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绍兴纺织业影响的思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2-05 10:07:00
绍兴是浙江省纺织工业大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该市纺织工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提高绍兴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绍兴纺织业现状分析
(一)纺织产业规模现状
绍兴县称得上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纺织业已成为绍兴县的支柱产业。正是纺织工业的持续繁荣,才使绍兴县经济二十年保持全省经济总量第一,两度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绍兴县的纺织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攸关全县经济的兴衰,其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尤其以化纤面料的织造最为集中,年产量近20亿米。截至去年底,全县有纺织企业(仅指“织造、印染、化纤”下同)2166户,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8.39亿元,实现利润23.66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9.29%、62.17%和56.43%。占全国纺织工业的8.3%、12.2%和11.84%。近年来,绍兴县纺织产业的规模围绕市场进行着自发的适度调整,与前几年相比,纺织企业个数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由54.86%下降到49.29%,除化纤业企业个数增加外,其他行业如织造、印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企业人均规模看,去年全县织造行业平均每个企业为172.29人,印染行业平均每个企业为368.53人,化纤业平均每个企业为1115人,与1995年相比,三大行业的人均规模均有所扩大,反映出绍兴县纺织企业自发地向规模经济方面发展。
(二)纺织产业结构现状
绍兴县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整个县域经济中涵盖了化纤、织造、针织、印染、服装和纺机六个重要的纺织领域。据对去年全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企业调查,从企业个数方面分析,织造业占绝对多数,达68.47%,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方面分析,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占70%以上的是印染前的部分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即织造加化纤。由此,不难看出,绍兴县纺织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织造部分相对庞大,而纺纱和服装部分占的比重很小,显示以织造为主的单一结构。
(三)纺织产业职工队伍素质状况
全县纺织企业共有员工129213人,其中非本地员工为29306人,占全部员工数的22.68%。文化程度。绍兴县纺织业整体员工的文化程度偏底,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80.37%,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其比例只占1.03%,平均每个纺织企业有员工375人,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875个。在管理阶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79%。
职业分布。一线生产工人(106841人)占总员工的比例最大,为82.69%,而技术人员(4632人),营销人员(2554人)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3.58%和1.98%。
技术职称。截至去年底,全县纺织行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600人,其中初级职称4027人,中级职称1302人,高级职称271人,分别占了71.91%、23.25%和4.84%。
(四)纺织产品市场分析
绍兴县纺织产品的销售重点市场在国内,所占比例为87.80%,销往国外市场占12.20%。产品在国内市场流向依次为华东(64%)、东北(7.21%)和华北(6.39%)。国际市场重点是东南亚,其次是欧美市场。由此可见,绍兴纺织企业的产品流向较为集中,无论国内国外虽有一定的辐射,但其面不广。
从销售方式来看,内销方式主要有通过中间商、直销、加工接单方式,其中通过中间商的销售比例较大,如为轻纺城中间商经营户定单生产或由其包销;其次主要是接单加工,而使用直接面向市场的渠道比重较小。外销方式主要有县内外贸企业收购、供给其他出口商、自营出口。前两种属于间接出口,后一种属于直接出口。绍兴县纺织企业(除印染企业外)间接出口的比例较大,直接出口的比例较小。
二、绍兴纺织业的潜在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绍兴县纺织业的优势
1、传统文化优势。纺织是绍兴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被称为“三缸”之一的印染曾经为绍兴最具传统特色的经济之一。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绍兴培养出了一批有经验的纺织产业工人队伍,初步形成具备纺织特色的社会文化。可以说,绍兴县从一般群众到领导个个都懂一些纺织知识,发展纺织业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群体意识。
2、群体效应优势。随着1988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崛起,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客户,由此造成了极为有力的纺织产业辐射效应。绍兴县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实施“大、高、外、优”战略,在绍兴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纺织业经济群落。
3、设备先进优势。前几年绍兴县在纺织业技术改造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今己有无梭织机2万台,占全国无梭织机的近30%,引进先进染整设备500余台(套),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绍兴纺织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
4、产销一体优势。轻纺城的强大集散功能,对绍兴县纺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的作用,随着轻纺城二次创业的不断深入,轻纺市场将给该县纺织业提供更多的客户,帮助纺织企业进行更好的市场扩展。
(二)绍兴县纺织业的劣势
1、纺织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体现在衣着、装饰、产业用布三类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绍兴县三者间的比例为97:2:1,这与发达国家的比例为40:30:30和我国今后十年所要达到的比例50:30:20相比,差距很大。其次产品档次低,中低档大路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调。就化纤而言,仅以生产POY、FDY为主,具有复合功能的新产品开发很少。
2、产业链整合度不高。在绍兴县纺织产业群中,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染整等多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木桶效应”为绍兴县纺织产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
