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在嘉兴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对策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01 16:13:00
当前,农业生产己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的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农业生产面临着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蚕桑作为我市农业的传统主导产业,在这次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趋利避害,使传统的主导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是一个值得蚕桑界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几点初步想法。
蚕桑历来就是嘉兴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农业结构调整的开始,蚕桑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是栽桑的基础日益脆弱。嘉兴的桑园面积过去能稳定在3万hm2以上,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旱地没有比蚕桑更有效益的作物可以种植,但是近年来由于基本建设取土和土地整理中改地造田,旱地面积迅速减少,桑树赖以生长的基础被削弱,仅去年,全市就减少旱地270hm2,其中桑地200hm2,根据土地整理计划,今后几年内还有大面积的旱地要被改造成水田,虽然改地造田以后还可以种桑,但由于水田种植的多宜性,如果蚕茧价格稍有下降,水田桑园的还耕最快,前几年平湖、嘉善有田桑 320hm2,在1996年茧价下调时,面积一下子减少了173hm2,因此旱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意味着栽桑基础的脆弱。二是栽桑养蚕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嘉兴交通发达,城镇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故大气中工业废气特别是氟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普遍较高,在公路沿线,尘埃和尾气加重了对蚕桑的污染,一些农户无序使用有机氮等农药,这些因素不仅危害桑树的生长,影响桑叶产、质量,而且严重威胁蚕作安全,使蚕体中毒的频率加大,增加了养蚕风险。三是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据1999年底全面调查,户均拥有桑地900m2,桑地零星分散,单位面积产茧水平低,全市平均667hm2只有105.4kg;有26万户蚕农户均年产蚕茧不到250kg,茧款收人在家庭收人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很容易造成弃管弃养。且养蚕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粮食等大宗作物相比,它难以提高机械化水平,因而也难以推广规模经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其比较效益将成下降趋势;与其它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比,其产品价格受垄断控制、后道环节牵制,上涨的空间很小,投人的回报率明显不如蔬菜、花卉、瓜果等新兴产业,因此在当前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申,蚕桑面临着被调整、被替代的危险。四是龙头带动力不强、传统优势难以巩固。蚕桑业的兴衰关键取决于茧丝绸的加工水平,丝绸产品与其它纺织品的竞争力,加工过程中增值的幅度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但目前我市的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产业链龙头的丝绸企业,对丝绸产品深度开发力度不大,也没有在提高品质上下很大功夫,因而从前景看,在大纺织范围内,如果丝绸产品的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不能有效突破,纤维皇后的地位就难以巩固,丝绸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市场份额就难以提高。在丝绸行业范围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不能有效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在与周边省市及国外产品的竞争中,我市原有优势地位也难以保持。
优势和潜力分析
嘉兴市的蚕桑作为传统产业,之所以能保持几百年长盛不衰,在全国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一是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既适宜栽桑、又有利于养蚕。二是农民已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和丰富的技术积累,有配套的养蚕基础设施。三是科研、教育、生产技术力量雄厚,服务网络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途径方便快捷。四是蚕桑主产区分布集中,基本形成区域规模,桑苗、蚕种、蚕用物资等生产资料自给能力强。五是工贸企业多,底子厚,基础牢固,区域内茧丝绸产业链己初具雏型。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优势条件,在短时间内其它产业很难超越,寨兴的蚕桑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深入分析还会发现,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也隐藏着蚕桑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巨大潜力:一是科技对蚕桑的贡献率还很低,很多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特别是省力化、机械化的培桑养蚕技术还未被生产利用,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蚕茧产、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蚕桑的竞争能力。二是土地平整后虽暂时减少了桑园面积,但只要政策处理合理,统一规划、还出于桑,不但可以适当集中种植,而且改善了桑树的立地条件,必将大幅度提高桑叶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三是粮食订购任务下凋,价格降低,增加了蚕桑发展的余地。四是加入 WTO后,丝绸及其制品出口有望增加,为蚕桑的发展打下了市场。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嘉兴蚕桑要在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稳住阵脚并求得发展,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1.以商标准基地建设为基础,增强蚕桑发展后劲
