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丝绸借APEC高扬风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1-06 14:57:00
浙江杭州丝绸曾经有辉煌的过去,也有过身价滑落的窘况。今天的一个机遇,使全球再一次关注唐装,关注唐装面料的出产地,杭州丝绸借APEC高扬风帆 。
丝绸与唐装,已成为这几天正在杭州举行的中国丝绸博览会的主题。古乐悠悠,人头攒动,“南宋宫廷服饰展”、“真丝手绘展”、“威芸中华旗袍秀”传递着丝绸的美丽,显现出民族文化的底蕴。
这一切,起源于10月21日,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定格在上海的APEC峰会,从20位经济体领导人身穿的团花、对襟的服装上,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唐装,认识了中国丝绸。
随着APEC服装之谜的解密,一个惊人的消息让所有的浙江人惊喜:这些唐装的面料出自杭州余杭。于是,已经有些被冷落的杭州丝绸,又一次走到了前台。
APEC会议已经结束了,但这股方兴未艾的唐装之风,能否送杭州丝绸直上青云呢?
全球流行“中国风”
APEC峰会上唐装的闪亮登场,在中国大地上吹起了一股浓烈的服装“仿古潮”。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一股“唐装”热。为APEC提供唐装的上海秦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秦说,以前主要给女士做旗袍,自从APEC会议后,男子汉们也蜂拥而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几十张“唐装”订单。在广州海印布料城,红色和蓝色的锦缎炙手可热。
打开电视机,从中央电视台到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主持人经常会着一身唐装出现在荧屏上。比如说穿咖啡色万寿图案马褂的大山,穿红色绣花外衣的倪萍,穿白菜盘扣斜襟衬衫的许戈辉,还有杭州的亚妮、刘忠虎……这些“名嘴”都开始选择唐装亮相。
一件展示“花样年华”的旗袍,配上一个织锦缎的手袋,还有一双绣花鞋,一代名媛就出炉了。这样的风景在杭州街头经常可以看见。今年在杭州大厦开出唐装专卖店的就有“上海秦艺”,据说,他们都是看好时装逐渐兴起的中式复古潮而来抢滩杭州市场的。记者在“秦艺”柜台前看见,不少顾客前来询问:APEC领导人穿的唐装有卖吗?
这段日子,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城,生意也红火起来。一些外国游客,不仅自己对唐装爱不释手,还给友人买了旗袍、肚兜、方巾。飞龙丝绸经营部每天都能卖出几十套中式童装,饰有团花的织锦缎手袋也很俏。杭州威芸服饰制作有限公司叶丽英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说,威芸前几天在开幕式上搞了旗袍展示秀,一些传统图案加上现代剪裁的旗袍,4天就订出了100多套。
唐装已热向全球。艾菲尔铁塔、莱茵河畔……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时装秀发布会上,中国领、一字扣、红色滚边……一袭袭蕴含着唐装韵味的晚装,穿在高鼻蓝眼的名模身上,引领着时尚。这些晚装的面料就取自中国丝绸。
服装界一位资深人士告诉我,领导世界服装潮流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名设计师,目前都在借鉴唐装来设计时装。全球正在流行“中国风”,APEC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家争打APEC牌
搭上APEC船的杭州丝绸厂家们当然不会让这股风从身边白白刮过,他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走进丝博会展厅,为这次APEC唐装提供面料的杭州兴裕丝绸厂和亭趾丝绸花本试样有限公司亮出了APEC牌,成为整个展览会的焦点。
为APEC峰会提供了800米唐装面料———高档丝绸织锦缎的“兴裕”厂长胡炳年对记者说:“我要牢牢把握机会,使短期轰动变成长期效益。”眼下他正在考虑将APEC的唐装开发出来,成为拳头产品。
