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业真是受益者吗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10-14 11:06:00
不久前,由国家纺织工业总局、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服装设计协会牵头,在如意集团举办了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战略研讨会。切磋紧迫而复杂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如何保持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和实现纺织、服装强国的梦想。
从1992年开始,关于纺织、服装业“入世”后将成为受益产业的说法就不胫而走。然而,人们对于加入WTO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关系的看法或许过于乐观、过于表面、过于一厢情愿了。事实上,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纺织服装业如果不能在这一考验面前发愤图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就有被日益汹涌的经济全球化与投资、贸易自由化浪潮席卷掉的危险。
我们不是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在不到20年时间内——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只是不到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使中国从使用布票的国家,跃居为生产总量占世界第一的纺织、服装大国吗?我们不是无论在现有的产量、规模、地位,将来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上,哪样也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吗?从1994年开始,我们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生产量上和出口量上居世界第一的地位,全世界每三件衣服,就有一件是中国人生产的,对这难道还有疑义吗?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长处恰恰是我们的短处,我们的优势正好是我们的劣势。我们能够组织大兵团作战,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奇迹,却不擅长在产业制高点上弄潮,不习惯在文化舞台上表演,不熟悉在广阔的领域和相关的战线上配合。我们太喜欢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我行我素,而这恰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最忌讳的!
看看西方品牌这十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吧!几乎所有名牌都把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加上其完美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谋略,作为他们强有力的商业竞争手段。这些品牌在中国正变得无比强大——他们的目的就是占领市场,而不是表面上所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共同发展。他们依靠经济、技术、资金、尤其是文化上的优势,既相互竞争,又整体合作;既相互撕杀,又精神互补,以形成一个无法与之抗衡的庞大产业集团。
论中国企业的实力,拿十几家到会的企业来说,已与国外企业不遑多让。但我们哪家在世界上也不敢呼风唤雨,这就迫使我们携起手来,共赴将来。
既然我们可以出去远征,人家也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我们就必须在以下问题上有所考虑:
加强而不是削弱行业间的整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整体作战能力强。美国棉花公司、澳大利亚羊毛局为了推销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棉织品流行趋势和羊毛标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杜邦公司为保持200亿美元的弹力纤维市场份额,为相关产品做广告。他们懂得整体利益,相关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擅长十指攥拢、捏紧拳头出击。
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间的整合
企业之间不光有竞争关系,更有合作和互补关系。例如:意大利至今仍有300多家毛纺厂,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各自熟悉对方,彼此不说坏话,既激烈竞争,又默契合作,除了杰尼亚、1881等几大巨头企业外,其他也都有各自的技术空间,而且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了谁,谁也不想打“清一色”,独霸天下。
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内部的整合
企业内部整合应是我们的强项。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所有的“牢笼”已经基本上打开,与国际接轨,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但也面临着迫切的整合。譬如:我们不是在观念上落后,就是在行为上落后;不是在设备上落后,就是在工艺上落后;不是在信息搜集上落后,就是在产品开发上落后……我们刚刚在精纺上有所建树,又在粗纺呢绒上力不从心;我们刚刚在高支纱产品上环顾左右,又在多功能产品上瞠乎其后;我们刚刚在纺织上独立于世,又在服装上望尘莫及;我们刚刚在产品上差强人意,又在品牌经营上自愧不如……等等。我们至今尚没有前人“一旦脱胎成器后,一声敲落天下霜”的气魄和感觉。特别是我们一直傲然于世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方面,更需要重新、彻底的整合。
从1992年开始,关于纺织、服装业“入世”后将成为受益产业的说法就不胫而走。然而,人们对于加入WTO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关系的看法或许过于乐观、过于表面、过于一厢情愿了。事实上,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纺织服装业如果不能在这一考验面前发愤图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就有被日益汹涌的经济全球化与投资、贸易自由化浪潮席卷掉的危险。
我们不是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在不到20年时间内——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只是不到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使中国从使用布票的国家,跃居为生产总量占世界第一的纺织、服装大国吗?我们不是无论在现有的产量、规模、地位,将来的发展潜力和速度上,哪样也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吗?从1994年开始,我们已经连续六年保持生产量上和出口量上居世界第一的地位,全世界每三件衣服,就有一件是中国人生产的,对这难道还有疑义吗?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长处恰恰是我们的短处,我们的优势正好是我们的劣势。我们能够组织大兵团作战,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奇迹,却不擅长在产业制高点上弄潮,不习惯在文化舞台上表演,不熟悉在广阔的领域和相关的战线上配合。我们太喜欢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我行我素,而这恰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所最忌讳的!
看看西方品牌这十年来在中国的发展吧!几乎所有名牌都把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加上其完美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谋略,作为他们强有力的商业竞争手段。这些品牌在中国正变得无比强大——他们的目的就是占领市场,而不是表面上所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共同发展。他们依靠经济、技术、资金、尤其是文化上的优势,既相互竞争,又整体合作;既相互撕杀,又精神互补,以形成一个无法与之抗衡的庞大产业集团。
论中国企业的实力,拿十几家到会的企业来说,已与国外企业不遑多让。但我们哪家在世界上也不敢呼风唤雨,这就迫使我们携起手来,共赴将来。
既然我们可以出去远征,人家也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我们就必须在以下问题上有所考虑:
加强而不是削弱行业间的整合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整体作战能力强。美国棉花公司、澳大利亚羊毛局为了推销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棉织品流行趋势和羊毛标志,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杜邦公司为保持200亿美元的弹力纤维市场份额,为相关产品做广告。他们懂得整体利益,相关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关系,擅长十指攥拢、捏紧拳头出击。
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间的整合
企业之间不光有竞争关系,更有合作和互补关系。例如:意大利至今仍有300多家毛纺厂,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各自熟悉对方,彼此不说坏话,既激烈竞争,又默契合作,除了杰尼亚、1881等几大巨头企业外,其他也都有各自的技术空间,而且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了谁,谁也不想打“清一色”,独霸天下。
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内部的整合
企业内部整合应是我们的强项。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所有的“牢笼”已经基本上打开,与国际接轨,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但也面临着迫切的整合。譬如:我们不是在观念上落后,就是在行为上落后;不是在设备上落后,就是在工艺上落后;不是在信息搜集上落后,就是在产品开发上落后……我们刚刚在精纺上有所建树,又在粗纺呢绒上力不从心;我们刚刚在高支纱产品上环顾左右,又在多功能产品上瞠乎其后;我们刚刚在纺织上独立于世,又在服装上望尘莫及;我们刚刚在产品上差强人意,又在品牌经营上自愧不如……等等。我们至今尚没有前人“一旦脱胎成器后,一声敲落天下霜”的气魄和感觉。特别是我们一直傲然于世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方面,更需要重新、彻底的整合。