我市的两大桑苗繁育基地、八大蚕种繁育基地及四大商品茧供应基地,由于受传统生产方法和经营模式的限制,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要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动力,抓住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农场改制的机遇,按现代化的标准重新组建基地。
桑苗繁育基地:海宁、桐乡两市的桑苗繁育基地,以生产80年代推广的四大良种桑苗为主,巴不能满足蚕农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今后除积极引导老基地苗农繁育新品种桑苗外,县(市、区)级蚕业主管部门要结合现代园区建设,建立一个上规模、现代化的桑苗繁育基地,以繁育农桑12号、14号、盛东一号、大中华、海宁桑以及适宜于条桑育的新品种桑苗,满足市场需求。
蚕种繁育基地:蚕种场应在国有农场改制原则的指导下,从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方式上进行彻底改革,改革过程中可根据其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设备等情况,引人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进行兼并或实行强强联合,把蚕种场改制成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下的优良蚕品种生产企业。
优质茧生产基地:蚕茧基地建设以重点蚕区为基础,通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桑地细碎化、养蚕零星化的局面。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厂的工作,各级蚕业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有效形式,可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尝试,一是通过稳地活制、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抛荒地、规模过小户的桑地转向养蚕经营能手,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并对经营户之间桑地的地理位置作适当调整,使每户拥有的桑地相对集中。二是结合土地整理及产业结构调整,以乡、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在不扩大蚕桑总面积的前提下,适当集中种桑,通过转包的形式,培育专业大户,一般承包面积在0.53-0.67hm2,逐步建成相对集中的规代化新桑园。
2.以整治污染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养蚕环境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也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所以必须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才能减轻污染,就养蚕生产而言,氟化物、农药的污染除采取春期停窑、秋期蚕区禁用沙蚕毒素类农药外,各地在砖瓦厂的合并、停办等改革过程中,首先停办重点蚕区的砖瓦厂,在桑地的规划、建设申应集中成片,远离污染源,并加强农药的使用管理,严禁无序乱用,逐渐形成蚕桑生产保护区;蚕区公路两侧应选栽乔木营造防护林,阻隔尾气及尘埃;对于污染应采取集中整治,减轻危害。
3.以科技创新为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新品种的应用、省力化技术的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实现,来提高蚕桑劳动生产率,主要有:一是加速优质高产多倍体桑树新品种和适宜于密植栽培、条桑收获的桑树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新品种覆盖面。二是利用高科技,实现优良品种不良性状的改选以及利用性平衡致死基因转育而成的专养雄蚕技术,培育新蚕品种,同时要积极选育适宜不同用途的特色蚕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在省力化培桑、养蚕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包括桑地免耕,秋期条桑收获,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立体条桑育等方面。
四是进行蚕业机具的开发,组织学科交叉的精干力量,在桑园管理机械,桑叶收获机械,消毒防病器具等方面进行生产实用性研究。
4.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我市基本实现了农工贸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但由于相互间利益隔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因此,对于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按照我市实际,认为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为"龙头企业(公司)+农民协会"的模式较为合理,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中心,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积极参与竞争,要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农民协会是把各家各户的小生产联结成千家万户大生产的桥梁,由蚕农推荐代表组成,要根据季节组织蚕农生产,根据市场需要统一蚕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在此基础上,把二者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蚕农分享到高科技、高附加值带来的利益,能自觉应用新技术,提高蚕茧产质量;同时在市场不景气时与企业一起抵御风险。