走到“亭趾”展位前,注明“APEC会议专用面料”的本白色真丝双绉提花桑波缎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公司负责人姚方庆不仅把APEC成员体领导人穿里装的照片拍下来,还把里装面料重新做了样品,展示出来。最近,姚总正在忙着将所有的面料包括用于APEC的面料都注册了商标,他决定在图案设计和面料方面提高质量,加大投入,将公司规模做大。现在,闻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一家正在接洽之中的韩国客商得知总统金大中就穿过“亭趾”的产品,脸上马上现出兴奋的表情。
余杭运河镇的其他厂家更是集体借光,统一打起APEC牌。这些展位展示的唐装分外惹眼:锦绣长衣,龙凤描绘,呈现着吉祥;修长旗袍,大襟花扣,回闪着昔日繁华。在APEC的招牌下,人们围在展位前,量身、试衣,感受又一次被发现的民族传统之美。
余杭区运河镇党委副书记陈夏林激动地说,为APEC提供面料既是余杭的荣幸,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说,运河镇想以此为契机,积极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和杭州“丝绸之府”织造基地的区域品牌,将自己的丝绸品牌推向全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发现杭州锦园丝绸公司也曾经参与过为APEC提供面料。大约是3个月前,上海丝绸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徐明耀向“锦园”订购白色万寿缎。他们要求这批改进型万寿缎要有凹凸感、密度高、图案清晰,其中缎上的云纹是重新用手画的,小团花当中添进了APEC字样。经过来回十几次的修改、商量,最后“锦园”提供了300米的万寿缎,版样也于一个星期前被上海方收回了。据介绍,这些日子,“锦园”万寿缎的销售量大了许多。目前,“锦园”还有些印有APEC字样的余料,如何让这些料子用出轰动效应,他们正在策划之中。
利用唐装热,这是每个丝绸缎厂和服装厂的共识。在解放路的杭州利民中式
服装厂门市部,新生产的仿APEC唐装已经挂在了橱窗里。厂长包文其说,他们正在开发这批产品,样品也寄给了许多客户。利民厂还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已有国外的客户从网上向他们咨询唐装。
位于艮山门的喜得宝集团是杭州惟一大型的丝绸印染企业。宣传处的高永森处长说,“喜得宝”正在动“宋装”的脑筋。“喜得宝”参照了大量的南宋出土文物和南宋服饰资料,复原出大袖、襦裙、公服三个系列的24套南宋宫廷服饰。其中皇帝的朝服、皇后的朱衣,反映南宋宫中养蚕活动的鞠衣,十分出彩。尤其是花了大功夫绣制成的皇后 衣,做工考究,深青的底色,五彩的翟纹,内衬素纱单衣,领上绣以花纹,用去的真丝绸有30多米。
杭州丝绸难提当年勇
唐装的兴盛,直接勾起人们对中国丝绸的关注。而对杭州乃至“丝绸之府”浙江来说,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也许借此拓展。
早在良渚文化中就已发现了丝绸残片和织机。唐宋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丝绸业产量高、品种多,达到鼎盛时期,前不久在雷峰塔地宫里出土的丝织碎片就是吴越国时期的杭州生产的。据亲手取出实物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博士说,这表明当时杭州的丝绸品种已十分齐全,生产技术先进。明清时期,杭州的丝绸业继续发展,官营企业“江南三织造”分别在南京、苏州、杭州,其中以杭州的产量最高。到了近代,杭州拥有完善的养蚕技术,同时是最早使用电力新式织机,最早在丝绸原料中采用化纤,最早设立丝绸教育科研机构———蚕学馆的地方。
应该说,杭州丝绸曾经风光无限。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竞争无序,质量不高,丝绸那高贵的身影有些暗淡起来。省丝绸协会的数据表明,杭州的丝绸年产量不断下降,今年1至9月份杭州的丝制品产量为1379万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1.5%。
借APEC吹来的唐装风启航,应该是杭州丝绸业改变不景气状况的一个良机。
重振雄风正逢时
我国是丝绸大国,丝制品的年生产量占全球年消费量的60%至70%,但不是丝绸强国。中国丝绸经过意大利的后整理后,身价可以上涨几十倍。