3、资产负债率较高,发展后劲不足。绍兴县纺织企业近几年的超速发展,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的高位上徘徊,高资产负债增加了企业还贷付息的压力,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正常使用,同时对企业今后的融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最终阻碍企业的全面发展。
4、纺织企业获利能力减弱,亏损比重加大。绍兴县纺织业近年来净利润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显示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削弱,也预示着绍兴县纺织业正处于微利水平的阶段。去年全行业的亏损企业178家,亏损面达8.22%、亏损金额4362万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税比“九五”期间平均下降1.84个百分点。
三、绍兴纺织如何面对WTO
1、主动适时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入轨。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绍兴纺织业对入世后将带来的影响尚处在表面、浅层次认识上,不少企业存在等待观望和侥幸心理。如对入世后,关税壁垒被打破后将出现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尚未引起重视,对WTO“游戏规则”的“刚性”和“无情”认识不足。对此,我们感到,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主动适时转变观念,尽快实现思维对接,努力学习了解掌握WTO的基本内容、主要规则,了解成员国及纺织强国大国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明确加入WTO后应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
2、重新审视认识自我,实现定位入轨。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感到,面对入世,绍兴纺织业要根据世贸组织内纺织强国、纺织大国的有关情况,要针对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将产生的变化,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己,重新审定绍兴纺织业在国际国内的位置,对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今后发展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位。如产量的判断定位,产品档次的判断定位,内外销市场的判断定位,企业规模的判断定位等等。
3、加快机制转换步伐,实现制度入轨。WTO的实质,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法制规则经济,是严格的按市场规律办事。绍兴的纺织企业,虽然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但离真正的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相距甚远,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集体式的“宝塔型”管理、专制式的“家族型”管理,是极不适应WTO的。作为企业,需要及早按国际惯例和规则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要切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快职能转变,为企业制度入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入轨。在企业规模上,要双管齐下:一是加大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的力度,扶强扶大育龙头,倡导强强联合,大大联姻,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向大型、特大型规模发展,以便于入世后到国际市场上去闯荡,及抵御国外“航母”闯入国内市场后的风险;二是积极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之路,以便为大企业“配套增色”,钻市场的“空子”和填补市场的“空白”。
5、着力培育发展品牌,实现品牌入轨。增强纺织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必须重视和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要在现有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选择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扶持、培植,使之成为国内的著名品牌,进而创出国际名牌。不断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是提升绍兴纺织业的当务之急,龙头骨干要勇挑重担。
6、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质量入轨。针对绍兴纺织业存在的一流设备(硬件)、二流技术(软件)、三流产品的普遍现象,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一要十分重视并及时收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各种质量品质技术要求,要迅速树立起生态纺织品(环保、绿色、安全纺织品)的观念,对国际通行的环保系列(ISO14000)认证工作引起足够重视,条件许可的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此打破某些国家对我设置的“技术壁垒”。二要大力提高印染后整理的工艺水平和技术,下决心为现有的先进印染设备配套成龙,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赶超国内(如广东、苏南)和世界(如日本、美国等)先进水平,打破绍兴纺织业提升产业层次的“瓶颈”制约。三要大力推广运用按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四要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
7、加强信息收集交流,实现“时尚”入轨。据国家对外贸易部权威人士预测,2005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进出口业务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纺织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其时尚性、流行性、新潮性及周期性显得尤为突出。及时收集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世贸成员国)的信息,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收集信息时,既要及时了解世界各国市场宏观价格及其动态,又要了解世界各国进口纺织品的政策法规;既要及时了解世界各国对纺织品的需求的传统爱好,又要了解其发展流行变化趋势等。在收集交流信息的渠道上,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也可通过直接与国外纺织品市场、跨国贸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外商投资,到国外办厂办公司等手段,吸收更多的信息。在信息收集交流上,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8、精心构建人才高地,实现“智力”入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绍兴纺织业的科技人才比例偏低,同时又普遍存在人才引得进、留不住的状况,如不改变,绍兴纺织业的竞争力将大为削弱。所以,要把人才战略放到突出位置,要大力做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储备四篇大文章。作为企业经营者尤其要加强学习,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要加大全体员工的培训,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强有力的人才实力应对WTO。