5.以实施农业标准化、创名牌工程为突破口,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蚕桑生产标准化而言,既包括桑树培育管理、制种、催青、养蚕等操作技术的规范化,也包含对桑苗、蚕种、蚕茧等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我市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方面已有良好的开端,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桑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程"桑苗分级标准"桑园病虫害防治规程"等农业标准,对规范养蚕技术、桑园病虫害防治、提高桑苗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今后应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步伐,使应用的新技术有标准的规范作指导,推广的新品种有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目前因评价体系不规范造成桑、蚕品种选育、引进、推广中的无序局面,在此基础上创出我市的桑、蚕、茧名牌,以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蚕桑历来就是嘉兴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著地位,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农业结构调整的开始,蚕桑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是栽桑的基础日益脆弱。嘉兴的桑园面积过去能稳定在3万hm2以上,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旱地没有比蚕桑更有效益的作物可以种植,但是近年来由于基本建设取土和土地整理中改地造田,旱地面积迅速减少,桑树赖以生长的基础被削弱,仅去年,全市就减少旱地270hm2,其中桑地200hm2,根据土地整理计划,今后几年内还有大面积的旱地要被改造成水田,虽然改地造田以后还可以种桑,但由于水田种植的多宜性,如果蚕茧价格稍有下降,水田桑园的还耕最快,前几年平湖、嘉善有田桑 320hm2,在1996年茧价下调时,面积一下子减少了173hm2,因此旱地面积的大量减少,意味着栽桑基础的脆弱。二是栽桑养蚕的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嘉兴交通发达,城镇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故大气中工业废气特别是氟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普遍较高,在公路沿线,尘埃和尾气加重了对蚕桑的污染,一些农户无序使用有机氮等农药,这些因素不仅危害桑树的生长,影响桑叶产、质量,而且严重威胁蚕作安全,使蚕体中毒的频率加大,增加了养蚕风险。三是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据1999年底全面调查,户均拥有桑地900m2,桑地零星分散,单位面积产茧水平低,全市平均667hm2只有105.4kg;有26万户蚕农户均年产蚕茧不到250kg,茧款收人在家庭收人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很容易造成弃管弃养。且养蚕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粮食等大宗作物相比,它难以提高机械化水平,因而也难以推广规模经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其比较效益将成下降趋势;与其它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比,其产品价格受垄断控制、后道环节牵制,上涨的空间很小,投人的回报率明显不如蔬菜、花卉、瓜果等新兴产业,因此在当前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申,蚕桑面临着被调整、被替代的危险。四是龙头带动力不强、传统优势难以巩固。蚕桑业的兴衰关键取决于茧丝绸的加工水平,丝绸产品与其它纺织品的竞争力,加工过程中增值的幅度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但目前我市的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产业链龙头的丝绸企业,对丝绸产品深度开发力度不大,也没有在提高品质上下很大功夫,因而从前景看,在大纺织范围内,如果丝绸产品的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不能有效突破,纤维皇后的地位就难以巩固,丝绸产品的增值空间和市场份额就难以提高。在丝绸行业范围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不能有效推行优质优价政策,在与周边省市及国外产品的竞争中,我市原有优势地位也难以保持。
优势和潜力分析
嘉兴市的蚕桑作为传统产业,之所以能保持几百年长盛不衰,在全国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一是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既适宜栽桑、又有利于养蚕。二是农民已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和丰富的技术积累,有配套的养蚕基础设施。三是科研、教育、生产技术力量雄厚,服务网络健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途径方便快捷。四是蚕桑主产区分布集中,基本形成区域规模,桑苗、蚕种、蚕用物资等生产资料自给能力强。五是工贸企业多,底子厚,基础牢固,区域内茧丝绸产业链己初具雏型。笔者认为,以上这些优势条件,在短时间内其它产业很难超越,寨兴的蚕桑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深入分析还会发现,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也隐藏着蚕桑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巨大潜力:一是科技对蚕桑的贡献率还很低,很多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特别是省力化、机械化的培桑养蚕技术还未被生产利用,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蚕茧产、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蚕桑的竞争能力。二是土地平整后虽暂时减少了桑园面积,但只要政策处理合理,统一规划、还出于桑,不但可以适当集中种植,而且改善了桑树的立地条件,必将大幅度提高桑叶产出率,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效益。三是粮食订购任务下凋,价格降低,增加了蚕桑发展的余地。四是加入 WTO后,丝绸及其制品出口有望增加,为蚕桑的发展打下了市场。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嘉兴蚕桑要在新一轮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稳住阵脚并求得发展,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1.以商标准基地建设为基础,增强蚕桑发展后劲