杭州余杭为APEC提供了面料,证明了其全国一流的织造水平。但杭州厂家没能为领导人设计、制作唐装,提供的面料也只是看样出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样,杭州地区的民营丝绸厂家很多,仅为APEC峰会提供面料的余杭运河镇,就有1000多家丝绸企业、8000多台织机。虽然注重开发设计,但主要还是模仿跟风,缺乏创新能力,出不了大品牌。
这种遗憾是否暗示了杭州丝绸业的一种缺陷:我们的服装业还仅仅停留在工业的层面上,还没有把美学和艺术纳入到自己的范畴。
要做到这一步是很难的。而唐装热至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而这一点,对我们地方丝绸工业来说,当然有着自己的优势。
浙江工程学院服装分院副院长邹奉元教授认为,唐装是民族服装,首选面料应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丝绸,如果从款式上更强调雕塑感,图案上融进现代气息,杭州丝绸业会借此重树自己形象的。
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海平说,绝好的机遇,摆在了面前。杭州丝绸业首先要挖掘丝绸的文化内涵,发扬传统工艺。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丝绸的易皱、易褪色、泛黄的缺陷,充分利用丝绸的天然保健、吸收紫外线、抑菌护肤优势。从长远来说,振兴丝绸行业,要根据杭州城市的定位来发展,与旅游、会展、贸易、流行发布相结合,来提高杭州丝绸的名牌效应。
前几天,一场名为“东方丝国”的丝绸时装秀在西泠桥上举行。150多套丝绸时装代表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理念:传统手工和技巧、现代科技和艺术相融合。吴海燕认为,振兴杭州丝绸业,关键在设计。设计时应注重丝绸文化、西湖山水文化和杭州人文底蕴的结合,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吴海燕说,唐装要用好刺绣、手绘、印染等传统工艺,但不能一味复古,应在古典中渗透着现代的服饰理念,利用时尚的元素,使色彩更流行、款式更新颖、工艺更先进。
吴海燕说,她在西泠桥上作丝绸秀的梦想已经有10年了,终于在2001年实现;她的另一个梦想是杭州丝绸依然宛如皇后般高贵,出现在全球的舞台上。同样,我们也在期待着……
丝绸与唐装,已成为这几天正在杭州举行的中国丝绸博览会的主题。古乐悠悠,人头攒动,“南宋宫廷服饰展”、“真丝手绘展”、“威芸中华旗袍秀”传递着丝绸的美丽,显现出民族文化的底蕴。
这一切,起源于10月21日,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定格在上海的APEC峰会,从20位经济体领导人身穿的团花、对襟的服装上,人们再一次认识了唐装,认识了中国丝绸。
随着APEC服装之谜的解密,一个惊人的消息让所有的浙江人惊喜:这些唐装的面料出自杭州余杭。于是,已经有些被冷落的杭州丝绸,又一次走到了前台。
APEC会议已经结束了,但这股方兴未艾的唐装之风,能否送杭州丝绸直上青云呢?
全球流行“中国风”
APEC峰会上唐装的闪亮登场,在中国大地上吹起了一股浓烈的服装“仿古潮”。
近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一股“唐装”热。为APEC提供唐装的上海秦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秦说,以前主要给女士做旗袍,自从APEC会议后,男子汉们也蜂拥而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几十张“唐装”订单。在广州海印布料城,红色和蓝色的锦缎炙手可热。
打开电视机,从中央电视台到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主持人经常会着一身唐装出现在荧屏上。比如说穿咖啡色万寿图案马褂的大山,穿红色绣花外衣的倪萍,穿白菜盘扣斜襟衬衫的许戈辉,还有杭州的亚妮、刘忠虎……这些“名嘴”都开始选择唐装亮相。
一件展示“花样年华”的旗袍,配上一个织锦缎的手袋,还有一双绣花鞋,一代名媛就出炉了。这样的风景在杭州街头经常可以看见。今年在杭州大厦开出唐装专卖店的就有“上海秦艺”,据说,他们都是看好时装逐渐兴起的中式复古潮而来抢滩杭州市场的。记者在“秦艺”柜台前看见,不少顾客前来询问:APEC领导人穿的唐装有卖吗?
