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快速发展及对西部开发的启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1-20 11:19:00
独立10年来,土库曼斯坦政府非常重视纺织业的发展,将大量预算资金和外国投资都用于发展纺织业,总投资额近10亿美元。2001年上半年,土纺织业同比增长了25%。许多现代化纺织厂拔地而起,加工本国皮棉,生产成衣,产品远销欧美。
纺织工业部是土纺织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下属58家纺织企业,主要包括:阿什哈巴德纺织综合体、元首牛仔布综合体、基甫恰克的尼亚佐夫纺织综合体、阿塔穆拉特纺织综合体等。这些企业从瑞士、德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国家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主要工艺流程都由计算机控制,生产十几个品种的纱线,相对来说,较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两家:
一、阿什哈巴德纺织综合体,2000年投产,是独联体最大的纺织企业。该综合体由日本进出口银行贷款1.68亿美元兴建,生产棉纱、布匹和缝制品,年产值达7600万美元。
二、元首牛仔布综合体,生产牛仔面料和牛仔服装。该综合体总投资8800万美元。欧洲复兴发展银行为其提供3400万美元的贷款,并持有20%的股份,土耳其企业占股30%,土库曼斯坦纺织部占股50%。该综合体是独联体国家中最早得到ISO9002国际认证的企业之一,年产纱线近1万吨、织布1200万米、牛仔服装300万件,90%产品出口东欧、美国、土耳其、伊朗及独联体各国,10%用于内销,年产值达4000万美元。甚至在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的货架上也摆放着该综合体生产的牛仔服装。
根据2000年《土库曼斯坦至2010年社会经济改革战略》规划,2005年,土棉花加工量应达到11.37万吨,2010年达到19万吨。总体上,棉花加工量将增加1.3倍。通过有效发挥现有生产潜力及建设新工厂,2010年土棉纱的产量要比2000年增长3.8倍,棉布增长7倍,针织品增长4.4倍,针织布增长4.7倍。为实现这个纺织行业的10年战略,土计划未来10年内兴建16家纺织企业,并且对老企业进行一次改造,给它们装备新的生产线。
与此同时,私营皮棉加工业也快速发展,其在国家皮棉加工总量中的比重从6%-8%上升到35%,基本上完成了尼亚佐夫总统“快速发展私营皮棉加工业”的指示。
在国营、私营齐发展的形势下,土纺织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2000年底,纱线产量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660%,布匹产量增长了38%,生产了5000多吨针织布、1650万平方米牛仔布,并且大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标准。产量增加、质量可靠使纺织品成为土出口贸易龙头产品之一,仅1999年土纺织品出口就增长了50%。
土纺织业从落后的昨天走到了兴旺的今天,其有些做法似可为我所用。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土政府的协调控制下,纺织企业几乎遍布各州,形成了一个“纺织网络”。
我国西部地区12省有丰富的棉花、羊毛、蚕丝、麻等原料,有良好的纺织工业基础,如新疆的棉纺织、内蒙古的毛针织、四川的丝绸和麻纺织、甘肃的毛纺织。在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如能利用国家统一政策加以引导,发挥各省区的纺织优势,树立各省区纺织“拳头产品”,建立一条“西部纺织网络”,则既能规范西部纺织工业秩序,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又能提升西部纺织业的竞争力,为其与国际接轨、迎接我“入世”后的新形势做好铺垫。
二、土新建的纺织企业全部装配最现代化的设备,并且对老纺织企业进行现代化更新。
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技术利用不够充分,这在西部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地区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其产品技术含量低。这也造成我国东、西部纺织业差距明显。如我政府加大对西部纺织企业的扶持力度,依靠优惠的政策,为西部吸引其欠缺的资金、技术、人才,西部的纺织业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必将与东部纺织业形成良性的互补合作关系,从而带动全国纺织业的发展。
三、土采取国营、私营共同发展的纺织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发展西部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纺织企业的发展,加大中小型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力度,允许非国有纺织企业与国有纺织企业享有对等的政策待遇,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促进西部纺织多点全面发展。