我市的两大桑苗繁育基地、八大蚕种繁育基地及四大商品茧供应基地,由于受传统生产方法和经营模式的限制,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要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动力,抓住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农场改制的机遇,按现代化的标准重新组建基地。
桑苗繁育基地:海宁、桐乡两市的桑苗繁育基地,以生产80年代推广的四大良种桑苗为主,巴不能满足蚕农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今后除积极引导老基地苗农繁育新品种桑苗外,县(市、区)级蚕业主管部门要结合现代园区建设,建立一个上规模、现代化的桑苗繁育基地,以繁育农桑12号、14号、盛东一号、大中华、海宁桑以及适宜于条桑育的新品种桑苗,满足市场需求。
蚕种繁育基地:蚕种场应在国有农场改制原则的指导下,从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方式上进行彻底改革,改革过程中可根据其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设备等情况,引人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进行兼并或实行强强联合,把蚕种场改制成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下的优良蚕品种生产企业。
优质茧生产基地:蚕茧基地建设以重点蚕区为基础,通过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桑地细碎化、养蚕零星化的局面。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厂的工作,各级蚕业主管部门要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有效形式,可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尝试,一是通过稳地活制、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抛荒地、规模过小户的桑地转向养蚕经营能手,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并对经营户之间桑地的地理位置作适当调整,使每户拥有的桑地相对集中。二是结合土地整理及产业结构调整,以乡、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在不扩大蚕桑总面积的前提下,适当集中种桑,通过转包的形式,培育专业大户,一般承包面积在0.53-0.67hm2,逐步建成相对集中的规代化新桑园。
2.以整治污染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养蚕环境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也严重危害着农业生产,所以必须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才能减轻污染,就养蚕生产而言,氟化物、农药的污染除采取春期停窑、秋期蚕区禁用沙蚕毒素类农药外,各地在砖瓦厂的合并、停办等改革过程中,首先停办重点蚕区的砖瓦厂,在桑地的规划、建设申应集中成片,远离污染源,并加强农药的使用管理,严禁无序乱用,逐渐形成蚕桑生产保护区;蚕区公路两侧应选栽乔木营造防护林,阻隔尾气及尘埃;对于污染应采取集中整治,减轻危害。
3.以科技创新为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新品种的应用、省力化技术的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实现,来提高蚕桑劳动生产率,主要有:一是加速优质高产多倍体桑树新品种和适宜于密植栽培、条桑收获的桑树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新品种覆盖面。二是利用高科技,实现优良品种不良性状的改选以及利用性平衡致死基因转育而成的专养雄蚕技术,培育新蚕品种,同时要积极选育适宜不同用途的特色蚕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三是在省力化培桑、养蚕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包括桑地免耕,秋期条桑收获,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立体条桑育等方面。
四是进行蚕业机具的开发,组织学科交叉的精干力量,在桑园管理机械,桑叶收获机械,消毒防病器具等方面进行生产实用性研究。
4.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我市基本实现了农工贸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但由于相互间利益隔裂,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因此,对于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按照我市实际,认为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为"龙头企业(公司)+农民协会"的模式较为合理,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中心,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积极参与竞争,要从企业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农民协会是把各家各户的小生产联结成千家万户大生产的桥梁,由蚕农推荐代表组成,要根据季节组织蚕农生产,根据市场需要统一蚕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在此基础上,把二者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让蚕农分享到高科技、高附加值带来的利益,能自觉应用新技术,提高蚕茧产质量;同时在市场不景气时与企业一起抵御风险。
5.以实施农业标准化、创名牌工程为突破口,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蚕桑生产标准化而言,既包括桑树培育管理、制种、催青、养蚕等操作技术的规范化,也包含对桑苗、蚕种、蚕茧等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我市在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方面已有良好的开端,先后制定和实施了"桑蚕少回育饲养技术规程"桑苗分级标准"桑园病虫害防治规程"等农业标准,对规范养蚕技术、桑园病虫害防治、提高桑苗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今后应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步伐,使应用的新技术有标准的规范作指导,推广的新品种有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目前因评价体系不规范造成桑、蚕品种选育、引进、推广中的无序局面,在此基础上创出我市的桑、蚕、茧名牌,以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