易受高温闷热或高温潮湿影响(8月下旬多台风雨),茧质较差。据1995年与1996年两年调查,早秋茧平均解舒率只有50.9%,干茧出率为23.7%,不受丝厂欢迎。茧价也较低,平均茧价每50㎏为898元,其中1996年只有781元。
1.4 饲养早秋蚕与桑园治虫存在一定矛盾,农药中毒现象叶有发生
一是桑园治虫与养蚕的矛盾,7月底8月初正是桑地上防治野蚕、桑蟥、桑螟等关键时期;二是当时大田治虫与养蚕的矛盾,8月上中旬正是晚稻防治卷叶螟、二化螟大量使用杀虫双时期。
1、1997年秋蚕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成效
为了开展秋蚕布局的调整,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前期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千方百计发宣传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班。在蚕期中,加强技术指导,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通过大量精心工作,秋蚕布局调整第一年获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充分利用秋叶增养蚕种,缓解了劳力和房屋矛盾
实施两秋后,使原只打算一期中秋的农户多数改养两期,有效地缓解了劳力和房屋紧张矛盾,6月底7月初生长的桑叶要到9月上中旬大量用叶,叶龄超过了2个月,桑叶质量下降,且下部桑叶黄化脱落现象明显。两秋布局,早中秋期摘掉了部分桑叶,促进了桑条新稍的生长,既提高了迟中秋叶质,又使桑叶增产,充分利用秋叶增养了蚕种。早中秋(8月18日发种)饲养蚕种43060张,迟中秋(9月13日发种)33422张,两秋合计76482张,比调整前的
1996年增养了9655张,增14.5%。
2.2显著提高蚕茧产量
由于避开发早秋恶劣气候环境条件,单产(特别是早中秋)明显提高,增产了蚕茧。两秋平均单产达31㎏,比1996提高11.5㎏。提高了59%;总产蚕茧达2391.3t,增产1033.2t,增82.73%
2.3 明显改善茧质,增加蚕农收益
据省第三茧质鉴定所对茧质检定,二秋布局早中秋的解舒率、出丝率等均高于三秋布局的早秋茧。我区1997年早秋茧解舒率、干毛茧妯丝率分别达62.4%和30.3%,比早秋茧分别高出28.3和8.0个百分点。迟中秋茧的解舒率、干毛茧出丝率分别达72.53%和29.26%,解舒率比中秋茧高出5.6个百分点,出丝率与中秋茧相近。由于茧质的提高,蚕农收益大幅提高。两秋总款达2948.7万元,比1996年增1689.6万元,增134.2%。
2、1998年----2000年秋蚕布局调整的完善与成绩
在1997年成功基础上,我区1998---2000年继续实行二秋布局(1999年因遇百年未遇烘涝灾害严重影响被迫中断),并根据实践情况,不断总结,进行分析论证,对秋蚕新布局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完善和发展:1调整了两秋发放蚕种比例。将两秋比例从1997年的55:54调整到目前的35:65左右,适当增加迟中秋比重,主要是迟中秋相对产量较稳,茧价较高,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2调整两秋发种间隔时间。将两秋发种时间调整到目前的早中秋8月13---15日、迟中秋9月13----15日,使两秋间隔期达到1个月,有利于农户进行消毒准备工作,减少迟中秋蚕发病率。3调整了早中秋蚕品种。根据实践经验,由于早中秋气候环境相对较差,抗性差的品种全部不易养好,而迟中秋气候较好,抗性差的品种也易养。因此,从2000年起,我们将早中秋品种全部定为抗性较强和白玉×秋丰。4完善配套技术。主要强化了桑园肥培、治虫管理、认真消毒防病工作,特别是坚持早秋蚕的回山消毒和小蚕室、贮桑室、大蚕室的专用。
通过精心组织,不断完善,三年的布局调整得成功。三年共增产蚕茧2907.4t,农民收益增加4497.3万元。
表1 1996----2000秋蚕布局调整的实绩
年份 蚕种数 指数 张产 指数 总产 指数 总茧款 指数
1996年 66827 100 19.5 100 1303.2 100 1259.1 100
1997年 76482 114.4 31.0 159.0 2381.3 182.7 2948.7 234.2
1998年 82450 123.4 30.6 156.9 2524.6 193.7 2238.3 177 .8
2000年 62696 93.8 30.4 155.9 1910.5 146.7 7.6 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