一、绍兴纺织业现状分析
(一)纺织产业规模现状
绍兴县称得上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如今纺织业已成为绍兴县的支柱产业。正是纺织工业的持续繁荣,才使绍兴县经济二十年保持全省经济总量第一,两度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绍兴县的纺织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攸关全县经济的兴衰,其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尤其以化纤面料的织造最为集中,年产量近20亿米。截至去年底,全县有纺织企业(仅指“织造、印染、化纤”下同)2166户,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98.39亿元,实现利润23.66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49.29%、62.17%和56.43%。占全国纺织工业的8.3%、12.2%和11.84%。近年来,绍兴县纺织产业的规模围绕市场进行着自发的适度调整,与前几年相比,纺织企业个数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由54.86%下降到49.29%,除化纤业企业个数增加外,其他行业如织造、印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企业人均规模看,去年全县织造行业平均每个企业为172.29人,印染行业平均每个企业为368.53人,化纤业平均每个企业为1115人,与1995年相比,三大行业的人均规模均有所扩大,反映出绍兴县纺织企业自发地向规模经济方面发展。
(二)纺织产业结构现状
绍兴县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整个县域经济中涵盖了化纤、织造、针织、印染、服装和纺机六个重要的纺织领域。据对去年全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企业调查,从企业个数方面分析,织造业占绝对多数,达68.47%,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方面分析,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占70%以上的是印染前的部分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即织造加化纤。由此,不难看出,绍兴县纺织产业结构从总体上看,织造部分相对庞大,而纺纱和服装部分占的比重很小,显示以织造为主的单一结构。
(三)纺织产业职工队伍素质状况
全县纺织企业共有员工129213人,其中非本地员工为29306人,占全部员工数的22.68%。文化程度。绍兴县纺织业整体员工的文化程度偏底,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80.37%,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其比例只占1.03%,平均每个纺织企业有员工375人,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875个。在管理阶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79%。
职业分布。一线生产工人(106841人)占总员工的比例最大,为82.69%,而技术人员(4632人),营销人员(2554人)的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3.58%和1.98%。
技术职称。截至去年底,全县纺织行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600人,其中初级职称4027人,中级职称1302人,高级职称271人,分别占了71.91%、23.25%和4.84%。
(四)纺织产品市场分析
绍兴县纺织产品的销售重点市场在国内,所占比例为87.80%,销往国外市场占12.20%。产品在国内市场流向依次为华东(64%)、东北(7.21%)和华北(6.39%)。国际市场重点是东南亚,其次是欧美市场。由此可见,绍兴纺织企业的产品流向较为集中,无论国内国外虽有一定的辐射,但其面不广。
从销售方式来看,内销方式主要有通过中间商、直销、加工接单方式,其中通过中间商的销售比例较大,如为轻纺城中间商经营户定单生产或由其包销;其次主要是接单加工,而使用直接面向市场的渠道比重较小。外销方式主要有县内外贸企业收购、供给其他出口商、自营出口。前两种属于间接出口,后一种属于直接出口。绍兴县纺织企业(除印染企业外)间接出口的比例较大,直接出口的比例较小。
二、绍兴纺织业的潜在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绍兴县纺织业的优势
1、传统文化优势。纺织是绍兴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被称为“三缸”之一的印染曾经为绍兴最具传统特色的经济之一。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绍兴培养出了一批有经验的纺织产业工人队伍,初步形成具备纺织特色的社会文化。可以说,绍兴县从一般群众到领导个个都懂一些纺织知识,发展纺织业已经成为这个地区的群体意识。
2、群体效应优势。随着1988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崛起,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客户,由此造成了极为有力的纺织产业辐射效应。绍兴县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实施“大、高、外、优”战略,在绍兴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纺织业经济群落。
3、设备先进优势。前几年绍兴县在纺织业技术改造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如今己有无梭织机2万台,占全国无梭织机的近30%,引进先进染整设备500余台(套),这些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绍兴纺织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
4、产销一体优势。轻纺城的强大集散功能,对绍兴县纺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的作用,随着轻纺城二次创业的不断深入,轻纺市场将给该县纺织业提供更多的客户,帮助纺织企业进行更好的市场扩展。
(二)绍兴县纺织业的劣势
1、纺织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体现在衣着、装饰、产业用布三类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绍兴县三者间的比例为97:2:1,这与发达国家的比例为40:30:30和我国今后十年所要达到的比例50:30:20相比,差距很大。其次产品档次低,中低档大路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调。就化纤而言,仅以生产POY、FDY为主,具有复合功能的新产品开发很少。
2、产业链整合度不高。在绍兴县纺织产业群中,整个纺织产业生产链缺乏有机的协作,印染产品与服装面料脱节,面料又与纺织坯布脱节,纺织坯布又与化纤原料脱节,并且化纤、织造、染整等多相关行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形成的“木桶效应”为绍兴县纺织产业最终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带来极大困难。
3、资产负债率较高,发展后劲不足。绍兴县纺织企业近几年的超速发展,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始终在70%的高位上徘徊,高资产负债增加了企业还贷付息的压力,影响企业流动资金正常使用,同时对企业今后的融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最终阻碍企业的全面发展。