这段日子,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城,生意也红火起来。一些外国游客,不仅自己对唐装爱不释手,还给友人买了旗袍、肚兜、方巾。飞龙丝绸经营部每天都能卖出几十套中式童装,饰有团花的织锦缎手袋也很俏。杭州威芸服饰制作有限公司叶丽英副总经理告诉记者说,威芸前几天在开幕式上搞了旗袍展示秀,一些传统图案加上现代剪裁的旗袍,4天就订出了100多套。
唐装已热向全球。艾菲尔铁塔、莱茵河畔……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时装秀发布会上,中国领、一字扣、红色滚边……一袭袭蕴含着唐装韵味的晚装,穿在高鼻蓝眼的名模身上,引领着时尚。这些晚装的面料就取自中国丝绸。
服装界一位资深人士告诉我,领导世界服装潮流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名设计师,目前都在借鉴唐装来设计时装。全球正在流行“中国风”,APEC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家争打APEC牌
搭上APEC船的杭州丝绸厂家们当然不会让这股风从身边白白刮过,他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走进丝博会展厅,为这次APEC唐装提供面料的杭州兴裕丝绸厂和亭趾丝绸花本试样有限公司亮出了APEC牌,成为整个展览会的焦点。
为APEC峰会提供了800米唐装面料———高档丝绸织锦缎的“兴裕”厂长胡炳年对记者说:“我要牢牢把握机会,使短期轰动变成长期效益。”眼下他正在考虑将APEC的唐装开发出来,成为拳头产品。
走到“亭趾”展位前,注明“APEC会议专用面料”的本白色真丝双绉提花桑波缎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公司负责人姚方庆不仅把APEC成员体领导人穿里装的照片拍下来,还把里装面料重新做了样品,展示出来。最近,姚总正在忙着将所有的面料包括用于APEC的面料都注册了商标,他决定在图案设计和面料方面提高质量,加大投入,将公司规模做大。现在,闻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一家正在接洽之中的韩国客商得知总统金大中就穿过“亭趾”的产品,脸上马上现出兴奋的表情。
余杭运河镇的其他厂家更是集体借光,统一打起APEC牌。这些展位展示的唐装分外惹眼:锦绣长衣,龙凤描绘,呈现着吉祥;修长旗袍,大襟花扣,回闪着昔日繁华。在APEC的招牌下,人们围在展位前,量身、试衣,感受又一次被发现的民族传统之美。
余杭区运河镇党委副书记陈夏林激动地说,为APEC提供面料既是余杭的荣幸,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说,运河镇想以此为契机,积极建设丝绸工业园区和杭州“丝绸之府”织造基地的区域品牌,将自己的丝绸品牌推向全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发现杭州锦园丝绸公司也曾经参与过为APEC提供面料。大约是3个月前,上海丝绸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徐明耀向“锦园”订购白色万寿缎。他们要求这批改进型万寿缎要有凹凸感、密度高、图案清晰,其中缎上的云纹是重新用手画的,小团花当中添进了APEC字样。经过来回十几次的修改、商量,最后“锦园”提供了300米的万寿缎,版样也于一个星期前被上海方收回了。据介绍,这些日子,“锦园”万寿缎的销售量大了许多。目前,“锦园”还有些印有APEC字样的余料,如何让这些料子用出轰动效应,他们正在策划之中。
利用唐装热,这是每个丝绸缎厂和服装厂的共识。在解放路的杭州利民中式
服装厂门市部,新生产的仿APEC唐装已经挂在了橱窗里。厂长包文其说,他们正在开发这批产品,样品也寄给了许多客户。利民厂还设立了专门的网站,已有国外的客户从网上向他们咨询唐装。
位于艮山门的喜得宝集团是杭州惟一大型的丝绸印染企业。宣传处的高永森处长说,“喜得宝”正在动“宋装”的脑筋。“喜得宝”参照了大量的南宋出土文物和南宋服饰资料,复原出大袖、襦裙、公服三个系列的24套南宋宫廷服饰。其中皇帝的朝服、皇后的朱衣,反映南宋宫中养蚕活动的鞠衣,十分出彩。尤其是花了大功夫绣制成的皇后 衣,做工考究,深青的底色,五彩的翟纹,内衬素纱单衣,领上绣以花纹,用去的真丝绸有30多米。
