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近期降息可能性不大 国内资金供求基本平衡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1-07 11:22:00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日前发布的200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由于“9·11”事件后,各主要工业国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以减轻事件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估计今年内全球的货币态势将进一步松弛,这可能对我国利率的总体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
    据此,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是央行再次降息的一个信号。但是据记者观察,央行短期内做出调息决定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货币供求基本平衡
    众所周知,影响我国利率水平的因素很多。在众多的因素中,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货币供求、通货膨胀、贴现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政策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等,都构成央行是否调整利率的依据。其中,中央政府更注重货币供求、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及国民生产总值对利率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货币供求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时候,货币需求增加将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将导致利率下降。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将导致利率的上升。因此,央行在决定是否降息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货币供求关系。
    解决货币供求有几个主要的手段,一个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整,一个是再贴现利率调整,还有一个是公开市场操作。
    据统计,9月末,广义货币M 2余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仍保持在年初预定的13%-14%调控目标内;狭义货币M 1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上年末下降3.7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 0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年末低0.5个百分点。前9个月累计投放现金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少投放27亿元。从广义货币M 2、狭义货币M 1增幅与同期GDP的比较看,目前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基本相适应的。(注:M 0=流通中的现金;M 1=M 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团体部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M 2=M 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股民保证金+其他存款。)
    前9个月,中央银行货币投放有所加大,但这种加大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从8月21日开始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到9月底共操作6次,投放基础货币529.6亿元。由此可见,央行在经历了数次利率调整之后,有意识地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以此来调整货币供给,而开始避免使用效果更猛烈的调整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等手段。
    其次,从投资效益来讲,央行报告指出,工业企业效益总体水平虽然在继续提高,但进入三季度后,其综合效益指数开始徘徊不前,主要效益指标增幅明显回落。但是,人们也许应该注意到,1-9月亏损企业亏损额由1-8月份下降0.03%转为上升4.1%,这是从1999年初企业亏损额持续下降以来出现的首次上升。企业效益的变化有着多种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央行有必要调整利率,仍然为时过早。
    物价对降息压力不大
    另外,中央政府调整利率一般最注重物价的因素,注重通货膨胀可能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衡量央行是否调整利率必须考察目前的物价水平。
    据统计,在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月环比微涨0.1%的基础上,9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9%。消费物价连续两个月上涨,主要是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教育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扬的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9月份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1%。1至9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0%。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9月份较上年底下降1.5%,较上年同月下降1.1%,企业商品价格继续保持今年以来平稳下降的运行态势。
    从批发物价的内部构成看。今年以来,由于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和多数地区持续干旱,粮食连续减产,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扬,9月份人民银行监测的国内批发物价中的粮食价格同比增长7.53%,农产品价格同比增长2.75%;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回落波及国内市场石油及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9月份原油同比下降26.66%,成品油价格同比下降10.05%;前9个月投资增速加快,拉动投资品需求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止降回稳。
    从以上对物价的监测,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物价水平仍是稳中趋降,但下降的幅度并没有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当前导致物价走低的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振,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但是,物价对于再次降息的压力并不大。
    降息未必有效果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考察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最近几年,需求不足、供大于求一直伴随中国经济,数次降息并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因此,采取财政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一直是政府的主要手段。因此,如果降息效果不明显,央行不会贸然采取行动。
    其实,大家分析中国的利率压力主要来自美元的连续降息给人民币利率造成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否能够改变人民币的利率,终究要看国内的经济运行情况。对于央行是否降息,业内颇多猜测,但是我们认为利率调整并不是解决目前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唯一选择。而且央行还会顾忌降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日本为例,连续的降息直至降到实际利率接近于零,但依然起不到有效刺激经济的目的。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就认为,目前降息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降息潮这一外部因素。但是,我国的利息有自己的形成机制,不会盲目地跟着美国等国家降息。主要还是考虑国内的状况,一是资金供求状况,如果资金供大于求,就有可能降息,但目前资金供求状况基本平衡。二是对企业来说,目前,利率水平已经很低,所以就是再降低利率,对刺激企业投资、增强企业贷款需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不会有很大的成效。三是降息的压力可能也来自股市,鼓励资金向股票市场转移。但是由于中国股市的不完善,使投资者对它信心不足。所以即使降低了利息,资金也未必会流向股市。
    他认为应该维持现有的利率水平,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如果我国外币存款利率和美元存款利率之间相差太远,我国利率整体水平高于美元利率太多,出现套利、套汇等情况,可以考虑降息。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通过降息刺激投资和消费不一定十分有效。因为,目前我国的投资渠道有限,股市经过震荡后,股民对股市普遍缺乏信心;降息对刺激民间投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不会有太大作用;下岗职工不断地在增加,他们手中的资金有限,对消费也越来越谨慎。
    他认为,降息对解决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显著。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合使用,同时还要注意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中华工商时报》 2001年1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