4、纺织企业获利能力减弱,亏损比重加大。绍兴县纺织业近年来净利润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显示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削弱,也预示着绍兴县纺织业正处于微利水平的阶段。去年全行业的亏损企业178家,亏损面达8.22%、亏损金额4362万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税比“九五”期间平均下降1.84个百分点。
三、绍兴纺织如何面对WTO
1、主动适时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入轨。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绍兴纺织业对入世后将带来的影响尚处在表面、浅层次认识上,不少企业存在等待观望和侥幸心理。如对入世后,关税壁垒被打破后将出现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等)尚未引起重视,对WTO“游戏规则”的“刚性”和“无情”认识不足。对此,我们感到,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主动适时转变观念,尽快实现思维对接,努力学习了解掌握WTO的基本内容、主要规则,了解成员国及纺织强国大国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明确加入WTO后应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
2、重新审视认识自我,实现定位入轨。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感到,面对入世,绍兴纺织业要根据世贸组织内纺织强国、纺织大国的有关情况,要针对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将产生的变化,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己,重新审定绍兴纺织业在国际国内的位置,对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今后发展目标作出明确的定位。如产量的判断定位,产品档次的判断定位,内外销市场的判断定位,企业规模的判断定位等等。
3、加快机制转换步伐,实现制度入轨。WTO的实质,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法制规则经济,是严格的按市场规律办事。绍兴的纺织企业,虽然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产物,但离真正的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相距甚远,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集体式的“宝塔型”管理、专制式的“家族型”管理,是极不适应WTO的。作为企业,需要及早按国际惯例和规则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要切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快职能转变,为企业制度入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入轨。在企业规模上,要双管齐下:一是加大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的力度,扶强扶大育龙头,倡导强强联合,大大联姻,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把企业做大做强,向大型、特大型规模发展,以便于入世后到国际市场上去闯荡,及抵御国外“航母”闯入国内市场后的风险;二是积极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之路,以便为大企业“配套增色”,钻市场的“空子”和填补市场的“空白”。
5、着力培育发展品牌,实现品牌入轨。增强纺织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必须重视和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要在现有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选择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扶持、培植,使之成为国内的著名品牌,进而创出国际名牌。不断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是提升绍兴纺织业的当务之急,龙头骨干要勇挑重担。
6、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质量入轨。针对绍兴纺织业存在的一流设备(硬件)、二流技术(软件)、三流产品的普遍现象,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一要十分重视并及时收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各种质量品质技术要求,要迅速树立起生态纺织品(环保、绿色、安全纺织品)的观念,对国际通行的环保系列(ISO14000)认证工作引起足够重视,条件许可的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此打破某些国家对我设置的“技术壁垒”。二要大力提高印染后整理的工艺水平和技术,下决心为现有的先进印染设备配套成龙,提高工艺水平和技术,赶超国内(如广东、苏南)和世界(如日本、美国等)先进水平,打破绍兴纺织业提升产业层次的“瓶颈”制约。三要大力推广运用按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四要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
7、加强信息收集交流,实现“时尚”入轨。据国家对外贸易部权威人士预测,2005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进出口业务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纺织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其时尚性、流行性、新潮性及周期性显得尤为突出。及时收集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世贸成员国)的信息,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收集信息时,既要及时了解世界各国市场宏观价格及其动态,又要了解世界各国进口纺织品的政策法规;既要及时了解世界各国对纺织品的需求的传统爱好,又要了解其发展流行变化趋势等。在收集交流信息的渠道上,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也可通过直接与国外纺织品市场、跨国贸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外商投资,到国外办厂办公司等手段,吸收更多的信息。在信息收集交流上,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8、精心构建人才高地,实现“智力”入轨。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绍兴纺织业的科技人才比例偏低,同时又普遍存在人才引得进、留不住的状况,如不改变,绍兴纺织业的竞争力将大为削弱。所以,要把人才战略放到突出位置,要大力做好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储备四篇大文章。作为企业经营者尤其要加强学习,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要加大全体员工的培训,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强有力的人才实力应对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