杭州丝绸难提当年勇
唐装的兴盛,直接勾起人们对中国丝绸的关注。而对杭州乃至“丝绸之府”浙江来说,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也许借此拓展。
早在良渚文化中就已发现了丝绸残片和织机。唐宋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丝绸业产量高、品种多,达到鼎盛时期,前不久在雷峰塔地宫里出土的丝织碎片就是吴越国时期的杭州生产的。据亲手取出实物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博士说,这表明当时杭州的丝绸品种已十分齐全,生产技术先进。明清时期,杭州的丝绸业继续发展,官营企业“江南三织造”分别在南京、苏州、杭州,其中以杭州的产量最高。到了近代,杭州拥有完善的养蚕技术,同时是最早使用电力新式织机,最早在丝绸原料中采用化纤,最早设立丝绸教育科研机构———蚕学馆的地方。
应该说,杭州丝绸曾经风光无限。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竞争无序,质量不高,丝绸那高贵的身影有些暗淡起来。省丝绸协会的数据表明,杭州的丝绸年产量不断下降,今年1至9月份杭州的丝制品产量为1379万米,比去年同期下降41.5%。
借APEC吹来的唐装风启航,应该是杭州丝绸业改变不景气状况的一个良机。
重振雄风正逢时
我国是丝绸大国,丝制品的年生产量占全球年消费量的60%至70%,但不是丝绸强国。中国丝绸经过意大利的后整理后,身价可以上涨几十倍。
杭州余杭为APEC提供了面料,证明了其全国一流的织造水平。但杭州厂家没能为领导人设计、制作唐装,提供的面料也只是看样出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样,杭州地区的民营丝绸厂家很多,仅为APEC峰会提供面料的余杭运河镇,就有1000多家丝绸企业、8000多台织机。虽然注重开发设计,但主要还是模仿跟风,缺乏创新能力,出不了大品牌。
这种遗憾是否暗示了杭州丝绸业的一种缺陷:我们的服装业还仅仅停留在工业的层面上,还没有把美学和艺术纳入到自己的范畴。
要做到这一步是很难的。而唐装热至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而这一点,对我们地方丝绸工业来说,当然有着自己的优势。
浙江工程学院服装分院副院长邹奉元教授认为,唐装是民族服装,首选面料应该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丝绸,如果从款式上更强调雕塑感,图案上融进现代气息,杭州丝绸业会借此重树自己形象的。
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海平说,绝好的机遇,摆在了面前。杭州丝绸业首先要挖掘丝绸的文化内涵,发扬传统工艺。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解决丝绸的易皱、易褪色、泛黄的缺陷,充分利用丝绸的天然保健、吸收紫外线、抑菌护肤优势。从长远来说,振兴丝绸行业,要根据杭州城市的定位来发展,与旅游、会展、贸易、流行发布相结合,来提高杭州丝绸的名牌效应。
前几天,一场名为“东方丝国”的丝绸时装秀在西泠桥上举行。150多套丝绸时装代表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理念:传统手工和技巧、现代科技和艺术相融合。吴海燕认为,振兴杭州丝绸业,关键在设计。设计时应注重丝绸文化、西湖山水文化和杭州人文底蕴的结合,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吴海燕说,唐装要用好刺绣、手绘、印染等传统工艺,但不能一味复古,应在古典中渗透着现代的服饰理念,利用时尚的元素,使色彩更流行、款式更新颖、工艺更先进。
吴海燕说,她在西泠桥上作丝绸秀的梦想已经有10年了,终于在2001年实现;她的另一个梦想是杭州丝绸依然宛如皇后般高贵,出现在全球的舞台上。同样,我们也在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