四、我技术、设备、资金相比土来说,占有优势。
我企业可以此为切入点,以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增长,进一步开辟包括土在内的独联体、东欧、拉美市场(我一些企业在此方面已有成功经验)。
鉴于上述,我可利用西部省区与土距离近和民族文化联系,发挥其在资源和经济技术方面的互补性,在土开辟纺织后备基地。
纺织工业部是土纺织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下属58家纺织企业,主要包括:阿什哈巴德纺织综合体、元首牛仔布综合体、基甫恰克的尼亚佐夫纺织综合体、阿塔穆拉特纺织综合体等。这些企业从瑞士、德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国家引进最先进的设备,主要工艺流程都由计算机控制,生产十几个品种的纱线,相对来说,较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两家:
一、阿什哈巴德纺织综合体,2000年投产,是独联体最大的纺织企业。该综合体由日本进出口银行贷款1.68亿美元兴建,生产棉纱、布匹和缝制品,年产值达7600万美元。
二、元首牛仔布综合体,生产牛仔面料和牛仔服装。该综合体总投资8800万美元。欧洲复兴发展银行为其提供3400万美元的贷款,并持有20%的股份,土耳其企业占股30%,土库曼斯坦纺织部占股50%。该综合体是独联体国家中最早得到ISO9002国际认证的企业之一,年产纱线近1万吨、织布1200万米、牛仔服装300万件,90%产品出口东欧、美国、土耳其、伊朗及独联体各国,10%用于内销,年产值达4000万美元。甚至在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的货架上也摆放着该综合体生产的牛仔服装。
根据2000年《土库曼斯坦至2010年社会经济改革战略》规划,2005年,土棉花加工量应达到11.37万吨,2010年达到19万吨。总体上,棉花加工量将增加1.3倍。通过有效发挥现有生产潜力及建设新工厂,2010年土棉纱的产量要比2000年增长3.8倍,棉布增长7倍,针织品增长4.4倍,针织布增长4.7倍。为实现这个纺织行业的10年战略,土计划未来10年内兴建16家纺织企业,并且对老企业进行一次改造,给它们装备新的生产线。
与此同时,私营皮棉加工业也快速发展,其在国家皮棉加工总量中的比重从6%-8%上升到35%,基本上完成了尼亚佐夫总统“快速发展私营皮棉加工业”的指示。
在国营、私营齐发展的形势下,土纺织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2000年底,纱线产量与1990年相比增长了660%,布匹产量增长了38%,生产了5000多吨针织布、1650万平方米牛仔布,并且大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标准。产量增加、质量可靠使纺织品成为土出口贸易龙头产品之一,仅1999年土纺织品出口就增长了50%。
土纺织业从落后的昨天走到了兴旺的今天,其有些做法似可为我所用。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土政府的协调控制下,纺织企业几乎遍布各州,形成了一个“纺织网络”。
我国西部地区12省有丰富的棉花、羊毛、蚕丝、麻等原料,有良好的纺织工业基础,如新疆的棉纺织、内蒙古的毛针织、四川的丝绸和麻纺织、甘肃的毛纺织。在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如能利用国家统一政策加以引导,发挥各省区的纺织优势,树立各省区纺织“拳头产品”,建立一条“西部纺织网络”,则既能规范西部纺织工业秩序,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又能提升西部纺织业的竞争力,为其与国际接轨、迎接我“入世”后的新形势做好铺垫。
二、土新建的纺织企业全部装配最现代化的设备,并且对老纺织企业进行现代化更新。
目前,我国的纺织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技术利用不够充分,这在西部表现得尤为明显。该地区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其产品技术含量低。这也造成我国东、西部纺织业差距明显。如我政府加大对西部纺织企业的扶持力度,依靠优惠的政策,为西部吸引其欠缺的资金、技术、人才,西部的纺织业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必将与东部纺织业形成良性的互补合作关系,从而带动全国纺织业的发展。
三、土采取国营、私营共同发展的纺织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发展西部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纺织企业的发展,加大中小型国有纺织企业的改制力度,允许非国有纺织企业与国有纺织企业享有对等的政策待遇,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以促进西部纺织多点全面发展。
四、我技术、设备、资金相比土来说,占有优势。
我企业可以此为切入点,以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增长,进一步开辟包括土在内的独联体、东欧、拉美市场(我一些企业在此方面已有成功经验)。
鉴于上述,我可利用西部省区与土距离近和民族文化联系,发挥其在资源和经济技术方面的互补性,在土开辟纺织后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